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穎演唱《春夜喜雨》00:0004:07《春夜喜雨》杜甫 張家聲 朗誦00:0000:53杜甫《春夜喜雨》(張筠英朗誦)00:0001:42《春夜喜雨》杜甫00:0021:36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演唱:張靚穎
朗誦:張筠英 姚科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啊,是圍繞著一個字展開的,什么字呢——喜。
我想啊,對于中國人來說,“喜”真的是一個很“討喜”的字兒,大伙兒過日子都是奔著歡歡喜喜去的,民間甚至還有“四喜”的說法。哪四喜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其實對于現代人來說,這四大喜事也大致差不多,久旱逢甘霖說的是季節的風調雨順;他鄉遇故知說的是友情的安慰;洞房花燭夜說的是婚姻的幸福,金榜題名時說的是學業、事業的成功。看來從古至今,人生的平安喜樂無外乎就是這四大塊兒了。那么,我們今天要聊的這首詩,是和哪一類型的喜事有關呢?我們先一起來讀一讀杜甫這首家喻戶曉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乍一聽上去,這首《春夜喜雨》貌似寫的是“四喜”中的第一大喜事“久旱逢甘霖”。那么,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首詩。
這首詩是杜甫住在成都的時候寫的,最后一句“花重錦官城”,錦官城指的就是成都了,成都不是還有個別號就叫做“錦城”嘛。以前成都有大城、少城之分,古時候的少城是掌管織錦官員的官署,因為四川出產的彩錦被稱為蜀錦,那可是名聞天下的奢侈品,成都因此被稱為“錦官城”,也簡稱為“錦城”。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去過成都或者生活在成都的朋友可能都注意過,成都的氣候通常是7、8兩月多雨,而冬春兩季雨水相對較少,所謂“春雨貴如油”啊,尤其是在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地方,一場及時的“好雨”是就顯得無比重要了。
我們看古時候那些地方長官,求雨祈雨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舉個例子來說吧,蘇軾在當徐州市長的時候,有一次徐州遭遇春旱,蘇軾就帶領著自己的屬下專門到石潭去祈雨,大概真的是心誠則靈吧,祈雨之后不久徐州果然普降甘霖,旱情緩解,尤其是農村生活恢復正常,蘇軾又專程去石潭舉行謝雨的儀式。
更有趣的是,蘇軾還一連寫了五首《浣溪沙》詞,記錄下市長求雨給老百姓帶來的歡樂氣氛:村姑們為了圍觀帥氣的市長大人,紛紛打扮得花枝招展,“旋抹紅妝看使君”,還換上了她們覺得最漂亮的裙子,三三五五地擠在柴門口,你推我搡地,唯恐自己看不到,連裙子被踩破了。村民們也紛紛在自己的土地廟里去祭祀謝雨,有個老頭兒實在是太興奮了,不小心喝高了醉倒在路邊,“道逢醉叟臥黃昏”,(《浣溪沙》)真是一派質樸而歡樂的氣氛。
所以啊,老杜筆下的“春夜喜雨”,這個“喜”字兒還真不是為了他一個人的喜事兒。雖然這個時候的老杜既不是成都的父母官,也不是真正靠天吃飯的農民,但他對風調雨順真的有像農民一樣感同身受的欣喜。
因此,在老杜的筆下,成都的春雨真是善解人意、溫柔善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寧靜的夜晚,春雨悄悄滋潤著萬物,卻一點兒都沒有張揚、炫耀的意思。因為下雨的緣故,天空中烏云密布,野外的小路似乎像烏云一樣黑,同樣昏暗的江面上只有船上的燈火透露出一點光明。“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寫雨中夜景,真正體現出一位大詩人和普通人的區別。
前面說過,老杜對春雨的喜愛和期待之情和一般老百姓完全一樣,可是他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還擁有一雙審美的詩人的眼睛。因為在烏云壓境、風雨交加的夜晚,一般人可能早早地躲在家里避雨了,可是老杜卻饒有興致地欣賞著野外的春風春雨、春江春水。看來“知時節”的又豈止是一場春雨呢,還有像老杜這樣熱愛自然的詩人哪。
詩的末尾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由雨中夜景又寫到了雨中晨景。夜景之“黑”,與晨景之“紅”,色彩由暗到亮,看上去只是寫了時間和視覺的變化,其實更是老杜心情的變化,一場善解人意的春雨過后,詩人心情是那么愉悅,大清早踱出家門,滿目所見,鮮花盛開,紅彤彤、明艷艷的,花瓣上還掛著晶瑩剔透的雨珠,將整個錦官城都裝點得無比明媚。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并且再一次呼應了題目的“喜雨”和首句的“好雨”,雖然這兩句詩沒有一個字寫到心情,詩人的心情卻是毫不掩飾地躍然紙上。為什么我會說尾聯這兩句特別能夠反映出詩人心情的喜悅呢?
