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浙江地區就是佛教傳播發展的重地。五代十國時期,在崇佛的吳越國王推動下,境內佛教大盛。吳越國錢氏諸王以“信佛順天”為宗旨,以杭州為中心,大力提倡佛教,建寺造塔。人們熟知的杭州名勝保俶塔、雷峰塔、靈隱寺雙塔,都是始建于吳越國時期的佛塔。
浙中名城金華歷史悠久,八婺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歷史文化之邦、名人薈萃之地、文風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鄉”的美譽。佛教大約在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傳入金華一帶。史載金華最早的佛寺為三國吳孫權時期的東陽法興院,南北朝時期又建造了金華北山南麓智者寺。
萬佛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本名“密印寺塔”,是一座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建筑。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一排排地結跏趺坐的佛像,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巍然矗立金華城東近千年。由于建造時間早,高大宏偉,雕飾華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稱。
抗日戰爭時期,因其據高遠之地,為防日寇空襲而被拆除,還沒拆到一半,日軍就侵占了金華,剩下的大半截塔又被日軍徹底拆毀。從此,這里僅剩一座六角形的塔基。
1957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萬佛塔地宮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南朝至北宋時期的佛教遺物、供養物品183件,以唐宋之際東南佛國吳越時期的金銅造像、阿育王塔為主,其數量為浙江歷代地宮考古之最。之所以能夠出土如此眾多、如此精美的造像,是由于萬佛塔所在的永福寺,建于五代吳越國時期。北宋萬佛塔竣工時,原來供奉在寺內的部分塔像被封存于地宮。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佛像、菩薩像,時代跨越南朝、隋、唐、五代、北宋五個歷史時期,以五代吳越國時期金銅造像數量最多、鑄造最精。造像種類繁多,有佛、弟子、菩薩、天王像;質地豐富,銅、鐵、陶、石俱全;裝飾華麗,有鎏金,有彩繪,有貼金,極盡工巧。加工方式多樣,或鑄造,或雕塑,或燒制。金銅造像的體量大小不一,10厘米以下的小型像,像身、背光、底座一般連鑄。20厘米左右的中型像和25厘米以上的大型像,像身、背光、底座往往分鑄后鉚接套合,少數像身與底座連鑄,再安插分鑄的背光。其典雅秀美、清麗樸實、寫實自然的江南佛教造像藝術風格,填補了唐代會昌滅佛后中國五代十國時期佛教造像的空白,在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上意義重大。
2014年,萬佛塔循制重建,挺秀雄姿,屹立婺江之畔,曾經的金華古城地標建筑再生,消失的城市記憶影像重現。今年 4月21日開始,“婺韻金輝——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展”在萬佛塔地宮進行為期2個月的展出。58件萬佛塔地宮出土精品文物,再次展現江南吳越之地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南朝
-
南朝的皇帝多信佛,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當時佛教興旺的盛況能從古代留下的詩文中體味。但目前南朝佛像留下的遺跡甚少,單尊的南朝銅佛像鳳毛麟角,所以萬佛塔所出的這件南朝銅菩薩像顯得格外珍稀。
