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
不如聽聽'微文化’
’漲'知識
今日知識點:
古人罵人的智慧:紀曉嵐
古代人罵人的案例:諸葛亮、陳琳、孔子等
三八、二百五、王八蛋的來歷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罵人的么?00:0009:38
微講人:袁彥濱
古人的詈語
文:袁彥濱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人是如何罵人的。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預預熱。有一天和珅和紀曉嵐這兩人在一起逛花園,突然來了一只狗,和珅故意指著狗問正在擔任禮部侍郎的紀曉嵐說,這是狼(侍郎)是狗?和珅本以為占了個便宜,誰知紀曉嵐慢條斯理的回答正在擔任尚書之職的和珅:尾巴下豎為狼,上豎(尚書)為狗。不緊不慢的罵了一句和珅,'尚書是狗’。
瞧,這就是古人用智慧罵人的一個小例子。
'罵人’'臟話’等詞,在古代稱為詈lì語,又稱詈言、詈侮、詛詈語。
注:詈 lì
詈,罵也。——《說文》。按,言之觸罪網也。
怒不至詈。——《禮記·曲禮》
乃使勇士往詈齊王。——《戰國策·秦策》
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楚辭·離騷》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豈受此人詬詈耶。——清· 張廷玉《明史》。
咱們來舉幾個古人罵人的例子。
要是說'真不是人’,怎么說。
大家還記得中小學課文里的元方么?
陳太丘與友期行,結果朋友遲到,他沒等自己先走了,朋友來了看到他兒子元方,聽說陳太丘走了,大怒罵道:非人哉!
要是說'你啥也不是’,怎么說。
鴻門宴中,范增幾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結果沒用。范增罵道:豎子不足與謀!
孔子也罵過他弟子宰予,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如果說你太得瑟了,怎么說。
還是孔子,罵子路,野哉!
如果是,你這個賤人!
古人稱之為:傖人,傖夫,專用來罵市井小人,為錢不要人格的男人。少數用在女人身上。
類似的像役夫、役人都是罵你這個卑微的奴才。
水滸傳中石秀罵梁中書:你這個給奴才當奴才的奴才!就是你這個給役人奴役的役人。
其他的,像小人、鼠子、貉子、庸人、鬼子、厲鬼都是古代罵人常用的話。
再惡毒一點的,比如說:剗(削去,鏟平。音“鏟”)爾類。那意思是絕了這個人的根。再比如說:啑(吸食,音“煞”)汝腦。那意思是喝了這個人的腦漿。
要是說罵人拖家帶口罵的,那三國時期的陳琳算得上刻毒,在官渡之戰袁紹發起討伐曹操的戰爭,那時候陳琳寫的檄文,從曹操的爺爺罵罵道曹操本人為贅閹遺丑,太監的孩子,留下來丟人用的。這段檄文把曹操氣得頭疼病都發作了。
仍然是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挨過罵,不過啊,他這個人心肌梗塞,沒那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被罵死了。
這就是王朗,諸葛亮伐魏,王朗說在兩軍陣前不費一兵一卒,只要一番說辭,能讓諸葛亮倒戈投降,結果被諸葛亮一番痛罵,皓首匹夫蒼然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顏面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王朗真聽話,落馬吐血暴斃!
語言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啊,不要輕易的去罵人。
中華民族是文明禮儀之邦,罵人啊,是有傷風雅的,但是,因為罵人呢直接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價值形態,所以君子之罵,還是可以有的。不過要把握好尺度。
我再給大家將幾個小故事,大家知道王八蛋,二百五,三八的由來么?
首先說王八蛋,王八蛋是民間一句罵人的話,但是他的本來面目是忘八端,
所謂八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忘八端就是忘記了做人的根本。
再說說二百五,戰國時期蘇秦被人刺殺了,臨死前告訴齊王一個找出刺客的法子,就是說他蘇秦是燕國的間諜,早就想殺他了,哪個無名英雄幫忙下的手,懸賞一千兩!結果來了四個,齊王恨得牙齒癢癢,可是還煞有介事的問:你們四個人怎么分。那四個'刺客’說好辦,品均分吧,一人二百五!齊王說,分,分,來啊,把他們給我分尸了!從此民間留下二百五的說法,形容人傻、笨、做事不認真,說話不正經,好出洋相。聲明一下,這只是民間傳說,歷史記載是就來了一個刺客,在把情況都對上后,被殺掉。
最后說說三八的由來吧,八國聯軍侵入中國,中國口岸全面開放,外國人每逢三、逢八之日即外出作亂,民間因而稱之為三八鬼子,忌憚萬分,后來指言行出格的婦女。另外,在傳統戲曲中,男丑稱為三花,女丑及詼諧的彩旦稱為三八。
今天呢,我在做這期節目的功課時,在網上看有文章說,孔子云:始作俑者,其無后也。無后也是罵人的,是的,無后這個詞是詈語,不過孔子這句話可沒有罵人的意思。
首先,俑的意思是,像人的陪葬用品。比如說兵馬俑。在古代封建社會,有拿活人陪葬的惡習,始作俑者的意思就是有人用像人的俑替代人去陪葬。這個行為絕對是相對而言社會的進步,
這句話被大家理解為:孔子說,第一個做俑的人,應該沒有后人吧。
說得通么?
發明俑的人反對活人陪葬,并找出替代品,絕對是一個有智慧又仁德的人啊。
如果說昏庸暴戾的 封建主罵做俑人,合情合理,孔子這么說,為什么呢?
因為我覺得大家誤解了孔子的意思了。
孔子的意思是:始作俑者的人啊!現在的社會怎么就沒有你這樣的人了呢?即其無后也。這是我個人的微見,并不代表任何學術觀點,大家聽聽好啦。
也許,如果叫做其無后耶?把也改成耶這個問句,那就都清楚了。
好,今天的微文化到這里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明天呢,我們講講被后人誤解的一些古話吧。如果有興趣,請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