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關注
清代實業之父張騫的兒子為父親寫傳記時,對科舉有這樣的評價:“科舉是這樣的一條路。一個家庭及其家族把所有人的心力都集中到上面的一條路,讓人們再也沒有理會別的精力有其他的想法。”
1、漢朝,是徐連達 、樓勁這兩位學者提出的。
2、隋朝,這個算是比較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科舉創立在隋文帝時期。公元 589 年隋文帝創立科舉,到1905 年清朝廢除科舉。
3、唐朝,代表人物歷史學者俞大綱、唐長孺、何忠禮認為科舉是唐朝開始的。
但是大家普遍的說法還是傾向的還是隋朝,隋文帝創立科舉。
科舉制誕生之前,官員的選拔制度有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但這些選官制度無不與門第閥閱緊密相連。
這點可以看《東晉門閥政治》這本書,里面九品中正制就是比較無恥的選拔制度,只看門第,寒門基本與做官無緣。陶淵明的祖父用了半生戰功成為侯爺,但是在他死后陶家迅速衰落,無法與大家族相比。
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這種方式在當時是選拔人才比較科學公正的方式了。
1、古代的考生們至少需要考幾次?
如果每次都能考中的話,一般需要考四次。
第一次是院試,考中了就叫作“秀才”。秀才,見官不下跪,受審不用刑,不用服徭役。
第二次是鄉試,鄉試是3年一次,相當于一個高中3年了。考中了就叫“舉人”。舉人,可免稅,也可把免稅額度賣給別人。同時擁有做官的資格。
第三次是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舉人們趕往京城,考中稱“貢士”。基本就等著殿試,離做官一步之遙。
第四次就是終極考試殿試,可以面見到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考中稱進士。然后就會出現我們電視劇里常見的狀元、榜眼、探花。那就是可以直接做官了。
(其中童試,是明清時期設立的,也可以放在第一級別)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有人用現在的教育制度衡量:童生是中等985,秀才是縣狀元,舉人是省狀元,進士是全國Top3。可能有不科學的地方,但是可以說明真得很難。
2、考試具體考什么內容呢?
那時的考生們“熟讀并背誦”全文的內容比我們今天要多得多了,而且很單一,都是文科內容。
文試的考試科目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論語》、《孟子》、《詩經》、《左傳》……這些經典史書,還有注釋解讀。
八股文一定要寫得好,因為這是首場。考試至關重要的也是第一場。因為古代的閱卷老師就那些固定的考官,而且時間有限,所以第一場是重中之重。
第二場公文寫作,第三場考民生問題的對答,叫策問。
剛剛提到了文試,那么到了武則天時候她還設立了武試。武試比單純的文試還要難,不僅武功要了得,文化課成績同樣要優秀。將內卷進行到底!
中國古代第一個武狀元名叫薛奕。文狀元更多,王維、文天祥、張謇都是狀元出生的。宋朝還有一位皇子也是,趙楷,宋徽宗的第三個兒子。
3、考試有哪些規定呢?
科舉考試沒有年紀的限制,王勃16歲考中就當了官。蘇軾、蘇轍兩兄弟考中也才20歲左右。而清朝還有位名為謝啟祚的考生,以98歲的高齡考中舉人,102歲時受到皇帝提拔。
性別是無法修復的bug,古代不準女子參與科考,電視劇里的女扮男裝根本不可能,因為進考場還需要脫衣服搜身。
但是歷史上有2位特例,在宋朝有2位女子有過參與科考的經歷。
《宋會要輯稿·選舉九》記載:“自置童子科以來,未有女童應試者。自淳熙元年夏,女童林幼玉求試,中書后省挑試所誦經書四十三件,并通,詔特封孺人。”
林幼玉參加科考并得到宋孝宗的承認獎賞。到宋寧宗時期,女童吳志端也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是被大臣反對更進一步。
考場環境很惡劣
我們在高考的時候,很關系考試的具體環境,那時就怕被分到小學,小凳子小椅子不好考試,最好可以有空調電風扇。
在古代考試,考場是固定的,但是座位的好壞就一樣聽天由命了。而且一進考場就不能出來,吃喝拉撒就全在里面。
因為天氣炎熱,最好自備干糧,否則食物還容易變質。萬一不慎被分到廁所旁邊,那這場考試基本就涼涼了,古代因考試瘋的人也有不少。
4、防舞弊措施
自然有考試就容易有舞弊,古代為了防止舞弊也有很多措施。
考試之前檢查搜身是必須的。
宋朝為了防止閱卷舞弊,也有封卷這一做法,就是糊上名字。考完了糊住姓名,試卷再由專門人員謄寫,統一字跡。
我們的大才子蘇東坡,就是被封卷誤得了第二。原本大家都想讓他的第一,但是主考官歐陽修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的卷子,避嫌判了第二名。
最舞弊的懲處歷史上都挺嚴重的,但是最嚴重的要數清朝。歷史上有一場最大的舞弊案,發生在順治朝。
事情追溯要到明朝,明朝末期科考舞弊現象就非常嚴重,但是當時已經沒有人管這件事了。到了順治帝時期才被發現,順治下令徹查,最后七名考官全部斬首抄家。事情還沒有結束,斬了7名官員之后,100多個人牽連此案,幾十人流放。
江南消停了一下。不久之后舞弊繼續,考生們防抗無效。但是著名戲曲家寫了一首《鈞天樂》傳唱到京城,被順治知道,直接把主考官斬首示眾,作弊的考生或被除去功名,或被流放到苦寒之地。
5、科舉制在各個朝代的歷史沿革
整個科舉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有一些微小的變動。
初唐時期,濁吏、試官、商賈、服孝之人都不允許參加考試。
唐太宗貞觀年間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創設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北宋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實行糊名法。
明代開始實行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
清朝1898年戊戌變法提出廢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學制,廢除科舉制。
延續千年的科舉制落幕,不久之后中國封建王朝結束。
古往今來,考試是唯一可能公平公正的衡量途經。
如果有一天面試比例增多,考試不再是唯一衡量標準,那么恐怕貧富差距、社會階層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