鎏金銅彌勒菩薩立像 南朝
由底座、像身、背光三部分組成,底座缺失。菩薩像頭上戴三朵簪花,額發作三瓣下弧懸垂,頂飾插花寶瓶,身軀壯碩偏短,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嘴角含笑,形態傳神。身后有淺刻鉤形火焰紋的大蓮瓣形通身背光,交叉穿璧式的瓔珞裝飾、作規整的連續波狀起伏的衣紋、裙飾下部向外撇開的樣式,極具南朝時代特色。這尊銅像是萬佛塔地宮中年代最早的造像,其風格與新昌千佛院大巖洞護法像一致,在齊梁之際。像高39.5厘米,是目前浙江所見年代最早、體量較大的金銅造像,標志南朝彌勒信仰的盛行,對研究南北朝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南朝造像對山東地區、朝鮮半島金銅造像的影響,意義深遠。
-
隋代
-
地宮出土的「隋代」造像以鎏金銅菩薩像為主,比較完整的有 3 件。它們的共性特點是:延續了北齊風格,頭戴三瓣式花冠,繒帶于耳后打結垂至兩肩。桃型頭光,頸飾項圈,身掛交叉穿璧式瓔珞。跣足立于仰覆蓮座上,蓮座下接多邊臺座。
鎏金銅菩薩立像 隋代
隋代一統南北,佛教藝術出現新風,表現在菩薩面相方圓,后連桃形頭光,頭戴低矮花冠和發髻冠。身軀扁平,腹部挺起,披巾懸垂于腹部、膝部,仰覆蓮瓣下安置多邊形臺座等。這尊菩薩像,鼻梁挺直,面部立體感強。頭戴三瓣式花冠,繒帶于耳后打結垂至兩肩。桃形頭光,外緣刻劃鉤形火焰紋,內為三重圓輪。耳飾花,頸飾項圈,身掛交叉穿壁式瓔珞,雙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蓮座上。仰蓮瓣為細線刻劃,覆蓮瓣淺浮雕略高于座。蓮座下接九邊形臺座。
鎏金銅菩薩立像 隋代
該菩薩頭戴發髻冠,面圓頤方,兩耳垂房,飾耳環,頸飾項圈,上身著短衫,袒胸,身掛交叉穿璧式瓔珞。右手曲舉胸前持摩尼寶珠,左手下垂牽拉瓔珞。披巾繞臂貼垂于身體兩側,腹部挺起。上身稍稍后傾,穿長裙,跣足立于圓苞狀蓮座之上,座下連鑄六邊形臺座。
鎏金銅菩薩立像 隋代
桃形頭光頂部缺損,并有裂縫,兩側披巾下端破損,頭光、底座銹蝕,正面鎏金。銅像彎眉。長目,小鼻,嘴角含笑。頭戴花冠,冠上飾寶珠,繒帶于耳后打結垂至肩部。披巾敷搭兩肩,繞西臂貼體下垂至蓮座。胸掛交叉穿璧式長瓔珞。雙手于胸前合十,跣足立于仰覆蓮座上,仰覆蓮瓣為細線刻劃。蓮座下接六邊形臺座。
-
唐代
-
萬佛塔出土的唐代造像以晚唐時期為主,風格繼承唐代袒露上身,佩以項飾、帔帛等因素。菩薩像風格呈現出過渡時期的特點,早期的身姿呈 S 型, 彎曲幅度越大時代越早。但到了宋代或接近這個時期,菩薩服飾則較流行雙領下垂式大衣。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頭戴寶冠,頸飾瓔珞,胸掛長瓔珞,懸垂膝部,披巾自雙肩垂于身體兩側,垂于蓮座上。上身袒露,下體穿貼體長裙。左手下垂執凈瓶,右手上揚持拂塵,跣足立于仰覆蓮臺上,蓮臺下有多邊形多重底座。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菩薩頭戴寶冠,頸戴項圈,上身袒露,下著貼身長裙,一手持花蕾,一手持楊柳,斜披瓔珞,披巾沿雙臂飄落至底座兩側。胸部線條簡練,腰部內收,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蓮座上,覆蓮座下連鑄多邊形臺座。
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唐代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又一個高峰時期。金華萬佛塔地宮中出土唐代金銅造像10余尊,體量較小,有佛像、西方三圣組像、菩薩像等。該菩薩立像,頭挽高髻,繒帶下垂至肘部上揚。頸飾懸鈴瓔珞,臂、腕飾釧,披巾繞兩臂沿著身體兩側至底座。下身穿貼體長裙,左手上舉持蓮蕾,右手下垂牽拉瓔珞和披巾,肩部右傾,臀部左扭,跣足立于蓮座上。
