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未分類 | 修改 | 刪除 | 2010-10-31 21:07:59
最近“鴨梨”好大,進來輕松輕松吧~
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教學六認真的基本要求(教學六認真講座一之3)
主講人:鐘煒(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教研室主任) 時間:2010年10月14日
編者按:本人對“教學六認真講座”分為若干個系列,對每個系列分為若干個專題,本文《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教學六認真的基本要求(教學六認真講座系列一之專題3)》分為六個版塊。
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教學六認真的基本要求
榮縣教研室2009年06號文件(執筆人:鐘煒)
為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現將《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教學六認真的基本要求》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要求及評價標準
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們都希望按照新課程的理念來追求一種理想的課堂教學,只有煥發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
1.1、在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創生理想課堂的教學設計(教案),應呈現出如下鮮明的特征。⑴它不是對課堂情景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描述大體的輪廓,它只明確需要努力實現的三維目標,它給各種不確定性的出現留下足夠的空間。⑵它不是一出已經定稿的劇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劃上句號的手稿,它一直處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動態發展之中。⑶它是教師生命力的載體和再現,它是教師構思教學的過程,它凝聚著教師對教學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閃爍著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精神。⑷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對傳統教案的超越,是新課程理想課堂的“催生劑”。
1.2、好的教學設計應體現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體現針對性和創新性,體現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應具有深刻性。在此,我們提出新課程下教學設計(教案)的幾點原則建議,并擬出一個完整教學設計的基本框架,供教學管理者和學科教師參考。《教學設計評價表》見附件1。
1.3、教師在結合學科實際具體設計中,應有所調整和創新,不必千篇一律。有的項目可省略,有的項目可合并(如教材、學情兩項),教師可根據本學科的特點設計具有特色的教學設計。檢查評價者若運用教學設計評價表,對有合并項目的,按合并項目評分。
1.4、對教學設計的要求與檢查,應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對青年教師側重規范的養成,對中青年骨干教師側重教學創新,對老教師、有名望教師側重經驗的總結積累。
二、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及評價標準
為了引導和促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教法和新學法,幫助老師在聽課和評課中注意一些基本要素,我們制定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作為指導意見,供老師們參考。
2.1、“評價標準”分五個指標:A、教師素質,B、教師教學行為,C、學生學習方式,D、教學過程,E、教學效果。同時,對每一個指標的權重也做了大致的分配,但考慮這五個因素不是絕對獨立,而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所以分配的權重僅供參考。
2.2、希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發展,更好地對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有序性及有效性加以思考,不斷地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同時也希望教師們積極地給我們反饋好的意見和建議。《課堂教學評價表》見附件2。
三、布置和批改作業的基本要求
作業練習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是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同時也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渠道。教師對學生的口頭、書面、觀察和實驗作業,都要作出及時的評價,針對學生作業所反饋的信息,及時彌補教學缺陷,調整教學策略。這里側重從課外作業方面提幾點要求。
3.1、布置的作業份量要適當,習題要精選,體現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同年級各學科每天課外作業量應有不同的時間限定:小學一年級一般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二、三年級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60分鐘,(初中)7—9年級不超過90分鐘,高中參照初中時間略有增加。各學科教師注意溝通協調。
3.2、布置作業要適合學生實際,有不同層次的要求。作業難易程度以中等學生為基準,以基本題型和鞏固基礎知識訓練為主,適當增加發展思維的訓練題。對優秀學生和學習困難的學生,要設計符合他們實際的選作題。
3.3、應適當布置創新性和實踐性作業,如:社會實踐、小調查、小論文、小實驗等。
3.4、對學生作業的書寫應有明確要求。字體端正、美觀,字跡清楚、整潔,書寫規范;書寫格式、步驟符合規范要求。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
3.5、作業批改質量要高。對學生的作業要及時催交,及時批改,及時講評。適當穿插當面批改,非畢業班堅持全批全改。應滲透心理教育,有適當的鼓勵性評語或簡筆畫。杜絕不布置作業、不批改作業,或濫布置作業加重學生過重負擔的現象發生。
3.6、科學、合理、有效使用教輔資料。每學科原則上只用一套教輔資料,教師要精心設計、編輯組合試題,不全用現成套題。布置給學生的資料練習題,要按時檢查、批改或訂正,充分發揮教輔資料的作用。
四、輔導學生的基本要求
輔導是教學過程的延伸,也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又是溝通師生感情、密切師生關系的主要渠道。輔導的目的主要是關心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學業成績。
4.1、心理健康是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學科教師要善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加強心理輔導,調整學生心態。
4.2、輔導要堅持因材施教和啟發式原則。既注重德育的滲透,又重視智力、潛能的開發,將學習目的、興趣、習慣與掌握知識結合起來。
