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之后,教學設計的疏漏不找自見。再優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已完成的教學實踐活動有目的地進行審視,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導日后的教學。反思型教師就是通過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實踐而不斷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簡單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斷學習與提升。
自我反思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努力做一個反思型教師,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實際工作中,我們都有著自己的教學和管理經驗,這是一筆難得的財富。它對于我們的教學,有著很好的借鑒和指導作用。所以,對于這些經驗,我們要善于總結,善于歸納,來發展提高自己。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借鑒和吸收別人的先進的經驗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教師只有深刻理解反思的過程和核心,把反思的方法與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解決,才能逐步邁進批判反思之門。最好的方法是寫反思日記。反思一天(一段時間)所發生的事件,對令人興奮的、疑惑的或已經證實的一兩個事件進行深入、詳細的記錄與分析等;也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如:根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今天的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為什么?今天的教學對學生有哪些幫助?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否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為什么?今天采用了哪些教學方法,進行了哪些教學活動,其優點、缺點各是什么?今天是否設置了特殊的教學情境,其目的是否達到,為什么?今天的課堂教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我在今天教學中采用了哪些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己覺得這些方法好嗎?為什么?今天的教學對我將來的教學有何幫助和啟示?
教師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的成熟過程,就是一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改進的過程。單純只有教學經驗的積累,沒有反思意識,教師就不會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只是在原來基礎上重復自己的勞動。教學反思具有研究的專業品性,它要能對過去的教學行為做出的理性審視和評判,在看似無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揭示出行為背后所隱含的觀念和意識,促進智慧的生成和實踐行為的進一步提升。正因為如此,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實踐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的渠道、環節和手段。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教學反思,是教學實踐中一個過程的結束,同時又是新的教學實踐的開始。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堅持不懈地進行反思,一定能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