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挽高髻,髻頂飾化佛,束發絲帶于頭兩側盤結。胸部掛長瓔珞,披巾搭雙肩貼體側飄落。下身穿貼體長裙。左手上舉持拂塵,右手下垂執凈瓶,臀部左扭,跣足立于蓮座和多邊形臺座之上。
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頭光、主尊及足床為一體合鑄而成。發髻高束,頭戴寶冠,頸飾項圈,有寶珠形鏤空頭光,周邊裝飾花蕾,頭光頂部花卉承托坐佛,菩薩上身袒露,下著長裙,一手上揚持楊柳,一手下垂執凈瓶,披巾自兩側自然下垂,跣足立于圓柱形座上,底座為方形足床。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唐
頭光、主尊及足床為一體合鑄而成。頭戴寶冠,飾寶珠形頭光,頂有化佛。頸飾項圈,上身袒露,下著貼體長裙,披巾自雙肩下垂身體兩側。右手持凈瓶,左手上揚持楊柳,身軀扭動略呈“S”形,小腹微鼓,跣足立于蓮座上,底座為方形足床。陜西臨潼邢家村窖藏出土的“天寶九載造”(750)觀音菩薩立像,為推定這批造像的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的唐代造像,多鑄造于唐高宗、武則天至唐玄宗時期。
銅菩薩坐像 唐
頭光、主尊及足床為一體合鑄面成。菩薩舒相坐,右腿屈起平伸,左腿下垂踏蓮,左手撫膝,右手上揚持物,底座為四足方整。從坐姿判斷,為唐代水月觀音形象。
銅佛立像 唐
這是一尊比較少見的唐代小型金銅佛造像,主尊及足床為一體合鑄,頭光缺失。高鬢,右手施無畏印,左手上托物件,或為藥缽。外層佛衣衣角上搭右肩,底座為方形足床。
銅一佛二菩薩西方三圣像 唐五代
這是一尊目前少見的唐五代時期小型金銅西方三圣像,一體合鑄,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在仰蓮座上,有頭光,左右兩側的觀音、大勢至菩薩為立像,以分枝伸展的蓮枝托舉,有桃形頭光,底座為方形壺門式足床。唐五代多見“西方三圣”像,與同時期佛教凈土信仰、僧俗結社營造塔像風氣的流行密切相關。
銅一佛二菩薩西方三圣像 唐五代
造像扁平片狀,佛饅頭髻,而相豐園,內著僧祗支,外著中衣搭肘式佛衣,雙手曲拱于腹前,結跏趺坐手出水大蓮臺上,左右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繒帶垂于兩臂外例,身著長裙,披巾繞兩臂順體側下垂,雙手于胸前合十,恭立于出水小蓮臺上,桃形頭光。蓮臺、蓮蕾、蓮莖枝蔓相連。
銅千佛造像板 唐五代
長方形,系銅板范鑄而成。佛像自上而下分五層排列,布局整齊,每層5尊坐佛,共25尊以代千佛。佛高肉髻,著中衣搭肘式佛衣,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
鎏金銅迦葉立像 唐五代
僧貌,面部銹蝕嚴重,模糊不清。雙手胸前合十,身披袒右袈裟,衣紋清晰,隱現鎏金。直立,腳下鑄出榫頭,表明原應有底座。
-
吳越
-
五代宋初時期的吳越國地方政權,在崇佛的吳越國王錢俶和禪凈結合高僧延壽等共同推動下,以兩浙為中心大量鑄造佛教金銅造像。地處東南、立國兩浙、建都杭州的的吳越國(907年至978年),被稱為“東南佛國”,出土佛教遺物眾多,金銅造像獨具時代、地域特色。其金銅造像保留了很多唐代造像的風格,在造像形式、題材上有所創新,表現為各種形態的通身背光和高大的束腰仰覆蓮座。
鎏金銅水月觀音像(復制品) 吳越國 通高53厘米
