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課上得努力,內容豐富,引人入勝。
作為文言誦讀課,華麗之余,再扎實一些?如果將近兩課時,學生還沒有在課上熟讀背誦課文,無論如何也是遺憾的。
問候麥子。

《〈論語〉十則》教學實錄

執教:廣州外國語學校  熊芳芳

學生:成都市溫江中學初一(9)班

一、兩個話題:

1、為人、為學與為政

2、自我、他者與社會

二、兩種方法:

1、以意逆志

2、以經解經

三、兩個視野:

1、生命視野

2、文化視野

 

師:同學們好!剛剛有同學告訴我,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了,是嗎?

生(齊):是的!

師:那么,誰能告訴我孔子是怎樣出生的?

(生齊搖頭,無人能答)

師:好,有一個問題你們一定能夠回答:孔子名什么?字什么?

生(齊):孔子名丘,字仲尼。

師:很好,孔子的名和字合起來,就是一座山的名字:尼丘山。“仲”是指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孔子的出生,就與尼丘山有關。孔子的父親和母親年齡相差五十歲左右,他父親七十歲的時候娶了他母親,但是很久沒有生育。于是兩人到尼丘山上去禱告,回來后就有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和字就跟尼丘山有關。這個傳說意味著什么呢?孔子跟一般人怎么樣啊?

生(齊):不一樣。

師:他似乎是誰派來的?

生(齊):上帝派來的。

師:嗯,這個傳說好像在告訴我們,他不是一般的凡人。人類有一個軸心時代,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年300年之間,北緯30度左右,人類涌現出很多了不起的思想家。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印度有誰?

生:釋迦牟尼。

師:對,中國呢?

生:孔子。

師:對,還有老子。在人類的軸心時代,有那么多偉大的思想家出現,他們的思想影響至今。《論語》是一部記錄什么的書?

生: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師:嗯,是記錄這個不平凡的人的思想的書。人們怎樣評價這部書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點擊PPT趙普:《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所以我們常有一個說法,叫什么?

生(齊):“半部論語治天下”!

師:很好,都知道這個說法。那么下面一種說法知道不知道呢?(點擊PPT梁漱溟:孔子的東西不是一種思想,而是一種生活。大家喜歡這個評論嗎?

生:喜歡。因為孔子的思想是從生活當中來的,而且它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

師:嗯,孔子的思想是透過生活表現出來的,讓我們感覺到非常親切,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吧?

生:我覺得孔子的思想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

師:“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非常好!咱們溫江中學的孩子真是很智慧!

生:孔子的思想是一種生活態度,有了他的指引,我們就可以少走彎路。

師:非常好!對于《論語》,還有另一種評價(點擊PPT):和遷哲郎: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態度來揭示人性的奧秘。和遷哲郞是20世紀日本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怎樣理解他的這句話呀?

生:有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孔子就是教會我們怎樣做人,教會我們怎樣做好人。

師:他在引導我們人性當中善的那一面,是吧?

生:是的。

師:而且,這句話告訴我們,孔子是很真實地,很日常化地跟他的學生在一塊兒,為我們講述那些人生最高的智慧。他不是光講大道理,而是從日常生活中領悟,直面人性的真實。大家都認為孔子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的弟子當然也不例外。他最喜愛的弟子是誰啊?

生(齊):顏回。

師:對,顏回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師,他曾經這樣描述孔子(點擊PPT):“仰之彌高,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意思是說,我越看他越覺得高大,我越鉆研越覺得他鉆研不透,明明他就在我前面一點兒的,轉眼我就落下很遠,追也追不上了。呵,在他眼中,孔子就像是一個神。不僅顏回如此,有個地方官也曾經向子貢打聽孔子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才,但是孔子自己怎樣說呢?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這個“賤”是什么意思啊?

生:低賤。

師:出身卑微,是吧?

生:是的。

師:什么叫“鄙事”呢?

生:就是地位很低、身份很卑賤的職業。

師:對,很好,孔子做過倉庫管理員,做過放牛娃牧羊人,孔子出生時他父親已經很老了,所以孔子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17歲時母親也去世了,他要照顧有殘疾的哥哥,承擔了很多的生活重擔,所以他學會了做很多事情,他告訴我們,他只不過是一個很平常的人罷了,是少時的貧賤磨練了他,造就了他。偉人的真實比他的偉大更動人。讓我們一起讀一讀今天要學習的《〈論語〉十則》中的第一則。

(齊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我想請問同學們,“學而時習之”的“習”是什么意思?

