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是一本家喻戶曉的經典名著。
在遼寧省圖書館,珍藏著半部《聊齋志異》手稿,是海內孤本,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唯一存世的手稿,堪稱鎮館之寶。
因為年代久遠,手稿的紙張已經泛黃,但是墨跡依然清晰。文章以竹紙抄寫,字體工整。共收錄237篇,其中206篇為蒲松齡手抄,31篇為其門人代抄。
這部手稿為什么只剩下半部?它有怎樣傳奇的經歷呢?
最初,蒲松齡的手稿一直收藏于山東淄川的蒲氏家祠中。
大約在咸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價人來到東北,定居沈陽,隨行便帶有《聊齋志異》的手稿。手稿傳至蒲價人長子蒲英灝手中時,是四函八冊。
光緒二十六年,蒲英灝搬到了西豐。去世前,他將僅剩的半部四冊手稿傳給了第五子蒲文珊,囑誡其無論如何也要保存好祖先的手稿。
從蒲價人到蒲文珊,為什么原本四函八冊的手稿只剩下半部四冊呢?當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光緒二十年,蒲英灝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供職。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松齡的后裔,并藏有《聊齋志異》手稿全本之后,大喜過望,于是就跟蒲英灝商量借閱。蒲英灝礙于情面不能不借,但又不想都借,于是心生一計:“先以半部兩函四冊借之,閱畢再以另半部相換。”
不料,蒲英灝借出四冊手稿后,便被調往西豐清原一帶,而依克唐阿隨后也染病去世。借出的半部手稿從此再無音訊。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聊齋志異》手稿只剩半部。
1951年,蒲文珊將《聊齋志異》半部手稿捐給了國家。同年秋天,經過重新裝裱后,手稿被移交至東北圖書館,也就是現在的遼寧省圖書館。
當時的東北人民政府對蒲文珊的愛國義舉給予表彰,蒲文珊十分感動,又將藏于親屬處的《聊齋雜記》手稿也捐了出來。至此,《聊齋志異》的半部手稿與《聊齋雜記》的輯錄稿都珍藏在了遼寧省圖書館。
在遼寧省圖書館正在舉辦的古籍特展中,大家可以再次看到這部絕世珍品。
記者:金珂含 韓卓航 孔凡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