1957年浙江金華萬佛塔出土后藏于浙江省博物館,1959年調入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國博鎮館之寶之一。2016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特批同意中國國家博物館為金華市博物館復制“鎏金銅觀音造像”一尊。2017年3月,金華市文物局迎這尊國家文物局核發“身份證”的“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復制品回到金華。觀音頭戴高冠,冠上飾化佛,身佩瓔珞,左臂撐巖,右臂置膝;左腿下垂,右腿上曲足踏巖石;安坐于山巖之上,身旁石上置一凈瓶,身后一圓輪狀大背光,渾圓精美,邊緣裝飾火焰紋。巖前有潺潺流水,觀音目觀水中月影,因此又稱“水月觀音”。區別于印度觀音莊嚴肅穆的形象,水月觀音造型優美自然,神態寧靜安詳,意境超凡脫俗。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頭梳高髻,髻下束帶垂于肩部。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絡液。身掛瓔珞,著貼體長裙。披巾繞雙臂順體側垂落蓮座上。左手下垂持凈瓶,右手上舉執拂塵,赤足立于仰覆蓮座上。最底下有長方形足床。背光、底座缺失,像背有鑄造時留下的孔洞。
銅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頂髻扁平,戴花冠,冠帶于耳后打結。帔帛敷搭雙肩,帛繞兩臂貼體側垂落。下體著裙,腰系絲絳,紳帶于兩股間打結,自然垂落。左手前伸仰掌,右手前伸做覆手姿勢,腹部前傾,跣足微露,立于覆蓮座上。
銅觀音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此像雙頰豐滿,高鼻深目,雙唇微啟。頂結高聳發髻,髻上飾摩尼寶珠,縮帶垂搭雙肩。上身袒露,頸飾懸鈴項圈,左肩絡腋斜披,帛帶搭肩部順體側垂落,下端展垂于蓮座兩側。下穿貼體裙,衣紋于膝部呈懸垂的月牙形棱紋。左手下垂執凈瓶,右手上舉執拂塵,跣足立于圓形束腰仰覆蓮座上。像后頸部有榫,背、臀部有卯,背光缺失,后背鑄造時開有孔洞。
銅觀音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頭挽高髻,束發絲帶下垂帖附兩臂。上身袒露,頸飾懸鈴瓔珞,身掛瓔珞,垂至膝部。披帛搭雙肩飄落蓮座兩側。下身穿貼體長裙,右手上舉持拂塵,左手下垂執凈瓶,臀部向右扭,身形呈S形,跌足立于圓形束腰仰蓮座上。
鎏金銅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菩薩頭戴花冠,繒帶于耳后下垂至雙肩。頸身飾瓔珞,結花落于胸前。左肩斜披絡腋,下著貼身長裙,披巾繞雙肩順體側飄垂。左手下垂持凈瓶,瓶內插蓮枝,右手上舉持揚柳。跣足,蓮座已失。葫蘆形背光后鑄纏枝花紋,外緣飾火焰紋。背上有鑄造時留下的孔洞。
銅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頭挽高髻,戴寶冠,繒帶下垂至肩。頸飾項圈,披巾環頸從雙肩垂下,飄曳飛動。下身著裙。菩薩頭部向右斜昂,向左扭臀,右手下垂提拉帛帶,左手上舉持蓮蕾,跣足立在圓蓮臺座上。身后葫蘆狀通身背光,飾纏枝花草紋,邊緣飾鏤空火焰紋。
銅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此像面部豐圓,長眉,眼瞼略腫,嘴窩很深,重頤。頭挽高髻。戴花蔓冠,冠頂飾化佛,繒帶、發辮垂肩。頸飾項圈,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瓔珞,帛帶繞兩臂順體側蛇形飄落,于蓮臺處外翻上揚。下體穿長裙,裙腰外翻,衣紋于兩腿處懸垂成月牙棱紋。雙手交握于腹部,肩部左傾,臀部右扭,左腿屈膝,伸姿欹斜,跣足立于出莖仰蓮臺上,莖兩側各有蓮蕾升騰與仰蓮相連,蓮臺嵌插在寶裝覆蓮座上,座下連鑄六邊形五級疊澀臺座上。通身舟形背光,頭光與身光連鑄,連處內收。外緣飾鏤空火焰紋。頭光以同心二元輪相界,內為蓮瓣紋,外為四瓣花,填以纏枝蔓草。身光兩側飾縱列四瓣花,填以纏枝蔓草。
銅大勢至菩薩立像 五代吳越