():復習,練習。

師:“時”是什么意思?

():按時。

師:很好,也有人解釋為“常常”。你們覺得可以嗎?

生:可以。

師:“說”是個什么字?

生:通假字,通“喜悅”的“悅”。

師:很好,學過了知識按時復習,不也很快樂嗎?對這句話,你有同感嗎?

生:有同感。按時復習,能夠鞏固知識,有時候還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所以很開心。

生:學了知識之后加以練習,能夠掌握一些技能,就會很開心。

生:學了知識之后,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很有意思。

師:嗯,學以致用,很開心!

生:學了知識之后按時復習,就會對一些道理理解得更深刻,也會很開心。

師:咱們溫江中學初一9班的孩子真可愛,都很熱愛學習啊!有沒有哪位同學說:哎呀,學了知識還要天天復習,真是又苦又累啊!(學生齊笑著看向一男孩)呵呵,大家好像都在看某一個人?(男孩羞赧地笑著搖頭)嗯,咱們溫江中學初一9班的孩子一定個個愛學習,像孔子一樣!好,讓我們看他的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什么有朋友從遠方來,他就會很快樂呢?

生: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聊,他找到知音了。

生:因為從遠方來的朋友在某些方面一定會跟他有分歧,他們的談話就會有碰撞,他就能夠從中學到新的東西。

師:太好了!因為有分歧,有碰撞,才會有新的火花。孔子身邊的弟子都把他當作圣人來崇拜,可以想象,能夠給他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多不多?

生:不多。

師:就像顏回,孔子曾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顏回對孔子的話從來沒有一句反對和違背的,順從得近乎愚蠢。所以有了從遠方來的朋友,就一定會有一些新鮮的學術空氣。

生:我覺得遠方來的朋友和孔子之間會有一種互補,雙方都能從對方那里學到東西。

師:很好!互補,所以能夠彼此促進和完善。

生:古時候的人是很講究“話不投機半句多”和“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他們需要知音,需要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一定會很快樂。

師:真好,你的學識很淵博!我們繼續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什么叫“慍”?

():生氣。

師:“生氣”……完全準確嗎?譬如我現在很生氣,于是我拍桌子打板凳,這算不算“慍”?

():不算。

師:那怎樣才叫“慍”呢?

生:生氣但不發泄出來。

師:隱忍著,不表現出來,是吧?

生:是的。

師:如果別人傷害了你,或者誤解了你,你很生氣但你忍著不表現出來,是不是已經夠君子了?

生:是的。

師:但孔子說,“不慍”,連隱忍在心里的不高興都不要有,對君子的境界和修養是不是要求很高啊?

生:是的。

師:他為什么要這樣講呢?為什么連藏在心里的不高興都不要有呢?

生:我覺得人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別人不了解你,你要寬容別人。

師:很好。因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所以人與人的溝通難免會有不暢通的時候,難免會有隔膜,所以別人不了解我,是正常的。

生:我覺得做大事的人要有廣闊的胸懷,要耐得住寂寞。沒人了解我,我也不必去人群中湊熱鬧。

師:很好,要有廣闊的胸懷,沉得住氣。

生:我覺得別人不了解我,我是可以生氣的。被誤解而生氣是很正常的。

():哦,你覺得生氣才是正常的!因為被誤解而生氣是人的一種本能,是吧?

(點頭):是的。

師:呵呵,沒錯,這是一種本能,我們人有很多本能,是吧?當我看到一樣好東西,我就想把它占為己有,這也是一種本能。但是,我們可不可以讓這種本能滋長呢?

生:不能。

師:所以孔子就是在告訴我們,人有很多本能,生氣也是一種本能,但是,我們要養成一個豁達的心胸,不要去生氣。對這三句話,同學們剛才都說得很好,孔子自己也有另外一些話語,正好驗證了同學們剛才的見解。讓我們來看一看(點擊PPT):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何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葉公就是我們知道的一個成語里面的人物……

生:葉公好龍。

師:對。歷史上的葉公其實是一個戰績顯赫、為人慷慨的楚國大夫,那個成語里面的葉公是被他的政敵丑化了的。這里說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啊?子路一時答不上來:我的老師,那么偉大的一個人,我該從哪個角度來概括他呢?他回去之后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就說了……“女”讀什么音?

