黃金作為貨幣在于其有特殊價值,漢武帝時期,一種特殊的黃金造型開始出現,這便是馬蹄金和麟趾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武帝偏偏要把黃金做成獸類蹄趾的模樣?
一切故事,都要從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的那個春天說起,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漢武帝見到了上帝,哦不,可不是這個God,而是漢人信仰崇拜的昊天上帝。作為這次的郊祀天神的主旨很明確,就是為了再次強化所謂“君權神授”的觀念。
而這些被做成神獸蹄趾模樣的黃金,就是溝通天神最佳的道具,這就是所謂的“以協瑞焉”——即用馬蹄金、麟趾金來“協助”珪、璧、琮、璜、璋等玉之五瑞,順利祭天活動,所以,這些黃金就不同于市面上流通的價值貨幣,它屬于祭天的圣物。
《漢書武帝紀》:“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洼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褭(niǎo,音鳥)蹄以協瑞焉。”
正因為這批黃金不同尋常,所以,在《漢書武帝紀》說了它的后續用途:“因以班賜諸侯王。”由此可見,用馬蹄金、麟趾金祭天是緣由,用它們賞賜給陪同祭祀的諸侯王才是結果。
據此,有人還推測出漢武帝更為深層的政治用意,即馬蹄金、麟趾金主要是用來賞賜那些效忠于皇室、有軍功的大臣,這與漢武帝通過強硬手段打擊地方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之后,采取的安撫劉氏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目的有關。
好吧,在明白了馬蹄金與麟趾金的特殊用途之后,另一個讓人疑惑之處在于,好好的黃金做成金餅、金條不行嗎,為何非要做成“麟趾褭蹄”這種奇形怪狀?
實際上,這還真不怪漢武帝有“戀足癖”,他將黃金做成馬蹄和麟趾形狀,并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因為這年的春天,大漢帝國曾有三祥瑞,他想要留住這份美好。
一個是登隴首獲白麟,二是渥洼水出天馬,三是于泰山見黃金。
先說第一個,隴首即隴山,又名關山,為今六盤山南段,山勢險峻。而白麟,并非是虛幻的神獸麒麟,在這里指渾身呈白色的鹿,古人認為白鹿是象征吉祥的神獸;
而武威郡媼圍縣的媼圍水,在秦漢之際是月氏人的游牧之地,此處盛產天馬,即汗血寶馬,這是漢武帝得到第一匹野生的汗血寶馬,還做了《天馬之歌》以贊頌。
至于泰山,一直以來,東岳泰山為“天下第一山”為“五岳獨尊”。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也曾巡狩泰山,封禪之處涌現黃金,無疑是天降財富。
不得不說,把這三件事連起來看,麒麟、天馬、黃金,如果是你該如何紀念這份天上降下來的祥瑞之兆?
有小伙伴想,用黃金去做成白鹿和天馬的純金模型手辦?可以是可以,但是這未免也太費金子了吧?所以,漢武帝靈機一動,不如就挑它們身上最典型的一部分作為替代吧,于是便有了馬蹄金和麟趾金,作為其蹄趾形狀的模仿。
馬蹄金顧名思義,和馬蹄極為類似,視覺上是中空的有斜口的馬蹄狀,底呈橢圓形,上孔徑大,底前部高。
麟趾金,其實說白了就是模仿偶蹄目的鹿科動物的單個趾瓣,漢代諸侯王墓出土的麟趾金,形似一個狹長窄尖的小靴子。
很多細心之人其實已經發現了,這些特殊用途、奇形怪狀的黃金,在其腳底板還經常會有這樣三種文字:即小學生都認識的“上、中、下”,那么這又是幾個意思?
在海昏侯墓出土馬蹄金和麟趾金上有這三種文字之前,這些銘文就曾反復出現在橢圓形和圓形的金餅之上,但大多都是鑿刻而成的陰文,但此次發現的卻都是一體鑄造的陽文,顯然是另外一套貨幣體系。
有人說,這里的上、中、下是秦漢時期三等幣值的緣故,但顯然理由不充分,因為中幣和下幣記載很明確,都不是黃金。
也有人說,這里的上是指“上林苑”所鑄之幣,其實也站不住腳,畢竟漢代也只有上林苑,而不存在所謂中林苑和下林苑。
還有人推測,這是不是對于黃金成色分級的標志?但是經過科學檢測來看,這幾種麟趾金和馬蹄金的外觀、成色基本一致,不存在特殊差異。
如果我們聯系到《漢書》中關于賞賜的一個細節后,說不定便能解開事實的真相,這里提到了兩點,一則這種馬蹄金和麟趾金正是賞賜給諸侯王的,二則會根據其身份、官階賞賜不同的財物、這里的上、中、下或許正是依據。
昭帝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賜諸侯王、列侯、宗室金錢各有差。
馬蹄金和麟趾金,對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而言,不僅僅只是一種財富象征,更是一種政治手段,作為祥瑞象征的百麟和來自大宛的天馬,此時通過黃金的模擬,成為大漢帝國祭祀上天的神物,同樣也標識著外國歸降、氐羌徠服,日月所照、皆為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