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北京理工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向出席我校新生開學典禮的各位來賓表示衷心感謝,向各位新生家長表示熱烈歡迎,向以優異成績考入我校的3800余名新同學表示熱烈祝賀!
北京理工大學誕生于抗戰時期的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歷批次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建校70多年來,學校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形成了鮮明的國防科技特色,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創造了新中國科技史上多項第一。70多年來,“德以明理,學以精工”的校訓指引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傳承和弘揚學校從延安時代起形成的優秀大學文化、光榮辦學傳統和樸實校風學風。
今天,又有3800多位青年學子成為光榮的北理工人。我想借此機會和同學們談談對大學生活的理解。大學,是青年人成就夢想、展現才華的舞臺,更是青年人追逐夢想、追求真理的殿堂。相信同學們都曾經擁有過自己的“大學夢”。今天,對于大學、對于未來人生的夢想也許正在你們的腦海中形成。然而,“夢想”絕不是“夢”,兩者之間的差別通常有一段非常值得人們深思的距離。實現夢想的道路絕不會是一片坦途,這其中會有令人欣喜的成績和贊譽,也會充滿意想不到的挫折和痛苦。
在同學們即將開啟大學生活之際,我想通過兩個故事和大家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理解成功?二是如何面對困境?希望同學們在開始大學生活之際,深入地思考這兩個問題。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就在你們中間,他就是我校2013級新生、來自河南登封的馮昊怡。昊怡同學在多年的求學過程中,不僅刻苦學習,而且還擠出時間自學網頁設計制作,利用所學技能賺取報酬來補貼家用。在本應該無憂無慮、幸福安逸的年少時光,他堅強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在本應該意義非凡、輕松愜意的18歲生日那天,他卻無暇慶祝,將連續18個小時繁重枯燥的學習當作自己的成人禮。當他如愿考取心儀已久的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本應心情愉悅地與同伴們共度高中最后假期的時候,他卻選擇動員好友,為學弟學妹們開辦課外輔導班,在自力更生籌措大學學費的同時,幫助更多青年人追逐他們的大學夢。家境本不寬裕的他,卻希望能夠力所能及地捐資助學,因為他渴望看到更多人實現夢想,走向成功。
夢想總是與成功相互關聯,而成功則是一個廣泛的話題。“了卻君主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是志士心中的成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是偉人心中的成功。成功究竟是什么?
如果只是用金錢或是名望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恐怕并不為大家所認可。“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不分大小,而在于經過努力實現那些具體的、實際的目標。一步步腳踏實地完成學習、工作、生活,像昊怡同學這樣自食其力、自我完善,就是一種成功。騏驥一躍尚且不能十步,相信越是名人名家,越能夠深刻知曉: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希望同學們牢記,成功在于一點一滴。
通過大學的學習歷練,同學們將成為國家和社會未來發展建設的棟梁。無論是看待他人還是審視自己,希望同學們都能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出發,時刻牢記自己肩上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的責任。追求夢想、收獲成功離不開個人的艱辛和奮斗,也必然離不開親人、師長、同窗的關心和幫助,離不開社會環境的保障和支撐。“魚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唯有懂得感恩,人才會擁有學習和工作的動力;唯有心懷感恩,社會才能形成“正能量”的無限增長和循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你們獲取的知識越多、具備的能力越強,身上的責任也就越大。希望同學們牢記,成功在于知恩圖報。