生:“汝”!

師:很好,通假字。孔子說:你為什么不說,他這個人哪,發憤起來就會怎樣啊?

():忘記吃飯。

師:讀書讀到樂處又會怎樣啊?

():忘記憂愁。

師:嗯,可能下一頓連飯都沒得吃,他也不會在意。至于自己的志向無法實現,恐怕也不會令他憂愁了。讀書讀到樂處時,他會忘記一切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說明在學習中不知不覺……

生:時間過得很快。

師:因為陶醉其中而不知時光飛逝,這樣的人生幸福嗎?

生:幸福。

師:嗯,他還說過這樣一句話(點擊PPT):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這個“不”字怎樣讀啊?

生:“否”!

師:太棒了!你們怎么這樣聰明呢?在哪里學過這個通假字啊?(生得意地笑)我覺得你們真是太神奇了!孔子說,整天吃得飽飽的,對什么事都不上心,這樣的人我真是拿他沒辦法啊!“不有博奕者乎?”“博奕”是什么意思啊?

生:下棋。

師:嗯,難道不能去下下棋做做游戲嗎?就算去下下棋做做游戲,也比什么強啊?

生: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師:對,你看,孔子不是那種很呆板的人,對不對?他不要我們死讀書,他認為每一種游戲活動都是學習。所以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件很幸福很快樂的事,也是一種很豐富的人生體驗。對于“有朋自遠方來”,他也有自己的見解(點擊PPT):“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唐棣之華”就是一種叫棠棣的花,“偏”通“翩”,“反”通“翻”,就是花兒在風中翩翩搖擺(這是詩經中常用的“興”的手法),“豈不爾思”是個倒裝句,恢復正常的話應該是怎樣?

生:豈不思爾。

師:“爾”是什么意思?

生:你。

師:很好!我怎么會不思念你呢?只不過,住的地方離得太遠啦!孔子卻說這人在找借口:他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遙遠呢?一個人心里很向往跟誰見面的時候,他就不會懼怕路途遙遠,是吧?

生:是的。

師: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個朋友從遠方來到這里跟孔子交流切磋的話,至少能夠證明一個什么問題呀?

生:他很想見孔子,非常仰慕孔子。

師:對,這樣的話,孔子心里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

生:滿足。

師:滿足,欣慰,有成就感,是吧?

生:是的。

師:那么他們在一起交流切磋又是為了什么呢?(點擊PPT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這句話正好驗證了你們剛才說的,用文章和學問來會友,通過和朋友的交流來促進仁道,這就是君子之交。對于顏回,孔子不僅說他“不違如愚”,還說(點擊PPT):“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先進》)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啊,他對于我的話,沒有一句不——最后一個字讀什么?

生:“悅”!

師:很好,對于孔子的話,顏回沒有一句不喜歡。他句句都喜歡,句句都奉行,這樣就沒有碰撞啊,就沒有切磋啊。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遠方來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說,才能促進自己開拓和提升,所以“有朋自遠方來”,孔子才會“不亦樂乎”啊!其實同學們剛才都已經說出來了,老師只是用孔子自己的話來印證你們的正確!那么,關于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自己又有怎樣的解釋呢?(點擊PPT):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君子怕的是什么?

生:沒有能力。

師:不怕什么?

生:別人不了解自己。

師:他還說(點擊PPT):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不怕沒有職位,怕的是什么啊?

生:怎樣立足。

師:對,憑什么才干和能力來擔當這份工作,在這個職位上立足,有所建樹。后面還有一句,說不怕——

生:沒有人了解自己。

師:我只要去追求——

生:值得被人知道的才能和事跡。

師:非常好!如果我這個人根本沒什么值得別人來了解的,那么別人不了解我,我又有什么好生氣的呢?我只要做好自己,總有一天別人會了解我的。而且孔子對于這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襟懷,還有更高境界的理解(點擊PPT):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這就跳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角度啊?

