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傷春類古詩詞鑒賞方法指津(轉)
一、傷春特征
1、詩眼詞眼多為“傷春”“惜春”“愁”等。如“一片飛花減卻春,風吹萬點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韋莊《長安清明》)、“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辛棄疾《摸魚兒》)、“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李清照《點絳唇》)等等。
2、多選“落花”“ 落紅”“飛花”“殘花”“東風”“暮雨”“流水”“夕陽”“燕子”等為意象。如“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張籍《涼州詞》)、“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武元衡《春興》)、“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淚眼問花花不語,落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等等。這些意象常構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傷感凄涼的意境。
3、作者多為婉約風格的詞人或人生有失意際遇的詩人。李清照是這類詞最典型的創作者,她早期以《如夢令》為代表,傷春之時還表現出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詞傷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調更濃,以《點絳唇》《浣溪沙》等為代表。晏殊、晏幾道父子繼承五代婉約詞風,其創作的《浣溪沙》《蝶戀花》多是傷春感時之作。辛棄疾、杜甫也有此類詩詞作品,不過多與國事、身世相關,辛棄疾的《摸魚兒》、杜甫的《傷春五首》均是代表。
4、詞牌以《浣溪沙》《蝶戀花》為代表,詩題以《春興》《傷春》居多。
二、傷春真意
1、傷春多為戀春惜時,或慨嘆光陰易逝、人生苦短。李清照《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玉鴨熏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避寒無” 以富貴華侈生活的描寫,反襯傷春女子內心的凄楚。“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雨晴》)兩句寫自家花落了,蜂蝶也如詩人一樣失望,紛紛飛走,詩人卻懷疑春色在鄰居家,詩人滿懷的尋春、惜春、戀春的情緒溢于言表。
2、借傷春表達憂憤憂思及愛國情懷。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上片傷春,下片詠懷,詞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聯系身世,表達愛國憂世之心。杜甫的傷春詩中更多地聯系到國事衰危、戰亂紛繁,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3、抒發離愁歸思與及時行樂。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浣溪沙》)詞中一方面慨嘆人生短暫,另一方面也抒發對遠別友人的思念和及時行樂的情緒。梅堯臣“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蘇幕遮》)一詞中詞人先觸春景而傷懷,由宦游少年的得意寫到對王孫宦途的“怨”,宦海厭倦之情自然流露。畢竟,此時的詞人人生的春天,仕途的春天即將過去,歸思之情尤為強烈。
三、傷春手法
1、以景襯情,情景交融。傷春類詩詞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敗景象襯托惜春傷感之情,如“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王建《宮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樂景寫哀情,如杜甫傷春詩中“春光日自濃”“花開滿故枝”極寫春意正濃,但“西京疲百戰,北闕任群兇”“牢落官軍遠,蕭條萬事危”的國勢讓詩人無心去欣賞,更反襯出一種憂慮與憤懣。楊萬里“準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傷春》)則是以樂景寫愁情病苦。
2、對比。王駕《雨晴》中“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對比,寫花落春逝,暗寓惜春傷春的情懷。
3、比喻。秦觀《浣溪沙》中“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將“飛花”比作夢境,將“細雨”比作愁緒,以抽象事物喻具體景象,形象生動地傳遞出落花飄飛、細雨如絲的景象中詩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詩情畫意。
4、設問。晏殊《浣溪沙》中“夕陽西下幾時回”一句以設問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而“無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悵。
總之,由“春”引發的悲情、傷感成了詩人歌詠的主題之一,它關涉到人生感悟、思戀情懷、事業際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傷春類詩詞的特點,抓住典型意象,從思想與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難進行較為準確、深入、透徹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