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泛愛眾,而親仁;有馀力,則學(xué)文。
【注釋】
?。?/span>1)弟子:為人弟和為人子。
(2)規(guī):規(guī)范。
?。?/span>3)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賢。
?。?/span>4)訓(xùn):訓(xùn)示教導(dǎo)。
?。?/span>5)首:第一重要。
?。?/span>6)孝弟: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弟,通「悌」,敬重順從兄長。
(7)次:第二重要。
?。?/span>8)謹(jǐn)信:小心謹(jǐn)慎,誠實守信。
(9)泛泛愛眾:博愛眾人。泛泛,通「泛」,廣泛。
?。?/span>10)而:而且。
(11)親仁:親近有仁愛之心的人。仁,仁慈寬厚之心,愛人愛物的基本道德。
?。?/span>12)馀力:剩馀的心力。
(13)則:就。
?。?/span>14)學(xué)文:研究學(xué)問??鬃诱f:「行有馀力,則以學(xué)文?!怪鲝埖掠赜谥怯?,要先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還有時間才學(xué)習(xí)其他它各種學(xué)問。
【白話解說】
《弟子規(guī)》是古圣先賢教導(dǎo)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其次是做人做事要嚴(yán)謹(jǐn)且誠信。愛護(hù)天下眾人,并且多親近有仁德的君子。還有多馀的時間、精力,才能學(xué)習(xí)各種文學(xué)方面的學(xué)問。
【參考故事】
道德始祖———舜帝
舜是中國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華,號虞氏,史稱虞舜。
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雙目失明的父親瞽瞍(ɡǔ sǒu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倉,等舜爬上倉頂,瞽瞍就放火燒米倉,舜拿著兩個斗笠像小鳥一樣降落下來,沒能害死他。后來瞽瞍又叫舜去挖井,當(dāng)舜深入井中時,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沒想到舜很聰明,挖井時就預(yù)先從旁邊挖了通道,逃了出來。象像本以為這次萬無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產(chǎn),看到舜回家來,大家嚇了一大跳。但寬宏大量的舜還是以德報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愛護(hù)弟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顾炊畾q就以孝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訪求賢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堯帝因此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并讓九個兒子和舜相處,以觀察舜的品德。因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貴就態(tài)度驕慢,待人都非常謙遜恭敬。堯帝的九個兒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變的更加仁厚謹(jǐn)慎。
舜到歷山耕種,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響,變的心胸寬大,讓出田界。
舜到雷澤捕魚,雷澤的人爭相讓出住所。舜到黃河邊做陶器,那邊出產(chǎn)的陶器變的非常精細(xì)。大家都喜歡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鎮(zhèn),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經(jīng)過考察,堯帝對舜很滿意,將帝位傳給了舜。
舜帝特別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揚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動人倫道德,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先河,成為歷代中國人遵循的典范。
幾千年來,舜文化以德為先的傳統(tǒng),經(jīng)由孔子儒家文化傳承下來,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附注:三皇五帝,:遠(yuǎn)古時候的伏羲,神農(nóng),黃帝,號稱三皇,是中國最早的三位皇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號稱五帝。古文獻(xiàn)記載,黃帝為三皇之一,也是五帝之首。
第二單元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zé),須順承。
【注釋】
?。?/span>1)呼:呼叫。
(2)應(yīng):回應(yīng)。
?。?/span>3)勿:不可以。
(4)緩:緩慢。
?。?/span>5)命:命令、吩咐。
?。?/span>6)行:行動。
(7)懶:懶惰、不努力。
(8)教:教導(dǎo)、訓(xùn)誨。
?。?/span>9)須:必須。
(10)敬聽:恭敬的聆聽。
?。?/span>11)責(zé):責(zé)備。
(12)順承:順從的接受。
【白話解說】
父母有事叫喚時,我們要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們應(yīng)立刻行動,不可偷懶;父母教導(dǎo)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zé)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參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 墮落成驢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陽縣人,從小就是個小神童,讀書能過目不忘,七歲就會吟詩作文。到十六歲,他的詩文更是名噪一時,被稱為「平陽才子」。他因為得到大家的稱贊,父母的寵愛,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鄰居經(jīng)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有一年,周拔要進(jìn)京趕考,父母為了他的旅費東借西湊,還請裁縫幫他裁制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費太少,嫌衣服太寬、褲子太長、帽子式樣老舊、鞋子顏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來他滿腹的抱怨,父親忍不住教訓(xùn)他:“兒啊!你不要嫌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為了你這次考試,幫你準(zhǔn)備旅費,縫制新衣,已經(jīng)傷透腦筋,弄的頭發(fā)都白了,你還這樣不知滿足,我也想不出辦法了?!敝馨螞]有被父親的話感動,反而大聲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個大貴子,你這個草包一樣的土老兒,有資格當(dāng)我父親嗎?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沒資格做我父親?!彼赣H被氣的當(dāng)場暈倒。
當(dāng)天夜里,周拔被抓到地府(陰間的官府),閻羅王對他說:“你平時忤逆父母,雖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心腸,心田里的畜生種子結(jié)果了,你就將失去人身,墮落成畜生。”
周拔辯解:“我對父母只是據(jù)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可能變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話不能使我信服。”
閻王和善的解釋:“你這輩子聰明,是因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驕慢無禮、暴躁、忤逆等惡行,養(yǎng)成畜生的種子,上輩子的善良種子已被摧毀殆盡。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報應(yīng)就該墮落為驢,被人遮蓋雙目(注),推磨受鞭?!?/span>