萬佛塔地宮出土造像中,觀音菩薩像數量很大,仿佛人間婀娜多姿的秀麗女子,雙手持凈瓶、拂塵或楊枝,立像體態扭動,披巾飄落,極具舞動之感,該尊立像,體量較大,保存完整,頭頂寶瓶,戴寶冠,挽高髻,上身斜披絡腋,胸掛瓔珞,身披天衣,下著長裙,跣足站立于束腰仰覆蓮座之上,蓮瓣寬大飽滿,通身舟形鏤空火焰紋背光裝飾華麗,頭光和背光內部雕飾纏枝牡丹紋及荷花,外緣為火焰紋。蓮座和背光極具吳越地方特色。
銅觀音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該像面相豐圓,梳高發髻,戴高聳發髻冠,冠飾化佛,繒帶于耳后打結垂搭兩肩。上身袒露,頸飾懸鈴項圈,胸掛交叉穿壁式長瓔珞,瓔珞于腹部垂于兩膝上,左肩斜披瓔珞,兩腕飾釧。下體著裙,紳帶于兩腿間垂于蓮座上。左手上舉于胸前施印,右手置左膝上仰掌。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覆蓮瓣下鑄圓形臺座,葫盧狀火焰紋通身背光,鏤空纏枝蓮荷。頭光為圓輪內鏤空纏枝花卉。
銅觀音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東南之地,在崇佛的吳越國王推動下,境內佛教大盛。目前保留至今的五代十國時期佛教造像,以此地發現較多,亦較精美。吳越王室及民間制作的造像,大多保留了唐代豐滿圓潤、雍容華貴的神韻,開啟了宋代清秀樸素、寫實自然的風格。該像頭流高髻,戴花冠,頸飾項圈,胸掛瓔珞,左肩斜披絡腋,腰系長裙。左臂曲時,掌托凈瓶,右臂上舉,結踟躍坐于仰覆蓮座上。葫蘆狀火焰紋通身背光,鏤空纏枝蓮荷。底座為仰覆蓮座。
銅觀音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此像面相豐圓,頭戴高聳發髻冠,繒帶于耳后打結垂搭兩肩。上身袒露,胸掛交又穿璧式瓔珞,瓔珞于腹部垂于兩膝上。兩腕飾釧。下體著裙,紳帶于兩腿間垂于蓮座上。左手置左膝上仰掌,右手上舉于胸前施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通身葫蘆形背光,外緣鏤空火焰紋。頭光為圓輪內陰刻蓮瓣紋,身光兩側飾縱列屈曲蔓草。
銅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束高髻,戴花冠,冠帶于耳后打結垂于腋部。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絡腋,頸戴項圈,胸掛長瓔珞,瓔珞于腹部交匯,垂于兩腿間。下著長裙。左手自然下垂置膝上仰掌,右手上舉。有葫蘆形背光。底座缺失。
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面相豐圓,梳高發髻,戴花冠,冠帶于耳后打結下垂至肩。左肩斜披絡腋,胸掛交叉穿壁式長瓔珞。下體著裙。左手置膝上托凈瓶,右手上舉,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豎插于蓮花座上的通身背光缺失。
銅地藏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地藏僧貌,廣額,頭微頷,下頗內收,雙目微合,大耳垂肩。頸飾項圈。內著僧祗支,橫系帛帶在胸前作結,外披中衣搭肘式僧衣,左肩下有系袈裟的掛環,掛環下方刻有萬字紋。左手置于左膝上,掌托夜明珠。右手斜舉胸前施印。右腿橫盤,左腿下垂,跣足踏蓮,舒相坐于須彌式方座上。袈裟下擺垂覆方座前。身后圓輪狀背光,兩側及頂端三束火焰紋。須彌座前側和右側鏨刻題記:府內女弟子吳二娘為亡孫十二娘子造地藏一身永充供養。
銅地藏菩薩坐像 五代吳越
地藏僧貌,廣額方頤,雙目微合,雙耳垂肩。頸飾項圈。內著僧祇支,帛帶于胸前橫系打結。外著中衣搭肘式僧衣,左肩下有系裝裟的鉤鈕。右手斜舉胸前施印,左臂置左膝上,手托夜明珠。右腿橫盤,左腿下垂,舒相坐于須彌式方座上,座下出如意形四圭腳,跣足踏自元寶中涌出的小蓮花上。袈裟半遮方座。身后圓輪狀背光,緣飾火焰紋。方座后陰刻題記:女弟子主三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養。
銅彌勒佛坐像 五代吳超
