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曾有詩曰,“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過洛陽故城》)。意思是說,想要了解古今朝代的興亡,請大家看看洛陽城就明白了。的確,洛陽位于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曾經有14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時間長達近千年,使之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成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最早和最本色的中國。那么,洛陽為什么會成為千年帝都呢?
01
天下之中
古人擇都要考慮很多因素,除了經濟、軍事、環境等因素之外,跟城市的區位還密切相關。大家都知道,現在社會的交通、通訊發達,一個國家即使把都城設在相對偏遠的區域,也無關緊要,古代可不是這樣。古代擇都,要考慮都城是不是位于整個統治區域大概中心的區位,也就是所謂的“天下之中”。如果都城位置太偏了,既不利于帝王和國家政令的上傳下達,也不利于對于偏遠地區的控制。
都城設置在統治區域的中心位置,無論是對于國家政令的下達、地方信息向中央的匯總,或者賦稅的征收、軍隊的調動等,路程遠近都差不多。地方政府給中央交納糧食和物資的時候,東西南北距離也大概是均等的。再加上,“中”有中央、中心的意思,對應著天宮里眾星環繞的紫薇垣。這樣一來,都城是不是位于“天下之中”,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但這又帶來第二個問題,哪個地方是天下之中呢?
中華民族早期起源和活動的區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之后,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中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因此,這個區域似乎就是“國之中”。夏朝建立的時候,把全國的區域劃分為九州(兗、青、徐、冀、豫、雍、梁、荊、揚)。以今河南為中心的地區叫豫州,正好位于其他八個州的中心位置,人們就把這里叫“中原”或“中州”,被人們看作“天下之中”。
那么,“中原”或“中州”的中心又在哪里呢?在西周建立的時候,周公輔佐周成王治理國家。他當時曾受周成王的指派,去測量哪個地方是“天下之中”。周公當時利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測影”方式,測量結果顯示,中岳嵩山就是“天下之中”,并把這一結果報告給了周成王。西周時期,嵩山歸洛陽管轄,那就意味著,洛陽就是普天下相對中心的城市,就是帝王苦苦找尋的“天下之中”。所以,東周時,都城就從今天的西安遷到了洛陽。
司馬遷曾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史記·封禪書》)。三代指的是夏、商、周,那時我國的版圖還沒有今天這么大,古代先民主要生活在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因為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源充足,非常適合農業生產和人類居住。后來,東漢、西晉、北魏、隋(煬帝)和唐(武則天)等很多朝代也都在洛陽建都,使洛陽成為千年帝都。
02
牡丹花城
唐朝時,武則天建都洛陽,并把洛陽改為神都。在此期間,牡丹花成為洛陽的市花,春暖花開時節賞牡丹成為洛陽人的習俗。詩人劉禹錫曾有詩贊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賞牡丹》)。傳說武則天非常喜歡牡丹,洛陽城牡丹花的興盛也與她有關。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建立的武周政權前后存在了15年,為了穩定皇權,她可以說費盡心思,也在洛陽留下了很多故事。
比如,武則天很會用人,使狄仁杰、蘇味道這樣的才干之士為自己服務;也用了不少酷吏,來打擊異己勢力,周興、來俊臣一干酷吏因此飛黃騰達。不過,過度殘酷的鎮壓也引起很大的恐懼、不安與民憤。武則天當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她就又反過來清除酷吏,以此平息民憤、安定朝局。
武則天在位時期,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都有所發展,為接下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她本人晚年寵信佛教,喜歡花卉,注重養生,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超過80歲的長壽皇帝(624~705年)。
但是,她畢竟曾借酷吏之手殺了很多人,也曾大肆招攬面首,還曾鎮壓過南方地區的叛亂、株連過很多大臣,在朝廷內外引起過不小的非議。因此,在武則天去世后,她留下遺言,在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的陵前豎立起一塊無字碑。女皇是用無字碑這種方式告訴人們:我什么也不寫,讓后人評價我的功過是非吧。
03
心靈故鄉
洛陽“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和它人文中心的文化優勢,使得很多王朝把國都定在了洛陽。可是凡事都有利有弊,正因為洛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使得洛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飽受戰火的洗禮。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曾說,“洛陽處天下之中,……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洛陽必先受兵”(《書<洛陽名園記>后》)。意思是,洛陽位于天下之中,是四方必爭之地,天下太平的時候不要緊,當國家動蕩,洛陽必然首先遭受戰爭的影響。牧野之戰、官渡之戰、安史之亂等歷史上大的戰爭都發生在中原一帶,“問鼎中原”“逐鹿中原”等成語典故也說明了中原戰事的頻繁。
面對戰亂,老百姓又作何應對呢?兩種方式:一是逃避,即從洛陽地區外遷。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向西,進入關中的陜西,這是所謂的“走西口”;二是向北,去山西、河北,這是所謂的“闖北方”。但這兩個方向都不是理想的選擇,關中土地狹小,容量有限;洛陽發生戰亂的時候,關中往往也不能幸免。闖北方,山西、河北緊鄰著北邊的游牧民族,也很不安全。
剩下的一條路就是向東南,這叫“東南飛”。這是一條比較理想的外遷路線:一,戰亂少,易于定居;二,經濟基礎好,東南一帶氣候溫濕、土壤肥沃,利于農業經濟發展;三,交通便利,從中原向東南有許多自然河流和人工開挖的運河,沿著這些河流,就可以很容易到達東南地區。所以,在秦漢、魏晉、隋唐和兩宋之際,洛陽人都曾大規模南遷。
這樣會形成什么樣的文化現象呢?一方面,懷有深厚的中原情結。比如,北宋滅亡后,南宋建都杭州,偏安東南一隅,大量仁人志士滿懷報國熱情,一心光復中原,收拾舊山河。岳飛以光復中原為己任,卻受到秦檜等人的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于杭州風波亭,死時年僅39歲。在杭州西湖邊,岳飛墓的墓闕上曾經有這樣一幅楹聯:“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個楹聯反映了中國人的是非觀,更反襯出中原這塊土地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游,更是把這種深厚的中原情結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晚年曾做過一首《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臨終遺囑的形式告誡兒子:當王師光復中原的時候,你千萬別忘了在祭祀的時候告訴我這個好消息。不能收復故土、光復中原,是詩人心中永遠的痛。
另一方面,尋根到河洛。因為河洛地區是我國早期先民活動的主要區域、天下之中、中原的核心區域。所以,今天,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尋根的時候,不約而同都來到了河洛。還有很多江浙人、閩南人、臺灣人,特別是客家人,至今還稱自己是“河洛郎”。同時,在南方的江、浙、贛、閩、廣等地,家族宗祠特別多。很多地方比如江西婺源、福建客家土樓等的宗祠,都修建得富麗堂皇。祠堂里供奉著每個家族的先祖,而幾乎無一例外都記錄了家族的先人是如何從河洛、從中原地區千里跋涉來到南方,進行艱苦創業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告誡后代子孫:慎終追遠,牢記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