生:主觀。

生:自我。

師:非常好!跳出了主觀的角度、自我的立場,不要過分把眼睛盯在自我上,老覺得我需要別人來了解,老覺得我需要被別人重視,被別人崇拜仰望,我也需要怎樣啊?

生:了解別人。

師:對,了解別人。所以,孔子的境界高不高啊?

生:高。

師:這第一則的三句話,反映的是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呢?第一句——

生:講學習方面。

師:對,講的是“為學”(板書“為學”)。第二句呢?

生:既講學習,也有與他人的交往方面。

師:很好,我們可以說“為人”(板書“為人”)。第三句呢?(學生一時無法作答)這一句中的“人”,你覺得主要是指什么樣的人?是普通人嗎?孔子有學問,有抱負,但屢屢遭到拒絕,理想無法實現,是因為他不被什么樣的人了解啊?

生:君王。

生:統治者。

師:非常好!所以這句話講的其實是“為政”方面(板書“為政”)。因為統治者不了解他,不重用他,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對自己說:不要生氣,不要急躁,我還需要做得更好才行。第一則,講的就是這樣三個方面的內容:為學、為人、為政。下面我們看第二則(點擊PPT),一起讀。

(齊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師:看看這一則跟我們剛才說的三個方面有關系嗎?

生:有!

師:有怎樣的關系?第一個方面“為人謀而不忠乎”說的是什么?

生:為人。

師:是嗎?再想想。替人出謀劃策,到底是什么方面呢?

生:為政!

師:很好!為政。再看第二個方面“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什么?

生:為人!

師:對,跟朋友交往時,與他人的關系,是為人。第三個方面呢?“傳不習乎?”——

生:為學!

師:很好,這一則是曾子的話,卻與孔子的話如出一轍。我們會發現,真的是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孔子一生關注這三個方面,曾子也是每天反省這些內容。請問大家,這里的“三”,應該如何解釋呢?

():多次。

師:嗯,還有沒有別的解釋呢?“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都從這三個方面來反省自己,“三”能不能解釋為“三個方面”呢?

(信服地點頭):能!

師:嗯,曾子關注“忠”,關注“信”,關注“習”,“傳不習乎”呼應了第一則中的哪一句話啊?

生:“學而時習之”。

師:非常好!孔子常常用來教導學生的,有這樣四個方面(點擊PPT):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文,就是文章、學問;行,就是行為、作為;“忠”和“信”,大家都理解。對了,大家有沒有讀過《西游記》原文?美猴王那個章節有沒有看過?

(把手舉得高高的,很興奮):我看過,那里面有一句話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我比他更興奮,他的答比我的問超前了):太好了!你知道?那你說說怎么回事。

生:就是孫悟空和一群猴子發現水簾洞的時候,約定好了誰敢率先進去,大家就擁戴誰做王。進去之后,孫悟空就要求大家兌現諾言,說了這一句話。

師:非常好,那大家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

(生搖頭)

師(點擊PPT):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原來啊,這是孔子的一句話!“而”是什么意思?(學生很猶豫,初一學生大概還沒接觸過“而”的這一義項)能揣摩出來嗎?

(鼓足了勇氣):如果。

師:正確,太聰明了!孔子打了個比方來說明“信”的重要,他說:“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都是古代車上面很關鍵的部分……

生:是軸?

師:不是軸。輗是古代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軏是車轅前端與車衡銜接處的銷釘,很小,但是很關鍵,沒有它們,車就無法行駛。孔子就把人內在的誠信比作了車上的輗和軏,你有很多學問,有很多才能,如果沒有誠信,就走不遠。曾子吸收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忠、信。那么曾子是不是一個講信用的人呢?

(很興奮地):是的!有一個故事叫“曾子殺豬”!

師:太好了!你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生: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去買東西,他的孩子吵著要跟去上街,曾子的媽媽……

師(笑):是曾子的媽媽嗎?

生:哦,是曾子的妻子。她對孩子說,你不要跟去了,乖乖待在家里,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結果她回來之后,又舍不得殺豬了,曾子知道后就對他妻子說,不可以對孩子失信,如果不兌現諾言,等于教孩子說謊。于是曾子就殺豬給孩子吃了。

師:很好,曾子是個很講信用的人,所以他每天反省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也很重視“信”(點擊PPT):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子路問孔子有什么志向,孔子的回答同樣扣住了哪幾個方面啊?把全社會的老人都安頓好,是什么?

