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很是低下,與人為妾、為奴為婢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未嫁從父,已嫁從夫,夫死從子。古代的女子從沒有獨立可言,甚至丈夫死后,還有守寡,否則就是不守婦道,宗族、長輩還會強行給自家的女子裹腳,致使腳部畸形,非常痛苦。
但是,有這樣一位奇女子,被祖孫三代人迎娶過門,在當時的年代,可謂是駭人聽聞,就算是放到當代社會,大多數人也接受不了這件事。這位奇女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昭君。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落雁”。
王昭君的美貌史書古籍中描寫甚多,但是,美貌并不僅僅是這祖孫三代先后迎娶王昭君的唯一原因。古代戰事頻繁,為了免于戰事,經常會有女子前去邊疆部族和親,王昭君就是為平息兩國戰爭的犧牲品。她的一生都充滿了悲情色彩。
01昭君出塞
昭君雖然出生在一個平民之家,但從小深受父兄疼愛,不僅天生麗質,還聰穎異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漢元帝選秀的時候,王昭君中選,進宮后,并沒有立刻成為漢元帝的妃嬪,王昭君不愿意賄賂宮內的畫師,因此,畫師將她畫的奇丑無比,只能做宮女。
王昭君入宮多年,遲遲得不到皇上的召見和臨幸,心里也難免悲戚,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昭君的命運。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見漢元帝,并希望能迎娶一位女子,以結秦晉之好,并保證,若所求如愿,定能幫助漢朝穩定邊疆局勢。
漢元帝聽后,立即應允,畢竟,能用一個女子解決的事,比戰爭可要簡單多了,漢元帝就準備派昭君前去,昭君臨行之前,漢元帝召見昭君,結果自是不必說,漢元帝驚訝于昭君的美貌,后悔讓她出塞的事,想要收回成命。
但礙于九五之尊的顏面,和滿朝文武的施壓,漢元帝只能硬著頭皮送別昭君。漢元帝送別昭君后,下令追查昭君畫像與真人相貌不符的原因,在得知,宮廷畫師,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后,勃然大怒,將給昭君畫像的畫師賜死,并牽連了一眾畫師。
02飲恨離世
昭君到了匈奴后,也深受呼韓邪單于寵愛,但由于呼韓邪單于年紀較大,兩人生活了三年,就去世了,昭君立即向漢朝發出想要回到故土的申請,但是,漢成帝卻要她遵從匈奴的習俗,也就是要嫁給下一任單于。
就這樣,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就是她的繼子,十一年后,昭君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不出意外的,昭君又嫁給了下一任單于。由于長期積郁甚深,昭君在兩年后也撒手人寰。一代美人就這樣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昭君出塞雖然是個悲戚的歷史史實,但她對兩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容小覷的,昭君在匈奴生活時,將漢朝的文化、技術也帶到了匈奴,使匈奴的文化得到發展、進步,更重要的是,在昭君嫁往匈奴后,很長一段時間漢朝與匈奴都保持了和平友好的關系。
如今,昭君的墓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作為名勝古跡,每年都會有很多游人前去參觀,悼念。而昭君出塞的傳說,也廣為流傳,更是被諸多的影視作品演繹。
03流芳百世
王昭君的故事代代相傳,也衍生了許多的奇聞異事和傳說。聽說昭君嫁到匈奴不久,匈奴就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古代人多迷信,尤其是邊疆部族,于是,一時間流言四起,都說是災害是王昭君帶來的,一時就要殺了王昭君祭祀天神,以消除災害。
傷心驚懼的昭君展開自己臨走時父母送給她的錦囊,發現里面有一些莊稼種子,一把剪刀和一張黃紙,一時間昭君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有個用處,以為自己真的要以死祭天神了,傷心之下哭了起來,不料,昭君的眼淚掉在土地上竟然成了,一灣灣清泉。
有了水,莊稼種子,旱災不僅解決了,還有了糧食,牧民們很是開心,將這個好消息紛紛奔走相告,昭君受到人們愛戴,人們把昭君的故事世代相傳。這當然是不符合史實的傳說,但也從側面肯定了昭君對農耕文明的傳播。
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落雁,也是有典故的,相傳,昭君在去往匈奴的途中,一路上黃沙滾滾,風聲嘁嘁,心生悲戚,于是用琵琶彈奏古曲,以寄幽思。聽到琵琶曲的大雁,也忘記了揮動翅膀,紛紛落地,由此,落雁便成了王昭君的別稱。
雖然是傳說,但也從側面反應了王昭君的美貌,與歷史的記載并不相左。昭君雖是女子,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氣節,初入宮時,由于不肯賄賂畫師,只能做宮女,做了宮女,又因為才貌雙全被后妃們忌憚,因此,欺負昭君的人也很多。
傅昭儀就是其中之一,傅昭儀因為知曉昭君擅長彈奏琵琶,就想要用此來羞辱昭君,昭君對此行為感到厭惡,就以“天時不正,琵琶弦澀”為由拒絕了傅昭儀,昭君寧愿被傅昭儀杖責八十也不受辱,傅昭儀別無他法,只得做罷。
04總結
后世對昭君的紀念和記載都很多,王安石、曹雪芹等名師大家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贊揚過王昭君。而王昭君作為一個正面的歷史人物也被廣泛傳頌,將王昭君作為主角的詩詞歌賦、戲曲、小說達四百余部,演繹過王昭君這一角色的也有五百多人。
王昭君作為前往匈奴和親的女子,不僅為邊疆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貢獻、也為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發展助益甚多,呼韓邪單于去世后,依照匈奴的習俗又嫁給后繼的單于,沒能回到故土可能是昭君畢生之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