周拔聽了覺的很有道理,自知惡報難逃,驚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開口困難,牙關(guān)緊閉,喉嚨發(fā)出驢子叫聲,名醫(yī)也無法診斷是什麼病,不到兩天,周拔就在驢鳴聲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燈》)
注:驢子推磨時,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會使它想吃而停下來,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驢的雙眼。
第三單元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yè)毋變。
【注釋】
(1)凊:寒涼。
?。?/span>2)省:看望、問候。
(3)昏:黃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鋪。
(5)必:一定。
(6)返:返回。
?。?/span>7)面:面見。
?。?/span>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禮節(jié)。
?。?/span>9)常:固定不變。
(10)業(yè):次序、順序。
(11)毋:通「無」,不要。
【白話解說】
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涼席;早晨要向父母問安,晚上要幫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稟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規(guī)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變。
【參考故事】
黃香搧枕溫衾(注1)
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時母親去世,對母親的思念非常深切,鄉(xiāng)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黃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親。夏天炎熱,他用扇子搧涼父親的枕頭、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體先溫暖父親的被褥。黃香十二歲時,太守劉護(hù)聽聞他的孝行而召見他,送他“門下孝子”的匾額(注2),表揚他的難能可貴。
黃香年少時就已熟讀經(jīng)典,博學(xué)能文,他寫的文章聞名京城,大家稱贊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取材《二十四孝》)
注1:搧(shān
注2:匾額,橫寫大字,高掛于園亭、大廳、書房上方的木板。
第四單元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注釋】
(1)擅:擅自主張,任性而為。
?。?/span>2)茍:如果。
(3)子道: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則。
(4)虧:虧損、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占占為己有。
【白話解說】
事情雖然細(xì)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份。
物品雖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占占為己有,會使父母親感到羞愧、傷心。
【參考故事】
陶母還魚責(zé)子
陶侃,東晉名將,父親早死,幼年家境貧寒,母親湛氏靠織布供他讀書,而且很重視陶侃的品德修養(yǎng)。
陶侃年輕時在江西潯陽縣當(dāng)縣吏,監(jiān)管捕魚之事。他派人送給母親一罐腌(注)魚乾,母親將原罐退回,并寫信責(zé)備他:“你當(dāng)縣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為我會高興嗎?這是在增添我的憂慮呀!”
之后陶侃所到之處,都以清廉盡責(zé)而受人稱贊。后來為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注:腌(
第五單元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注釋】
?。?/span>1)親:父母親。
(2)好:喜歡。
(3)力:盡力。
(4)具:具備、準(zhǔn)備。
?。?/span>5)惡:討厭。
?。?/span>6)謹(jǐn):小心謹(jǐn)慎。
?。?/span>7)去:去除。
?。?/span>8)貽:遺留、留給。
?。?/span>9)憂:擔(dān)心憂愁。
(10)羞:羞愧、丟臉。
?。?/span>11)何難:有何困難?何,為什麼。
?。?/span>12)憎:討厭。
?。?/span>13)方:才。
?。?/span>14)賢:賢良,品德高尚。
【白話解說】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jǐn)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
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麼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biāo)麄儯耪娴氖瞧返赂呱械馁t人。
【參考故事】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后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后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注2)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zé)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后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fā)青,用手一摸,發(fā)現(xiàn)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勸告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保ㄗ?/span>3)后母聽了深受感動,終于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嘆再也沒機(jī)會孝順去世的父母,就從古書傳記中挑出歷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編成“二十四孝”————虞舜、漢文帝、周朝曾參、周朝閔損、周朝子路、漢朝董永、周朝郯子、后漢江革、后漢陸績、唐朝唐夫人、晉朝吳勐、晉朝王祥、漢朝郭巨、晉朝楊香、宋朝朱壽昌、南齊庚黔婁、周朝老萊子、漢朝蔡順、漢朝黃香、漢朝姜詩、三國(魏)王裒、漢朝丁蘭、三國孟宗、宋朝黃庭堅。
注2:秋天的蘆葦,花穗上包裹種子的絨絮,有點像棉絮,但保暖效果遠(yuǎn)不及棉絮。蘆絮隨風(fēng)飛散,可幫助種子傳播,俗稱蘆花。絮,附在植物種子上的柔白細(xì)毛。
注3:母親在的話,兒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親如果離去,三個兒子都遭風(fēng)霜啊!單,衣服單薄,挨凍受寒。
第六單元
諫不入,悅復(fù)諫,號泣隨,撻無怨。
【注釋】
?。?/span>1)諫:勸告。
?。?/span>2)更:更改。
?。?/span>3)怡:溫和愉悅。
(4)吾:我。
?。?/span>5)色:臉色。
?。?/span>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span>8)悅:愉快。
(9)復(fù):又。
(10)號泣:哭泣。號,大哭哀號。泣,低聲啜(chuo、四聲)泣。
?。?/span>11)隨:跟隨、伴隨。
?。?/span>12)撻:打。
?。?/span>13)怨:埋怨(
【白話解說】
父母親有了過錯,要好好規(guī)勸使他們改正,自己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guī)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參考故事】
秀貞勸母救妹
明朝時,楊秀貞的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生第四個又是女兒,母親氣極了,要把女嬰淹死。當(dāng)時楊秀貞十三歲,急忙抱起妹妹,向母親下跪哀求:“母親為了要兒子就殺女兒,越得不到兒子??!如果煩惱以后的嫁妝,就把我的陪嫁給這個妹妹吧!”
