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加拿大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
一、與眾不同的心理學,給你提供一雙慧眼,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
什么是心理學?色彩星座、催眠讀心、潛能開發、心理操縱、成功學等等,這些東西是心理學嗎?心理學是否等同于弗洛伊德?是否等同于心靈雞湯、人生哲理?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和偽心理學說不》的作者是聲名卓著的加拿大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這本書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學高等教育機構采用,書名最準確的翻譯是《與眾不同的心理學》。
與常見的心理學入門教材不同,它并沒有系統性地全面介紹心理學的各類知識,也不涉及技術化較強的統計學、實驗設計、心理測量,而是專注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
這本書只教你科學的批判性思維與方法,讓你更容易判斷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更好地理解心理學。
心理學為什么與眾不同?這是因為這門學科最容易被人誤會,也最容易被專家、媒體、機構、騙子濫用。
心理學研究的是與人的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也是最關心和最熟悉的問題,比如:什么樣的人容易討人喜歡?人為什么要自殺?意念能不能被植入夢中等等。
越是關心與熟悉的問題,就越容易被人利用。因此,大眾媒體與市場上充斥著各種關于潛能提升、性格與色彩、星座分析、讀心術等話題,還有那些偽大師、偽專家們。這些偽專家們打著心理學家的旗號從中漁利。
心理學不是玄學,也并不神秘,而是一門科學。
心理學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科學標準,也就失去了它獨立存在的價值。
二、公眾眼里的心理學與真正科學的心理學
1、心理學被夸大到萬能化。
讀心、算命。
2、心理學被神秘化和曲解化。
解夢、催眠。
精神分析、心理咨詢。
3、心理學是不可實證的科學。
激發潛在心靈能量、第六感覺。
心理學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心理學中有關行為的結論都有科學依據,心理學的應用都源于科學方法,并經過科學方法的檢驗。
現代心理學具有松散性。
1、心理學必須有批判性思維。
2、心理學必須有概率性思維。
3、心理學必須可實證可證偽。
三、那么,什么是科學呢?
科學有緊密相連的三個核心特征:
1、系統的實證主義。
2、產生大家共有的公開知識。
3、科學解決的是實證性的、可解決的問題。
什么是系統的實證主義?
實證:基于觀察實踐。科學家是通過探究世界來發現世界的。
科學的觀察通常是為了檢驗理論。
什么是共有的知識?
共有的知識有兩個特點:
1、重驗性。
2、同行評審。
比如,受大眾歡迎的色彩性格學,就不是共有知識,而是一種偽科學。
什么是實證性的、可解決的問題?
科學家所解決的問題:是指那些能用現有的實證技術找到答案的問題。一些玄學或者神學問題,不在科學探討的問題之內。
科學的進展通常是通過提出理論假說開始,由此推展出預測,再經實驗來驗證,到最后根據實驗修正理論。
對自身問題的探索。
現代科學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至今不過短短130年。
四、常識往往是謬論
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因而經常會與世俗智慧相沖突。
總結自己的行為模式與為人處世的準則。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最喜歡的就是,用這些民間諺語來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與心理。然而,這些常識或者世俗的智慧,往往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證偽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固有的常識、文化信念往往是錯誤的。
科學家是在努力描繪世界的真實面目。
真正的科學往往無人問津,而偽科學、偽心理學卻充斥市場。
五、可證偽與操作主義
可證偽在某些領域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
卡爾.波普爾的著作《猜想與反駁》。
科學進步的關鍵在于接受操作主義,而不是本質主義。
科學的心理學將概念建立在可觀測的現象基礎之上。
操作主義者立足于可觀測事件,或者與可觀測事件相關聯,通過一系列操作,去作科學定義。
六、阻礙科學理解問題的其他因素
1、個案研究。
2、見證敘述。
安慰劑效應。
巴納姆效應。
性格分析。
3、將相關的事物理解成因果關系。
4、概率。
5、偶然性。
七、心理學科學為什么不受歡迎
1、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決定了它會沖擊人類的世俗智慧。
2、江湖騙子們常借心理學販賣偽科學騙術,讓人們對心理學有了諸多誤解。
色彩性格學、星座性格學說、潛能開發。
報紙、圖書、電視、廣播節目、各類新媒體等傳播渠道。
3、人們過度神化心理學,以為它能解釋一切問題,卻被告知其實不能。
超能感應、夢的解析、讀心術。
4、市場需求導致被包裝過的偽科學比真理更為廣為流傳。
5、心理學家的貢獻常被其他學科掩蓋。
6、從業者的不科學行為踐踏了心理學科學。
不規范、不嚴謹的行為。
7、心理學產生于一個民主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出哪怕是錯誤的聲音。
我們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關于人類行為的理論。
面相和善,經常微笑。
能否通過科學評估?
總結:心理學科的理論必須符合可證偽的標準,這就是心理科學與普羅大眾的心理學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