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北大清華將被香港的大學掃成二流
最近在北京舉行的高招咨詢會上,去年還相對冷清的香港幾所大學的咨詢臺爆滿。這些大學以巨額獎學金吸引學生,已經漸漸改變了中國大學的層級。比如,香港科技大學去年招收了170名內陸學生,其中包括北京,廣東和成都的三位狀元。今年香港大學則計劃招收250到300名內陸生,提供1300萬獎學金。中國頂尖的學生,正在改變非北大,清華不上的心態。我一位親友的孩子去年低20分沒有上成北大,以志在必得的決心復讀一年。但今年一問,其首選學校已經成了香港的大學。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北大,清華就很難再稱中國的一流大學了。
其實,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水準,早已不是北大,清華可比的。這些學校的硬件比內陸的一流大學領先一個時代不說,教授也是面向全世界廣招英才。許多在美國名校畢業的中國學生,只有在香港找不到位置的情況下才會回國??纯聪愀圻@些大學的師資,內陸大學早已不能望其項背。所以,我一再鼓勵內陸的學生,能去香港就不要去北大。幾年前一位人大畢業生,考北大研究生結果未定,香港中文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已經來了。我當時就勸他:即使有北大的錄取通知也要去香港。結果,他在那里顯然進步顯著,今年已經從美國的幾個大學拿到了博士課程的全獎,正在準備行裝來哈佛。在國內讀大學,教授水準低不說,而且毫無信譽。我問那些國內的研究生:誰會相信你們導師的推薦信?這么讀出來能有多大出路?還是去香港為妙。
當然,長期以來,香港的大學對內陸一流大學還有一個劣勢,那就是學生素質不高。但這種局面正在急劇改變。因為香港的大學舍得在學生身上花大筆獎學金,常常一個學生得幾十萬的生活費,大陸的精英學生,特別是那些家境不好的,紛紛以去香港為首選。等學生素質提高了,香港的大學就會在各方面建立對內陸一流大學的絕對優勢。
也許有人會說,香港地方小,幾家大學掀不起大浪。這話恐怕難以站住腳。如今香港的八所大學,在內陸招生基本還在一,兩千人。以后是否會增加到上萬人?如果每年內陸高中畢業生最優秀的一,兩萬人被香港的確大學挑走,內陸還有哪個大學好意思說自己是“一流”?
在我看來,這樣的局面幾乎肯定會出現。第一,香港的大學在獎學金上有絕對優勢,教育質量有保障,水平會全面超過內陸的一流大學。第二,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如今社會正在急劇老齡化,非常需要年輕勞動力。大陸人才的大量涌入,不僅緩解了香港的老齡化問題,而且為香港提供了高端產業國際競爭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香港由于高度國際化,內陸學生常常會以之為中轉站,繼續向美國等國家流動。這樣一來,香港即使招了許多內陸學生,最后人才的需要恐怕還是得不到滿足。所以,從香港的長遠利益考慮,其大學對內陸人才恐怕是胃口越來越大。
內陸生活水平低,教育成本低,而且人才資源豐富。北大,清華這些名校本來對香港的大學有相當的優勢。但是,在過去幾年“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運動中,大家只顧大興土木,雇明星教授,忽視了對學生本身的投資。我曾反復撰文強調,美國一流大學的競爭,首先是獎學金的競爭。窮學生進了這些大學不僅學費全免,而且常常因為領到優厚的生活費,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可以專心學業。而內陸的大學招生制度,不容許學生同時申請幾個大學,比較各校的條件自由擇校。大學之間基本沒有獎學金的競爭。這樣下去,這些大學很可能會全被香港的大學打成二流。
去年“經濟學人”發表全球大學概覽指出:高等教育已經全球化了,落后的教育制度很難關門自保。教授也好,學生也好,會自然流向制度更優越的大學。特別是中國內陸目前被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等幾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包圍。這些地方全已經進入了全面老齡化的階段,都可能到中國來爭奪人才。而中國未來一,二十年內,也會進入老齡化,非常依賴現在進大學的這批勞動力。中國內陸的大學如果不進行徹底改革,將會徹底失去這場人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