同學們所熟知的喬布斯曾經說過:“你無法預先把未來的點滴串聯;只有在經歷后,你才明白那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經歷的種種,都會串聯成你的未來。”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人不可以沒有目標,而且必須給自己不斷設定新的更高目標。邁向成功的征程猶如“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在思想最活躍、精力最旺盛的年齡,同學們切忌因為一時的成績而放慢腳步,左顧右盼;必須時刻警醒自己,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不要忘卻仰望星空,那里永遠會有未知的世界在等待你們去探究。希望同學們牢記,成功之路永無止境。
下面,我再講第二個故事。同學們今后在中關村校區會碰到一位乘坐三輪車、背著雙肩包、面帶笑容、衣著樸素的年輕人。他叫張大奎,是我校計算機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大奎同學不到兩歲時,被確診為核黃疸后遺癥,小腦機能嚴重受損,運動平衡、肌肉協調功能有較大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小腦癱瘓”。大奎從6歲起,被架在兩棵樹之間的竹竿上用雙臂嘗試著挪動,到9歲那年學會拄拐行走,再到18歲時騎上了三輪車。他從揮汗如雨,考入大專,到歷盡千辛通過專升本考試并且攻讀碩士研究生,再到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毅力考入我校攻讀博士學位。病痛的折磨使大奎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卻從來沒有能阻擋他求學的腳步;疾癥在不停摧殘著他的肉體,卻從來沒有戰勝過他堅韌、樂觀的心靈。面對貧寒的家庭、殘疾的身體,大奎愣是以“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勁頭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逆襲”。今年五月,大奎同學被評選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如今,“大奎精神”已經在北理工校園中廣為傳頌,大奎譜寫的一個又一個勵志傳奇在感動并鼓舞著每一名北理工人。讀過他的故事,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被困境打敗?
大學絕不是惰性的溫床,這里不會有任何輕而易舉的成功。同學們在大學里將要面對比過去更加嚴峻的挑戰,因為你們遠離開父母,因為你們要適應生活,因為你們要接受新的教育,因為這里是你們進入社會之前的最后一站。只有更多逆境的歷練,才能為你們未來的遠行提供足夠的動力。同學們在這里將要面對的困難,不僅僅會出現在課堂上、書本里,還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老師和同學們將會是你們遇到困難時最好的傾聽者和分擔者。大奎同學雖然口齒并不清晰,語速也比一般人要慢,但他還是樂于結交朋友,不管是討論課程、實驗,還是聊人生理想。在他看來,比起專業知識、學會讀書,與人打交道使人受益更多。希望同學們像大奎一樣,敞開心扉去面對困境。
大學的學習也好,今后的生活也罷,同學們難免在其中遇到重重困境,甚至舉步維艱,乃至于悲觀失望。這時同學們需要的,是源于自信和執著的一個微笑,是一個看待困境的不同視角。請同學們堅信,失敗只是暫時停止的成功而已。沒有巖石的阻擋,哪能激起美麗的浪花?沒有挫敗的苦澀,哪能品到成功的甘甜?建議大家閱讀大奎同學的博客,那里面記錄著他身邊的人和事,記錄著他對人生和坎坷的思考;語言時而凝重、深邃,時而又詼諧、幽默,給人的感覺充滿陽光、富有思想。大奎還在宿舍的墻上略帶調侃的掛上了四個大字當作自己的座右銘——“何事驚慌”。希望同學們像大奎一樣,樂觀豁達去化解困境。
大學生活將會是同學們人生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節點,大家都渴望在這里改變人生,從這里邁向成功。但同學們要明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誰也不會隨隨便便成功,成功來自于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遠離父母親朋,放任自由的誘惑也許會不期而至;新的生活環境,強烈的孤獨和不適也許會不時困擾。而一旦讓這些困境周而復始地在自己身上惡性循環,葬送掉的將是你們心中最美好的夢想。希望同學們抱定“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信念。希望同學們像大奎一樣,堅毅頑強去克服困境。
80后的張大奎,90后的馮昊怡,他們就在同學們身邊,并不遙遠。他們身上都閃耀著當代青年人的優秀品質:自強不息、敢于擔當、追逐夢想。我相信,如果能夠全面、客觀、辯證地理解成功,學會堅強、冷靜、坦然地面對困境,同學們一定會成為理想高遠、學術精深、體魄強健、心境恬美的優秀的當代大學生。我也深信,當汗水灑盡、風雨過后,你們實現夢想的那一天,終究會來到眼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將因為你們而更加絢麗奪目!
同學們,心懷夢想,砥礪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