其實我是通過比較得出的結論。喜歡讀詩詞的朋友可能都能想得到,很多詩詞在寫到春天風雨過后的鮮花,往往都側重在表達鮮花受到風雨的摧殘,借鮮花的凋零來抒發時間流逝的憂愁。
像我們最熟悉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就是這樣。
馮延巳的“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就更不用說《紅樓夢》里那個著名的黛玉葬花的情節了:“黛玉葬花”在《紅樓夢》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出現在第二十三回。陽春三月,一天早飯后,寶玉帶了一套《西廂記》,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如癡如醉地讀了起來。
正巧一陣風吹過,樹上的桃花被吹下一大半來,落了滿身滿書滿地。寶玉生怕弄臟了落花,趕緊兜了花瓣,抖進池水之中,看那花瓣飄飄蕩蕩流出沁芳閘。可是他當回到桃花樹下,發現地上又掉了許多落花,一時就不知該怎么辦了。這時他聽到背后有人問:“你在這里做什么?”回頭一看是黛玉,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里拿著花帚——這正是黛玉葬花的經典形象。
春天的風雨讓落花凋零,這是詩詞中最常見的傷春景象,也是最容易引發詩人悲愁的自然現象。可是,老杜就是這么與眾不同,在“隨風潛入夜”的一場春雨過后,他看到的不是滿地殘花的蕭瑟,而是在春雨的滋潤下,更加豐滿、更加嬌艷、更加燦爛的鮮花盛開與春光明媚,“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那么,老杜到底是有多愛這場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又是有多愛這座春意盎然的錦官城呢?
這就要簡單說說老杜來到成都的這段背景故事了。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起兵叛亂。杜甫也不得不攜帶妻室兒女,再次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乾元二年(759)年底,杜甫一家流亡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也就是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于成都的浣花溪畔修筑了一處草堂,還在草堂周圍種了許多花草果樹。
草堂雖然簡陋,屋頂的茅草經常被狂風卷走,屋里還到處漏雨,可是流亡多年的杜甫一家終于有了一個可以躲避風雨的安身之所,杜甫也終于有了心情真正欣賞一個春天的美麗:輕蔭蔽日,百花盛開,無數蜻蜓在草堂附近飛來飛去,燕子也來屋檐下修筑新巢,一切都是那么生機勃勃。那首著名的“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就是寫于成都時期。
其實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時候,杜甫一家的生活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那首中學生都能背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很能體現杜甫一家的窮困潦倒,所以杜甫和他的妻子、孩子必須自己種菜、甚至要靠種草藥、買藥吃來勉強糊口。但貧窮并沒有壓垮杜甫和他的家人,杜甫最讓人敬佩的就是那種苦中作樂的胸懷。在這里,我簡單概括了一下杜甫一家苦中作樂的三大“喜”:
第一喜,他收獲了真摯的友情。
成都時期,杜甫的朋友圈既有高官又有普通鄉鄰。例如擔都府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就是杜甫的世交好友。嚴武不僅經常到杜甫草堂做客,也經常邀請杜甫去他的官邸聚會,對杜甫一家的生活頗多關照,嚴武甚至還向朝廷薦舉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這也是杜甫一生中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了。只不過杜甫已經不能習慣處處受拘束的官場生活,不到半年就辭了職,繼續過他悠哉悠哉的閑居生活去了了。
再比如說,杜甫還有一首很有名的《客至》詩,說的就是一位姓崔的縣令來他家做客,杜甫雖然沒有什么山珍海味來招待貴客,但幾盤鄉野小菜,一壺自釀的老家,兩個人喝得一開心,就把隔壁的老農民一起喚過來開懷暢飲,盡歡而散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第二喜,他體驗到了深摯的愛情。
杜甫終其一生沒有納過妾,也沒有什么尋花問柳的緋聞。無論生活有多么艱難,他與妻子楊夫人始終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最難能可貴的是,楊夫人出身弘農楊氏,父親是司農少卿楊怡,算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可是嫁給杜甫之后一直處于顛沛流離當中,經常連飯都吃不飽,再加上他們連續生了八九個子女,可想而知操持這個大家庭有多么艱難。
可是楊夫人從來沒有怨言。杜甫是個詩人,不幸生逢亂世,他自己又不善于掙錢養家,這個貧困而龐大的家庭全仰仗楊夫人勉力操持,才不至于妻離子散,“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成群的兒女,全靠楊夫人的慈愛操勞,才能夠撫養成人……
但,相濡以沫、艱難持家還不是楊夫人最值得敬佩的地方,我覺得,楊夫人最讓人敬佩的地方,還是她總是能夠在最苦難的時候,還想方設法讓日子過得充滿喜悅的情調。
成都的夏天清幽寧靜,閑來無事,杜甫忽然來了下棋的興致,可是長期的顛沛流離中,棋盤棋子兒都不知道丟到什么地方去了。不過這也難不倒妙手靈心的楊夫人,她趴在桌上,很快在紙上畫了一張棋盤,然后和丈夫畫棋子兒來下棋,他們的小兒子則在一旁自己敲針做釣鉤準備去釣魚玩兒,“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老夫老妻相對弈棋,孩子們在身邊自由自在地嬉戲,這是一幅多么有情趣的家居生活圖。