生:為政。

師:對。讓朋友們都信任我,是什么呢?

生:為人。

師:很好。讓少年人都對我有所感念,少年人為什么會對我感謝懷念呢?

生:因為他教導了他們。

師:很好。所以這句話說的其實就是哪個方面啊?

生:為學。

師:很好,孔子的理想,始終圍繞著這三個方面:為學、為人、為政。我們再來看第三則(點擊PPT),一起讀!

生(齊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師:這一則其實我們在討論第一則的時候就已經涉及到了,大家都已經理解了。孔子的弟子里面,有誰做到了“溫故而知新”呢?

生:子路!

師:呵呵,子路是個好勇尚武之人,并不愛讀書。

生(笑):顏回。

師:不錯,顏回,孔子最喜歡的弟子。孔子曾經問子貢說:“汝與回也孰愈?”就是說,你和顏回誰更——

生:強。

生:好。

師:嗯,也可以說誰更優秀。子貢當然知道,在孔子心目中,顏回是最優秀的,子貢回答說(點擊PPT):“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子貢很謙虛,他說顏回聞一知十,而自己頂多只能觸類旁通略知一二。孔子倒也不客氣,他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比不上啊,我和你都比不上啊!孔子把自己也捎上了,為什么呀?

生:怕子貢受打擊。

師:不錯,孔子還是照顧了子貢的情緒的,陪著子貢謙虛:我們倆都比不上他啊!孔子是一個很親切的人,很善解人意的人。他告訴我們,做學問是應該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點擊PPT):“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就是說,不懂得舉一反三的人,就不用再教了。舊與新,是可以互生的;學與思,是需要并舉的。一起來讀下面一則(點擊PPT)。

生(齊讀):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師:好,誰來解釋一下?

生: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對自己有害。”

師:非常好。學與思二者不可偏廢,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孔子又以他的親身經歷作為例證來告誡我們,只思考不學習也是不行的(點擊PPT):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我曾經整天——

生:不吃飯。

師:整夜——

生:不睡覺。

師:用來思考,結果怎樣呢?

生:沒有益處。

師:不如——

生:學習。

師:對,思考很重要,練習和實踐同樣很重要啊,孔子非常辯證地闡述了學與思的關系。再看下面一則(點擊PPT),一起讀。

生(齊):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師:很好,為什么最后一個“知”要讀zhì啊?

生:通假字。通“智慧”的“智”。

師:由是誰啊?

生:仲由。

師:仲由又是誰呢?(學生搖頭),呵呵,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好勇尚武的子路。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有了他做孔子的貼身侍衛之后,就沒人敢再欺慢孔子了。所以孔子曾經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啊,自從有了子路,就沒人敢對孔子惡言相向了。但也正因為子路是個好勇之人,所以他對讀書倒不是很上心,所以孔子要跟他談“知”這個話題。誰來解釋一下這一則的意思?

生:讓我來告訴你關于知與不知的道理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師:很好。孔子總擔心子路自以為是,所以教導他這個道理。這也是事出有因的,讓我們來看這樣一段對話(點擊PPT):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孔子家語》)誰來翻譯一下子路的話?

生:南山有一種竹子,不用去……扳它它也是很直的,砍下來射出去,可以射穿……皮革,這樣說來,還有什么好學習的呢?

師:真好,“通”字都能翻譯出來。犀革,就是犀牛皮,很堅硬的。“柔”的意思有一點出入,這不怪你,它是一個通假字,通“揉”。是古時候木匠師傅用火烤使木材彎曲或變直的一種工藝手法,你們肯定是不了解的。子路以南山的竹子自喻,覺得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沒有后天學習的必要。孔子怎樣回答他呢?

生:給它插上羽毛……

師:“括”是什么意思呢?(生搖頭)猜猜看,是箭的某一個部位……

生:箭尾!

師:在箭尾上裝上羽毛,有什么用?