祖母罵她不懂事,秀貞又跪著稟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現(xiàn)在卻見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動而明白了,于是留養(yǎng)女嬰。兩年后,秀貞母親果真生了一個兒子。
母親生兒子時,秀貞的父親夢見祖父告訴他:“如果第四個女兒不留下來,這個兒子鐵定不能生的?!币驗樾阖懏?dāng)初的跪稟之言,至孝感動上天,才得以延續(xù)楊家血脈。
第七單元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注釋】
?。?/span>1)疾:疾病。
?。?/span>2)嘗:通「嘗嘗」,用嘴試味道。
?。?/span>3)晝夜:從早到晚。晝,白天。
?。?/span>4)侍:侍奉。
(5)悲咽:悲傷哽咽。咽:聲音堵塞。
?。?/span>6)居處:居住的地方。
?。?/span>7)絕:阻絕、斷絕。
?。?/span>8)盡禮:遵守禮節(jié)。盡,盡力。
?。?/span>9)祭:祭拜。
?。?/span>10)盡誠:心意真誠。
?。?/span>11)事:侍奉。
【白話解說】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嘗嘗嘗嘗湯藥的冷熱是否適中;日夜服侍,不離開父母床邊。
父母去世,子女守喪三年期間,常懷悲傷感恩之心;生活變的更簡樸,斷絕酒肉享受。
為父母辦喪事要遵照禮儀,祭拜要恭敬虔誠;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參考故事】
丁蘭刻木事親
漢朝丁蘭,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來不及奉養(yǎng)雙親,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養(yǎng)之恩。
丁蘭用木頭凋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們就像父母還活著一樣。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針刺凋像的手指來戲弄,沒想到凋像手指竟流出血來。木頭凋像看見丁蘭,又眼中流淚。丁蘭問明情況,把妻子休棄了。(取材《二十四孝》)
第八單元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注釋】
(1)兄道:為兄之道。道,道理、法則。
(2)友:友愛。
?。?/span>3)恭:恭敬。
?。?/span>4)睦:和睦。
?。?/span>5)輕:看澹、看輕。
?。?/span>6)怨:怨恨。
?。?/span>7)何生:從何而生?何,哪里。生,產(chǎn)生。
?。?/span>8)忍:忍讓。
(9)忿:憤怒。
(10)泯:消除。
【白話解說】
哥哥應(yīng)該友愛弟弟,弟弟應(yīng)該尊敬哥哥;兄弟能和睦相處,孝道就在其中了。
兄弟間對財物看的很輕,怨恨從哪里生起?彼此言語上多忍讓,怒氣自然消除了。
【參考故事】
煮豆燃萁 曹植七步作詩
三國時代的魏文帝曹丕,與其弟曹彰、曹植,都是卞(Biàn)太后所生。曹丕繼承魏武帝曹操的王位后,因妒忌任城王曹彰勇武強(qiáng)壯,誘騙他吃毒棗而死,太后解救不及。曹丕又要加害東阿王曹植,太后說:“你已經(jīng)殺我兒子任城,不得再殺我兒東阿。”
魏文帝曾命令弟弟曹植于七步內(nèi)作詩,不成就處以重刑。曹植立刻作詩回響應(yīng):“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魏文帝聽了面露慚色,深感羞愧。(取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煮豆子拿來做濃湯,過濾豆渣做成豆?jié){。豆子的莖梗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哭泣;本來都是同根所生,何必互相煎熬的太過急迫?持,拿來。羹(
相關(guān)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