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師的教學訣竅
一路輕歌(轉自微紫博客)
薛法根老師是特級教師,是全國小語界的名師,是江蘇省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的校長。
因為他的名氣,在全國各地巡回做課、作報告是常有的事。因為他的資深,每日絡繹來學校采訪考察學習他的領導、記者、老師大有人在。因為他的職務,每天等待著他處理的事務千頭萬緒。因為他對語文的熱愛,每個時段他對語文的研究從未停止。用薛老師自己的話說,他最缺的就是時間。有時覺得睡覺都是一種奢侈。
可就是這樣缺失時間的薛法根老師,因為對語文教學的孜孜追求,對語文課堂的探索與摯愛,他硬是要主動去承擔一個畢業班的語文教學。
而他所任班級卻是同年級最差的一個班(原因在《聆聽薛法根老師的講座》一文中提及)。有一名學生考試從未及格過。
大凡在一線從過教的老師都知道,質量多靠“時間+汗水”凝結而成。可這樣一個班級,交給薛法根這樣一個大忙人,他即便有灑不完的汗水,可他哪里有額外的時間給孩子加餐。還別說額外,就是能把每一節該上的語文課上下來,把每一次該改的作業批改好,估計薛老師也常感力不從心。薛老師說,他只能向四十分鐘要質量,他要把他的教學和對孩子的訓練盡可能地圈定在課堂四十分鐘以內。聽薛老師這樣一說,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我的興趣。因為這也正是我孜孜追求的境界和一直在摸索的方向。畢竟我是一個不太“勤快”的老師。靠占用課間、午休甚至周末給學生加壓而讓考試分數上去的老師,我也是不大喜歡的。
他,能有些什么“高招”呢?
●內容精要
因為課堂只有40分鐘。教學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窮大”的,而40分鐘卻是一個常數。這就要求老師在走進課堂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通盤考究,精耕文本。把好鋼都用在刀刃上。講在文本的出彩處,講在目標的達成處,講在學生的疑惑處。
●關注最末5名孩子
薛老師說因為他的時間有限,他不可能每堂課每個知識點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但自己的教學必須要有一個反饋,對孩子要有一個比較客觀而充分的了解。
他的做法是,每個知識點講完以后,當即請全班最后5名孩子復述。一堂課上下來,要想檢測大家搞懂沒有,也請最后5名孩子起來匯報。
●生字首次放大書寫
在教學生字的時候,老師們的常規做法是讓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反復書寫生字以達鞏固的目的。有的老師讓學生反復抄5遍,有的老師讓學生反復抄10遍。并且課堂上抄了回家還得抄。
薛老師說一是他的時間不允許他這樣做,更主要的是他認為將一個東西在一定程度內放大,對我們的認識和記憶很有幫助。生字學習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對第一次接觸的課文中的生字,薛老師板書后總讓孩子們在筆記本上放大書寫一遍。放好大?他說一般是四個格子的位置,即如小字本的四個格子組成的一個大格子。學生這樣寫一遍后,對生字的結構,對字體的內外特征,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在記憶上也很有幫助,一般不容易遺忘。
●課前聽寫
薛老師說他幾乎每堂課的開頭幾分鐘都拿來聽寫。并且聽寫的內容還比較多。聽寫在學生的筆記本上。
他上課不喊“起立”。而是一走進教室就開始聽寫。即便教室里還鬧哄哄的他也不管,只管自己開始念自己的。他說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幾次下來,學生都知道了你的習慣。課前,他們就會作好充分的準備,不再拖沓。你無須課前還去做什么“收心”工作或組織教學。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又讓我們的語文課堂顯得特別緊湊。孩子們也能一開始就靜心投入到課堂。
另外,我們的聽寫還可以分組。比如《詹天佑》一課,描寫環境惡劣的一組,歌頌詹天佑品質的一組等。對某些課文也可以表示名稱的一組,描寫動作的一組等。這樣經常性的練習,有助于學生知識形成板塊,形成體系。對了解課文也有一定的幫助。
薛老師在聽寫優美句段的時候,要念出標點符號,他說這樣可以糾正學生不用標點和亂用標點的現象。
●用好一個筆記本
薛老師的課堂里,每個學生必須準備一個筆記本。這個筆記本是一個大雜燴。聽寫在里面,生字抄寫在里面,造句在里面,片段練習在里面,回答問題在里面,老師講的筆記在里面,思考的痕跡也在里面。
薛老師要求學生思考必動筆。面對每一個問題,你只要一有思考,就得首先把你思考的要點記在筆記本上,可以是一個詞,可以是一句簡短的話。如果你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么你就得首先在筆記本上寫出三個詞語概括要點。薛老師說這叫“用核心詞提煉思維”。
●重視小片段訓練
在薛老師的課堂里,小片段的訓練是一大特色。幾乎每節課都有。訓練的范圍很廣,有仿寫,有用好關聯詞,有用詞語造句,有對課后問題的闡述,有就某一個主題進行片段訓練等。