4.3、對成績優秀的“冒尖”學生,重在學會做人、學會立志的教育輔導,學業方面加強單科成績提高的個別輔導,力爭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讓他們的潛能、才智得到充分發展。
4.4、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滿腔熱情,細心分析原因,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在重視德育滲透、心理輔導的同時,更要加強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輔導,重視知識過關,及時彌補缺漏,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4.5、輔導要有全局全面觀念,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針對性要強,不能影響其他學科,時間不宜過長。自習課應堅持個別輔導,解決疑難問題,不得進行全班講課、講題或考試等所謂的“集體輔導”,變相加班加點搶占時間。
五、考查考試的基本要求
考試是了解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情況、了解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便于研究和改進教學工作。因此,考試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
5.1、考試的方法和內容,命題的原則,都應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雙基”、鍛煉能力和潛能發展,不出偏題怪題,難易程度應有層次,符合教學目標要求,重視結果與過程相結合。
5.2、要端正考風,嚴肅考紀,培養學生良好的考試習慣。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試,要做到密封試卷,流水作業閱卷,提高考試成績的可信度。
5.3、每次考試都應精心設計,嚴密組織,開好考務培訓會,認真制訂并執行考試違紀處罰條例。試題的命制、保管,監考、巡視等環節,都要按職責實施。
5.4、嚴格控制考試次數,期中、期末考試由學校組織,單元檢測由同科教師商量進行。
5.5、考試結束后,各科教師應認真進行卷面分析,針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遺漏情況,及時進行講評補救,指導學生自我歸納小結,查漏補缺。
5.6、考試結束后,各校應組織教學質量分析,按時上報成績分析表和質量分析報告。
六、實驗、實踐或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
學科實驗、實踐或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拓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方法;有利于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6.1、實驗、實踐活動也要認真備課,寫出指導方案,準備好實驗、實踐活動器材。
6.2、電教設備使用充分有效,有使用記錄備查。實驗、實踐的作業要及時講評和指導。
6.3、演示實驗、分組實驗開出率要達到100%,并有實驗記錄冊,有師生簽字。
6.4、要及時檢查學生實驗報告,認真做好實驗、實踐考查。
6.5、正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做到有計劃,有組織,有專題,有時間保證。
6.6、各學科要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實驗、實踐活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加強指導和培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特長得到發展。
附件:1、教學設計評價表
2、課堂教學評價表
榮縣教育教學研究室 2009年11月13日
附件1
教 學 設 計 評 價 表
確定目標準確、恰當、具體,能體現三維目標,并細分為可操作性目標。
根據學科特點,概述篇、章、節的內容,并列出知識點、重點、難點等。
結合所教內容,針對學生實際,從知識、情意、潛能等方面進行分析。
針對所教內容設計教學結構,并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安排。
概述主要的教法、學法以及突出重點、破解難點之法。
基本程序包含新課導入(復習舊知、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導入等)、教學要點提示、教學步驟、課程內容開發、練習設計等。(不能用流程圖代)
明確使用那些教具、學具或電教媒體。
板書簡明、精要、美觀。(或實驗安排:分組、儀器、步驟清楚。)
“短平快”的針對性單項過關檢測,重視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
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寫出教學后記、反思小結或自我點評。
內 容
1、熟悉教材,駕馭教材,并能創造性地使用和開發教材,教學設計有新意。
2、教學基本技能全面,善于組織教學和駕馭課堂,應變能力強。
3、思維能力強,能抓住學科本質和學科思想。
4、語言準確、規范、流暢,表達力強,普通話好。
5、教態自然、親切、大方,富有親和力。
1、能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地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活動安排適當、有效。
2、能適時、適度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其它教具、學具為教學服務。
3、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適當地提出富有目的性、針對性和探索價值的問題。
4、能積極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實踐、交流和總結。
5、既能面向全體,又尊重個性,因材施教,重視對學生的鼓勵與肯定。
1、學生普遍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度高。
2、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能力強,會傾聽、思考、表達和質疑。
3、學生在學習中能積極地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思路清楚,思維活躍。
4、同學間能合作學習,并在合作中分工明確地進行有序和有效的探究。
5、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反思,發揮求異、求新的創新精神。
1、教材處理、開發或改編得當,有新意,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自然。
2、教學環節安排合理,過渡自然,能從生活中引出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探究點、合作點定位準確,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4、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關系融洽。
1、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較好,基本技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2、學生在經歷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3、各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三維”目標能有機整合。(教學中蘊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