生:飛出去的時候能保持平衡,就可以飛得更遠。

師:非常好!那么“鏃”又是什么意思呢?結合“礪”字來理解。

生:“礪”是磨的意思,那么“鏃”就應該是箭頭了。

師:很好! 在竹箭的箭尾裝上羽毛,把箭頭磨鋒利,結果會怎樣?

生:射入物體會更深。

師:非常好,孔子順著子路的話,同樣也借竹子來告訴子路一個道理:先天條件好固然有利,但后天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啊!因為子路不愛學習,又喜歡自以為是,所以孔子必須要告訴他:你不要以為你都知道了,其實你還不是真的知道。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下一則,一起讀(點擊PPT)

(齊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師:誰來為我們解釋一下?

生:孔子說:“看見賢能的人就想著向他看齊,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和他相同的毛病。”

師:說得非常好,但是,孔子還說過一句話(點擊PPT)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子罕》)“訟”是什么意思啊?

生:審判。

師:很接近了,很好。自訟,就是自己審判自己,自己責備自己,也就是“內自省也”。孔子在這里說:“完了呀!”也有人翻譯為“算了吧!”,“我從沒見過能自己發現自己的錯誤并且在內心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的人”。前面說“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里卻又說沒見過一個能自省的人。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不矛盾。正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所以需要以別人為參照,把那些“不賢”的人當作一面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問題。

師:非常好,也就是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是孔子發現的一個問題,那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發現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發現,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一個很愛思考的人。

師:看下面一則,跟剛才這一則有沒有關系啊?

生:有。

師:什么關系呢?先讓我們一起讀一遍(點擊PPT)

(齊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師:哪兒有關系啊?

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師:很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解釋?

生: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師:哦,很好。孔子自己就是偉大的教育家啊! 他這樣說,你會不會覺得孔子很謙虛啊?

生:是很謙虛。

師:是不是最高境界的謙虛呢?

生:我覺得還不是。最高境界的謙虛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

師:太棒了!最高境界的謙虛應該是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可以學習的東西,是吧?當然,我們也不必去苛求孔子。他能夠做到這樣謙虛已經很不錯了,他的謙虛源于他的四個原則(點擊PPT)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誰能解釋一下?“毋”是什么意思?

():不要。

師:不要怎樣呢?“意”是什么意思?

生:大意。

生:粗心。

():呵呵,粗心大意?有沒有其他的理解?

生:得意。

師:哦,看來很難。這里的“意”指的是主觀臆斷,孔子說,判斷事情不要主觀臆斷。“必”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定。

師:對,孔子說,不要一定預設某一種方向或期待某一個結果,凡事順其自然,可行則行,不可行則止。“毋固”呢?

生:不要固執己見。

師:很好!“毋我”——

生:不要自我中心,不要自私。

師:很好。只有做到了這四點,才可能真正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齊讀下面一則(點擊PPT)

(齊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師:誰能解釋“弘”和“毅”?

生:剛毅。

師:“毅”是剛毅,“弘”呢?

生:胸懷寬廣。

師:很好!“任重而道遠”,“任”是什么?

生:責任。

師:什么責任?士以什么為責任?

生:仁。

師:這個“仁”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我們來看看孔子的解釋(點擊PPT)“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雍也》)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樹,我就幫助別人也成功,有所建樹,我自己希望通達,我就幫助別人也通達,呵,自我的使命、他者的使命、社會的使命,他一肩挑了,任務重不重啊?

生:重!

師:嗯,這任務實在夠重了。“任重而道遠”,“任重”我們明白了,那又為什么說“道遠”呢?

生:因為一直到死才能停止。

師:很好,生命結束,才能停步。生命結束,才能下結論。所以《論語》中還有這樣的記載(點擊PPT):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將死時,把弟子們全都召來,對他們說: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詩經上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人一輩子小心謹慎,卻不一定能夠保證不犯錯,保全身體不受刑罰,但是現在我快要死啦,從今往后,我可以避免這種危險啦,孩子們啊!你們知道嗎?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說:我保全了從父母而來的身體發膚,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沒做過什么虧心事。請問,在生命結束的前一個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說這樣的話?

生:不能。

師:所以人一生的道路真是遙遠啊,在中途我們都不能給自己下任何結論。以仁為己任,并堅持到生命的最后,就是“任重而道遠”。再看下面一則(點擊PPT),一起讀。

生(齊讀):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師:孔子談的是松柏嗎?