他戲稱:“比如我喊學生用某個詞語造句,字數在150字以上。哈哈,其實就是一種小片段的練習。”再比如在教學的某個特殊環節,就文本細節進行仿寫或引發開去寫,字數也在150字左右。每一次片段練習都要限時。時間一到,就抽一兩名寫得好的孩子讀一讀。如果有實在寫不出來的學生,就讓他照著謄抄一遍。薛老師笑道:“就算再不會寫的孩子,一學期下來,謄抄了五、六十個片段,也自然會寫了。”
薛老師還調侃道,他幾乎不上作文課,他就注重了孩子片段的訓練。他說每學期都寫了這么五、六十個片段,何愁學生寫不好作文。他班的孩子都是寫作的高手。
●作業要少
談到這個問題,我更是興趣倍增。
從上而下,一再呼吁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可當下的實際情況卻是,孩子們的負擔越減越重,書包越背越沉,戴眼鏡的孩子越來越多。打“題海戰術”的老師有增無減。
薛老師說他校的老師也喜歡打“題海戰術”。就他班上的數學老師、英語老師,就是打題海戰術的典范。因為他到班上的時間有限,他去督促孩子完成作業的時間絕對沒有。所以他班的學生都是首先完成數學作業和英語作業,然后才做他的語文作業。而更多的情況卻是,孩子回家等把數學作業和英語作業做完,已經到了睡覺時間。而幾乎沒有時間做語文作業。如果你硬是布置很多作業,要么孩子就拖沓,要么就鬼畫。無論哪種情況,都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所以薛老師就將全班孩子分成了A、B、C三等。A等學生只要筆記本和練習冊上的作業全對,就可以不做其他作業了。B等學生基礎稍欠,就適當布置點基礎題。C等學生最特殊,一般為班上最頑皮的幾個孩子,他們是從不主動做作業的家伙。所以這等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必須放學后留下來做,做完檢查了才準回家。
這三等學生隨時都在互相轉換。對學生而言是個很大的激勵。如果能不做家庭作業,對學生來說,是最大的快事。所以大家都爭著當A等學生。這樣一來,薛老師說他的語文作業就很少很少。因為作業一少,孩子們都喜歡他,進而喜歡他的課。日久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作文批改只劃紅線
對作文的精批細改,儼然一副鐐銬罩住了語文老師的手腳。工作之繁重,效果之低廉。
薛老師說他批改作文,從不改錯別字,從不改語病,更不寫評語。他只勾作文中的好詞佳句。一道道紅色的波浪線,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與褒獎。
他給每個孩子的等級都是“優”。唯一不同的是根據紅線的多少,在“優”后面加上一顆兩顆三顆不等的星星。他說他班有個孩子一學期下來,得到了最多的星星,有52顆,把那孩子高興慘了。
●要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
教書育人。既要教書,又要育人。
在教給孩子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必須教給學生合作的能力,探索的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競爭的能力。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健康的人格,都有強健的體魄。
教學中,薛老師堅持培養學生的毅力,采用帶著學生經常讀“我能行”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心中發出積極向上的聲音。
●要讓每個學生有成功感
薛老師經常讓他的學生在課堂上高聲朗讀自己的作文。朗讀完后,讓全班給予一分鐘的掌聲。
他更有心的是,給教科所出題的教研員們打招呼,要他們把期末考試的卷子出成兩張,即我們常說的A、B卷。A卷上只出特別基礎的東西,讓很多孩子都能輕松考個九十幾分甚至一百分。B卷才出閱讀題和作文題,讓學有余力的孩子享用。
而最后只發A卷給孩子帶回家拿給家長看。這樣一來,再差的孩子也能考好幾十分。會極大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薛老師稍顯得意地告訴我們,這樣一來,他班上那個從未及格的孩子,這學期也及格了。讓這孩子找到了幸福的感覺。
●一分鐘的掌聲
薛老師的獨特發明,給孩子一分鐘的掌聲。他說,你別小看這一分鐘的掌聲,足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他舉了個例。他班孩子上臺朗讀自己的作文,當讀完后,老師讓他別動,就站在講臺上。然后讓大家給這個孩子一分鐘的掌聲。當這一分鐘的掌聲持續完后,臺上這孩子早已成了淚人,被感動得聲淚俱下。薛老師還說,不光得到這一分鐘掌聲的孩子心靈會受到大大的震動,就是下面鼓掌的孩子,當他在堅持鼓掌,持續這一分鐘的時間里,也會受到極大的鼓舞。每一個孩子都多么盼望這一分鐘的掌聲是送給自己的呀!
所以薛老師經常在他班上用一分鐘的掌聲來鼓勵那些優秀的孩子進步的孩子,讓他們盡情揚起前進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