此彌勒佛坐像高肉髻,面部五官細線刻,長眉,隆鼻,短頦,大耳,頸部蠶紋清晰。身著中衣搭肘式像衣,左手撫膝,右手施無畏印。倚坐于鏤空小圓床上,下承鏤空壺門的大方床,身后舟形鏤空大背光,外緣呈鋸齒狀火焰紋,內部為五對不規則鏤空,背光以一枚銀簪與像身相連。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萬佛塔地窗內之所以出土眾多五代吳越造像,是因為萬佛塔所依之永福寺建于五代吳越,塔竣工時原供奉在寺內的部分塔像被封存于地宮。金銅造像的體量大小不一,10厘米以下的小型像,像身、背光、底座一般連鑄。20厘米左右的中型像和25厘米以上的大型像,像身、背光、底座往往分鑄后錦接套合,少數像身與底座連鑄,再安插分鑄的背光。該像高肉髻,網格狀螺發。身穿袒右袈裟,雙手施禪定印,結踟跌坐于仰覆蓮座上。雙層仰蓮葉寬大豐滿。覆蓮座向上鑄出束腰,承接仰蓮座,寶裝覆蓮瓣下鑄圓形臺座。葫蘆狀背光,鏤空纏枝牡丹紋。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佛像低平肉髻,螺發。面相豐園,長眉細目,短頦頷首。耳貼面垂肩,頸飾二道蠶紋。內著僧祗支,外著中衣搭肘式佛衣。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似施說法印,半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仰蓮座所飾雙層仰蓮葉寬大豐滿。覆蓮座向上鑄出束腰,承接仰蓮座,寶裝覆蓮瓣下鑄圓形臺座。火焰紋舟形背光。頭光為二重圓輪,內飾一周花狀凸脊曲線。身光內平素,外緣飾縱向雙重凸脊曲線。像與背光分體鑄出,以榫卯相接。佛像后背及底座鑄造時留孔。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吳越國金銅造像底座高大,有多種形態,多為束腰仰覆圓蓮座,蓮瓣寬大飽滿。此外還有足床式方座、六邊形座、方形須彌座,以及少量單層覆蓮座、山巖座、云座等。通身背光獨具吳越時代、地域特色,由頭光和身光組合而成,有葫蘆形、蓮葉形、圓環形,裝飾華麗。該尊金銅像,低平肉髻,發呈渦旋狀。身著通肩袈裟,雙手上舉施說法印,較為少見。結跏趺坐于仰覆蓮上。鏤空舟形背光為薄銅片捶揲而成,頭光、身光分制,連接部位用鉚釘接合。外緣火焰紋。頭光內為光素圓形,周繞牡丹紋。身光飾纏枝忍冬紋。
鎏金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吳越國造像種類繁多,有佛、弟子、菩薩、天王像;質地豐富,銅、鐵、陶、石俱全;加工方式多樣,或鑄造,或雕夢,或燒制。裝飾華麗,有鎏金,有彩繪,有貼金,極盡工巧。造像多出土于杭州、蘇州、金華、黃巖等地佛塔。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的60余尊金銅造像,多見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像,反映此時西方凈土和觀音崇拜的盛行。該坐佛像低平肉髻,網格狀螺發。面相豐滿,彎眉細目,眉間有白毫,雙頰笑紋很深。內著僧祗支,外著中衣搭肘式佛衣,其上鏨刻梅花點紋,衣緣飾菱形紋。雙手缺失,手印不明。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蓮葉寬大豐滿。透雕火焰紋葫蘆狀背光,頭光內飾寶相花,刻細線以示花蕊,身光內飾纏枝忍冬紋。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吳越金銅像,其像身可分體腔中空和實心扁平兩類,體腔中空的部分造像,正面鎏金,不鑒金的背面,在頭后、后背鑄鑿有圓孔、長方孔,或與鑄造技術、節省銅料等有關,這種現象在唐代造像中不見。該像高肉髻,頸有肉線。身著中衣搭肘式佛衣,袈袋下擺呈扇形平鋪在兩膝間的蓮座上。左手撫膝,右手施無畏印,半跏趺坐于出莖仰蓮上,仰蓮下有榫插。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佛低平磨光肉髻。面國頸短,長眉隆島,雙耳貼面,雙唇微抿。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祗支。袈裟下端呈扇形平鋪在蓮座上。左手撫膝,右手施無畏印。左腿疊于右膝上半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蓮葉寬大豐滿寫實,尖部微翹,邊緣飾聯珠。頭后、頸后有榫,背光缺失,蓮座殘損。