偶爾,楊夫人還會陪著杜甫、帶著孩子劃船郊游。“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這就是一副興味盎然的家庭“自駕游”圖景。杜甫還用“蛺蝶相逐”、“并蒂芙蓉”來形容他們夫妻的成雙成對,在杜甫眼里,夫妻相守本來就應該是愛情和婚姻的常態。
雖然窮,他們沒有美酒佳肴當做出游的干糧,但是普通的茶水或者甘蔗汁已經是無上的美味,沒有華貴精致的玉缸,瓷瓶子也別有一番樸拙的風味嘛。
楊夫人還會帶著一家大小開荒種地,栽花植樹,養雞養鴨,甚至還種藥賣藥貼補家用,將樸素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時候客人來訪,楊夫人總是能將簡單的山野小菜做得美味可口,和鄰居的相處更是融洽和睦得如同一家人……
這樣的妻子,這樣的婚姻,應該是杜甫苦難生活中最大的安慰了吧。
杜甫在成都的第三大喜,就是他在成都收獲了自己是個創作的又一個高潮。像《春夜喜雨》、《客至》、《江畔獨步尋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等著名詩篇都誕生在這個時期,而且其中的很多詩篇,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的另外一面:那是一個充滿著童心童趣的詩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成天沉浸在憂思痛苦中的老詩人。
在成都草堂居住的五年當中,杜甫寫了四百三十首詩,幾乎占到杜甫詩集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就有不少描寫美好春光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這樣的代表作。
了解了杜甫寫作《春夜喜雨》的背景,我們應該能夠理解為什么在一場春雨之后,杜甫的心情會那么喜悅、那么充滿希望了吧!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不因為苦難而墮落,不因為平凡而麻木,隨時隨地心生喜悅,看到希望,創造動力,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經典詠流傳:
《明日歌》錢福經典詠流傳:《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經典詠流傳: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經典詠流傳: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經典詠流傳:王之渙《登鸛雀樓》 | 回望千年,看他獨立鸛雀樓上經典詠流傳:一代大師,《梁祝》聲中化蝶而去經典詠流傳:《三字經》全文朗讀+注音+注釋經典詠流傳:曹雪芹《枉凝眉》經典詠流傳:《聲律啟蒙》(朗誦視頻+全文完整版)經典詠流傳:蘇軾《定風波》經典詠流傳: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經典詠流傳:余光中《鄉愁四韻》經典詠流傳:李白《將進酒》經典詠流傳:李叔同《送別》經典詠流傳: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經典詠流傳:劉楨《贈從弟》(其二)經典詠流傳:《木蘭辭》經典詠流傳:駱賓王《詠鵝》經典詠流傳:孟郊《游子吟》經典詠流傳:敕勒歌經典詠流傳:孟浩然《春曉》經典詠流傳:楊炯《從軍行》經典詠流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經典詠流傳:李白《月下獨酌》經典詠流傳:屈原《離騷》經典詠流傳:王維《山居秋暝》經典詠流傳:張九齡《望月懷遠》經典詠流傳:劉禹錫《陋室銘》經典詠流傳:王之渙《涼州詞》經典詠流傳: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經典詠流傳: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經典詠流傳: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最美的元宵詞經典詠流傳:納蘭容若《長相思·山一程》經典詠流傳:李白《靜夜思》經典詠流傳:《行香子·樹繞村莊》秦觀經典詠流傳: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經典詠流傳:白居易《長恨歌》經典詠流傳:王維《使至塞上》| 詩佛的豪情經典詠流傳: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經典詠流傳:釋紹曇《頌古五十五首·其一》經典詠流傳: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經典詠流傳:倉央嘉措《在那東山頂上》經典詠流傳:曹操《觀滄海》經典詠流傳:白居易《琵琶行》經典詠流傳:王安石《梅花》經典詠流傳: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經典詠流傳:《詩經·周南·關雎》經典詠流傳:《迢迢牽牛星》經典詠流傳: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經典詠流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經典詠流傳:李白《秋風詞》經典詠流傳:李白《宴陶家亭子》經典詠流傳:漢樂府《江南》經典詠流傳:崔護《題都城南莊》經典詠流傳:杜秋娘《金縷衣》經典詠流傳:李白《清平調三首》經典詠流傳: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經典詠流傳:汪國真《山高路遠》經典詠流傳:余光中《鄉愁》經典詠流傳:漢樂府《 長歌行》經典詠流傳:王之渙《登鸛雀樓》經典詠流傳:周興嗣《千字文》圖文來源于經典詩詞國學,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