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素材挖掘與寫作運用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素材挖掘:
【素材清單】
《赤壁賦》以文賦的形式,記敘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寫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兩個相互矛盾的側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現了作者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所追求理想的執著,及身處逆境卻依然豁達開朗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赤壁賦》給人一種別樣的享受:清風、明月、飲酒、賦詩、高歌,再加上洞簫相和,使得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仿佛進入美妙的神話境界。在這樣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蘇軾被貶后的苦悶不平之情,這正是《赤壁賦》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學得豁達,要活得瀟灑。個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會把你壓垮;不如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因為蘇子對待得失是這樣的:“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別人得了,我不羨慕;我沒得到,我不遺憾,對人生得失如此達觀,才使得《赤壁賦》帶給我們純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氣,充滿眼簾的只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
【寫作素材】
1、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會響徹在那里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貶謫到黃州?!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蘇軾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畫江山,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賦。
無論是詩,還是賦,都是他歷經風雨后的坦然,是他內心最真誠的告白。
3、謫居黃州期間,凄風苦雨中的蘇軾泛舟赤壁,在清風、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傷,參悟了水與月的辯證法,捕捉到“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生命本真。最終徹底頓悟“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跳出心靈煉獄的確良蘇軾開始盡情地享受“清風”“明月”……
蘇軾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蕩胸臆于自然。身處逆境而豁達灑脫,隨緣自適,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面對生活的坎坷,我們也要用樂觀驅散陰霾,用曠達解讀挫折,永遠保持理智與樂觀。
【素材激活】
您,一人一筆,走遍天涯海角;您,壯志難酬,唯有寄托于文字。屢次遭貶,打不倒他的信念;艱難世事,造就了他的豪放詩作。他的杰作,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懷古傷今,只為報效國家;論史談玄,方顯男兒本色。
您把苦難研成墨,把貶謫當做筆,揮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曠達的詞章。
是您,凝望廬山,道出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遙望蒼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氣概;是你,對飲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公嬋娟”的人間祝福。
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游中,蒼銀白發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樽還酹江月,多么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給赤壁帶來了完美壯烈,這是詩,更是實。
您,蘇軾,讓世人領悟到:面對生活坎坷應樂觀,面對人生浮沉應有風度。
寫作運用
【適用話題】可用于“樂觀”“豁達” “從容”“心態”“得與失”“完美與殘缺”“胸懷”“選擇”“直面挫折”“執著”“窮而后工”“個性與人生”“責任”“豁達樂觀是一種人生境界”“笑對人生”等內容相關的寫作話題或題目中。
【運用范例】
1、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景中有情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也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使我們受到感染。不愧為名作!合卷閉目,靜心坐思,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闊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有?
2、風飄飄,水潺潺,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于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臺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彼麊栕约弘y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都督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水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
后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吏治一方,造福一方。在杭州做官時,治理西湖;在黃州,興水利,獎耕織,廉潔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后來修了一祠廟來紀緬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p>
是??!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只為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于蘇軾。(選自福建高考滿分作文《蘇軾的赤壁》)
3、蘇軾一生坎坷,忠君用世,反遭貶謫,怎不生悲?可貴的是他起落隨緣的曠達性格?!冻啾谫x》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暫渺小的消極,“主”之對人生理想追求的豁達,仿佛讓讀者聆聽了一場關于宇宙人生的對話,我們看到了生與死、取與舍、有限與無限、渺小與偉大的辯證統一關系?!翱汀庇|景傷懷,由“月明星稀”到“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雄姿英發的周瑜??墒且皇乐郏癜苍??不也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了嗎?更何況默默無聞的漁樵者、侶魚蝦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政治上無所作為,只能飄零江湖,舉杯相勸,望浩浩如煙海的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憂傷愁苦?“客”的態度雖然消極,但很客觀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時的苦悶和迷惘。蘇軾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以“明月”的“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來論述“變”與“不變”的哲理:宇宙萬物無窮,人生綿延不息。誠然,人生苦短,但生命傳遞永不枯息,更何況“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嗎?又何羨何怨呢?
4、古語有云:用行舍藏。亦即在受眾垂青之時,當仁不讓,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慘怛之時,韜光養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間。許多人都懂得這個道理。然而,真正能夠寵辱不驚的又有幾人呢?我已經依稀看見蘇軾黯然神傷的背影。
蘇軾之才,高于八斗,富過五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不僅樣樣精通,而且都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梢院敛豢鋸埖卣f,生于今日,則蘇軾大概就是中國音協會長,畫協會長,圍棋九段,作家協會會長,文聯主席……然而這樣稀世之才,卻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遷,左遷,再左遷。
于是就有了“為報傾城隨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語,卻也流露出報國無門的憂傷;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悠閑,然而又有誰能了解東坡那無奈而游山樂水的郁結;于是就有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誰又會去注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的自嘲呢?
蘇子的可愛與哀傷盡然躍于紙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輕輕走進蘇子的世界,告訴他,別為當權者的昏庸無能,不識英才而郁結,寄情于山水,縱情于傲物而無所待。用時則行,舍時則藏,無愧于人,無愧于心。
5、在古往今來的人物中,蘇軾可以算是比較“倒霉”的一位:滿腹才華卻無用武之地,一個飽讀詩書的文人偏偏被貶到黃州做一個徒有虛名的“武官”,不論是新黨新政,還是舊黨得勢,無罪的他總是被越貶越遠。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盡情享受“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清風明月,他能“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是何等的智慧與人格?這種樂觀曠達的情懷,可供我們作為人生的借鑒。
人生路上走,誰人不會經風雨,誰人能夠無坎坷。經風雨,學蘇子,“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遇坎坷,效蘇軾,坦然“吟嘯且徐行”“也無風雨也無睛”。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一帆風順者世上幾無,在面對不如意或逆境時,蘇軾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淡定心志,豁達胸懷;放遠目光,開闊胸襟。堅信風雨過后會有彩虹,堅信闖過去前面是個天。待你走過風雨,渡過難關后,定會有蘇軾一樣的感覺:“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