生:是借松柏來說人。像松柏在嚴寒中最后凋零一樣,人也要經歷考驗才能顯出他的精神和品質。

師:非常好,就好像李世民說的點擊PPT):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板蕩就是動蕩,在動蕩的時世中才能了解誰是真正的忠臣。又好像文天祥說的(點擊PPT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危難的關頭,一個人的節操才能顯現出來。好,最后一則,齊讀(點擊PPT

生(齊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師:“言”是什么意思?

生:一句話。

師:我們學五言古詩,七言絕句,這個“言”是指什么?

生:字!

師:對了,“一言”就是一個字。所以孔子回答說:“大概就是‘恕’吧!”孔子是怎樣解釋這個“恕”字的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對于孔子的解釋,你有怎樣的理解呢?

生:就是要能夠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加給別人。

師:嗯,還有嗎?

生:我覺得這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有時候我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別人卻很喜歡,不適合我的,可能適合別人,不能一概而論,要看情況而定。

師:嗯,非常好!因人而異,是吧?那如果是我喜歡的,認為好的,我就把它給別人,行嗎?

生:也要看情況。我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覺得好。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

師:哦,那,別人認為好的,我就給他,投其所好,這下對了吧?

生:也不對。有些東西是他所喜歡的,但不一定對他有益,甚至可能有害。

師:哦,那可難了,到底要怎樣做才好呢?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樣處理這些問題的。他最喜愛的弟子顏回死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事情(點擊PPT)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孔子痛惜顏回的死,說:“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爺明明是要了顏回的命,但夫子覺得失去顏回,就是要了自己的命。可見孔子對顏回的感情怎樣啊?

生:很深厚。

師:再看(點擊PPT)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慟,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師:嗯,極悲哀,大哭。弟子們勸他節哀,說:您悲傷得太過度了,要節制。您平時不是教導我們凡事要有節有度嗎?孔子說:“有嗎?我有悲傷過度嗎?我不為這個人悲傷過度,又能為誰這樣悲傷呢?”意思是說,只有他值得我這樣痛哭。可見顏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啊?

生:最重要。

生:沒有人可以取代。

師:很好。孔子最欣賞最疼愛的顏回去世了,顏回的父親顏路來向孔子提出一個請求(點擊PPT)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進》)顏路可能想,我兒子是夫子最喜愛的學生,現在他去世了,夫子一定肯在安葬方面給我一些援助吧,于是請求孔子賣掉自己的車,為顏回買什么呀?

生:槨!

師:槨是個什么東西呢?呵呵,咱們現在人死了要火葬,古時候的人死了是土葬,就要用到棺木。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死后棺木至少用兩重,里面的一重叫“棺”,外面的一重叫槨,就是“內棺外槨”。顏路請求孔子把自己的車賣了為顏回置辦外槨。結果孔子怎樣回答呢?他說,無論有才還是無才,都分別是各人的兒子。顏回是你的兒子,孔鯉是我的兒子,孔鯉比顏回早兩年去世,孔鯉去世的時候,孔子也沒有賣掉自己的車來為他買槨,是因為孔子列于大夫之位,從禮儀上來說是必須有車而不可以步行的。我們看到,顏路認為好的,他想要的,孔子有沒有給他?

生:沒有。

師:所以,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不過顏回最后還是被厚葬了(點擊PPT)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進》)孔子阻攔不了弟子們厚葬顏回,于是感嘆說:顏回把我看作他自己的親生父親,我卻不能把他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啊!意思是,我終究作不了主,無法尊重顏回平生的素志啊!但這也不能怪我,要怪也只能怪他那些師兄弟啊。弟子們厚葬顏回,孔子認為他們做得對不對?

生:不對。

師:為什么不對?

生:物質的形式并不重要。

師:很好,這不只是孔子的看法,也是顏回一貫的態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一生生活是最簡樸的,可能營養不良造成疾病,29歲就死了。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尚且不在意那些外物,死了又怎么會講究那么多呢?何況顏回秉承孔子的禮法,也不會愿意自己的葬禮過分鋪張不合禮儀。所以孔子在告訴我們什么啊?

