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香豈能以“柱”計
◆吳 蓓
《劉老根》是趙本山電視劇作品的經典之一,曾在央視1套黃金時段播出,受到廣泛好評。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在文字使用方面出現了許多低級差錯。比如第一部第2集中,村委會通訊員老翟頭裝神弄鬼,“跳神兒”糊弄人,受到村支書二奎的嚴厲批評。他在交代“跳神兒”的經過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到那把香點幾炷,完了前面擺上啥供品,往那一站,眼睛一閉,挺個一來分鐘,這神兒就來了……”字幕就把“炷”誤成了“柱”。
炷,形聲字,從火,主聲,本義指“燈芯”。漢末著名文學家王粲《英雄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董卓死后,暴尸街頭,由于肥胖,膏油浸地。守門小吏做了一根 “大炷”,置入董卓肚臍之中,晚上當燈點著,光明達旦。“大炷”就是大燈芯。后來,“炷”作量詞,專用于點著的線香。如《水滸傳》第四回:“焚起一炷信香,長老上禪椅盤膝而坐。”巴金《〈神·鬼·人〉序》中也用過這個詞:“一對蠟燭,一炷香,對著那一碧無際的天空。”
柱,也是個形聲字,從木,主聲,本義是支撐房屋的“柱子”。引申指像柱子的東西,如水柱、花柱、脊柱等等。
用于香的量詞,只能是“炷”,而不是“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