銅佛坐像 五代吳越
?吳越國時期流行佛塔內放置金銅造像的傳統。其造型、樣式、風格明顯繼承唐代,但有所創新,與杭州慈云嶺、飛來峰、玉皇山天龍寺等吳越國時期雕鑿的摩崖龕像一致。該像面形豐圓,大耳垂肩,軀體敦實。身穿袒右肩袈裟,偏衫衣角反搭右肩。施禪定印,全跏趺坐于須彌座上。須彌座束腰之上裝飾仰蓮。須彌座嵌插在六角形三級臺座上。
鎏金銅七佛造像 五代吳越
以鏤空手法鑄成,七佛呈上三、下四排列在對稱的菩提樹分枝上。佛著通肩大衣,雙手拱于胸前,結跏趺坐于蓮座上。菩提樹頂端拱托單束火焰,卷曲的分枝承托七佛的蓮座。下有方形足床。
鎏金銅七佛造像 五代吳越
造像以鏤空手法鑄成。七佛呈上一、中二、下四布列在對稱的菩提樹分枝上,佛像饅頭髻,身著通肩大衣,施禪定印,結跏跌坐于蓮花座上,舟形背光。七佛之間以卷曲的枝蔓相連。菩提樹頂端拱托摩尼寶珠,整株菩提樹嵌插在鏤空壺門的六邊形足床上。佛像和蓮座皆鎏金,佛像背光邊緣彩繪火焰紋。佛像及足床保留有唐代造像的風格。
鐵佛坐像 五代吳越
吳越崇佛的歷史背景,吳越國佛教藝術處于中國化的轉型階段,其金銅造像形成了典雅秀麗的江南風格,清秀樸實、寫實自然。該尊鐵佛坐像,繼承唐代金銅造像豐滿圓潤、雍容華貴的傳統,低平肉髻,滿飾螺發,肉髻與發髻間飾髻珠。面形豐圓,頭微頷,閉目,頸飾三道蠶紋。身著通肩袈裟,衣紋厚重。雙手置腹前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于蓮座上,蓮座缺失。
石阿彌陀佛坐像 五代吳越
石像用紅砂石圓雕而成。佛像低平肉髻,螺發,肉髻與發髻間飾髻珠。面相長圓,頭略偏左微垂,眉間有白亳,兩眼微閉。小嘴,嘴角上翹,下頦內收呈重頤狀。大耳飽滿。內著僧祗支,帛帶于胸前橫系打結。外著中衣搭肘式佛衣。雙手在腹前交叉并指,作阿彌陀如來中品上生印。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蓮座后部留有榫孔,背光已失。仰蓮座飾三層寬大豐滿的仰蓮葉。此像原曾裝孌,外表涂金,蓮座上涂朱,多已剝落,仍依稀可辨。
萬佛塔塔磚 北宋
現存3塊,實際為兩塊半,因為其中一塊只剩下上半塊。3塊磚都是中間塑著佛像,兩側印有文字,所印文字有“金佛十尊”、“金佛二十尊”、“蔡唐氏敬”、“報父母恩”等。
| 特別推薦 |
▼
▼
▼
本平臺收集甄選了近
2T
高清版古代書畫資料
會在本平臺陸續刊發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當篇的免費下載鏈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將這些資料打包收入囊中
▼
本平臺收集整理了
百余部
晚清民國時的攝影圖片及相關資料
會在本平臺陸續刊發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當篇的免費下載鏈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將這些資料打包收入囊中
▼
《達古齋古證錄》
1930年出版、內容共計700余頁
以圖文形式將著者所經眼的各類珍玩分門別類列名
揭示了許多古物造假方法和鑒定經驗
是二十世紀初古玩考證的最為重要的參考書之一
此書出版年代久遠,印刷數量有限
如今在古書市場售價便宜的也在四五千
為了方便大家學習研究
南山供秀平臺特翻拍整理了此書全部內容
——————————
轉發分享是對本平臺的最大支持與鼓勵!
【南山供秀】
感謝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