生:別人認為不好的,就不要給他。

師:對,人所不欲,也勿施于人啊!現在看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之于人。那么,到底有沒有一個絕對價值,或者說絕對標準呢?(生一時無法作答)好,我們來看看白居易的一首非常通俗的詩(點擊PPT)

愛鳥

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看看這首詩里,有沒有絕對價值?

生:有。

師:是什么呢?

生:生命。

師:很好!詩人將心比心,推己及鳥。孩子會在傍晚盼望母親回家,鳥也會在巢中盼望母親回家。生命存在的權利,就是絕對價值、絕對標準,是毋庸置疑的。沒有人能夠說:啊,那只鳥本來就很想死,所以我打死它,就是成全了它!這是絕對說不過去的。當我們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可以施于人,什么不能施于人。但是,新的矛盾又來了(點擊PPT)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述而》)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就是說他只零買,不批發,呵呵);只射飛鳥,不射歸巢棲息的鳥。雖然看起來很節制,但他還是射了鳥,你怎樣看?

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雖然他不射歸巢棲息的鳥,但我覺得不管是什么樣的鳥,都是生命,孔子這樣做,讓我覺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鳥,就不要打著“仁愛”的旗號,宣揚那些所謂的主張。

():很有愛心,很有思想!中國古時候的早期教育“禮、樂、射、御、書、數”就包含了射箭這樣一門課程,孔子也是把射箭當作一種學習和游戲來對待的。人都會有弱點,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在內心深處努力向善的人。他也許做不到絕對完全,但他一直帶著弟子們走在這條追求的路上。所以他在另一次跟子貢對話的時候又說過一句看起來完全相反的話(點擊PPT)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公冶長》)在這里,孔子完全倒戈了,明明剛才還拿這句話教導弟子的,現在弟子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的時候,他又說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這什么意思嘛?

生:他是要告訴子貢,這是非常難的。

師:很好,其實這句話背后還有一句潛臺詞,我自己——

生:也做不到啊!

師:對!孔子說,這是你做不到的啊,我也做不到啊,是人都做不到啊!這只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最高標準,不是我們可以完全做到的啊!我們不能停留在動物本能上,我們也永遠達不到神的境界高度,但我們必須向著那個高度去走,人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個在路上的過程。這就是和遷哲郎所說的那個“用最平凡的日常態度來揭示人性的奧秘”的孔子,那個從未把自己擺在神壇上、也絕非道貌岸然的孔子,很多時候他會袒露自己生命當中真實的軟弱和困惑,卻仍然執著地走在那條追求的道路上。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希望大家課后讀一讀《論語》,去認識一個真實的孔子。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真是快要崩潰了。一句一句細聽,一次一次暫停,整理到現在,才總算完成了。

這堂課,講了一小時十五分鐘,真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大課堂。讓孩子們受累了。

因為那天下午從3點到5點半都是我講課和講座的時間,所以我也不擔心自己拖堂會影響到別人,就沒刻意去做太多刪節,是想要完整地體現我的構想。

課是在機場備的,課件也是在飛機延誤的五個小時里做的,但之前,我再次通讀了《論語》(早年曾經先后讀過兩遍,但備課前通讀的意義不同,它是有指向的,會下意識地去抓取一些有效信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十二章教學內容探討(附熊芳芳老師上老十則的實錄)
什么是“君子”?《論語》里面出現了100多次,原來是這個意思
【論語的力量】《論語·學而第一·第一章》
現如今我們為何要讀《論語》,讓擁有四千萬會員的首席領讀人跟你說
論語17.23
熟讀《論語》十句精華,體會古人智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太仆寺旗| 赤壁市| 古蔺县| 正阳县| 宜黄县| 彩票| 永昌县| 广汉市| 大兴区| 岑巩县| 永安市| 林芝县| 通榆县| 肃南| 榆中县| 绥化市| 新津县| 邮箱| 红安县| 汉源县| 安国市| 河曲县| 永吉县| 尚志市| 彩票| 镇康县| 雅安市| 东台市| 商都县| 石家庄市| 清河县| 镇安县| 黔江区| 大足县| 马公市| 龙井市| 万山特区| 北流市| 禹州市|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