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為抗擊西方列強的入侵,全國各地興起義和團運動。對于義和團的興起,清政府內部有許多王公大臣主張招撫義和團抵抗西方列強。當時的慈禧對這些主戰派大臣十分信任,甚至相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流言。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態度徹底激怒了西方,1900年5月28日,八國聯軍以此為借口發動侵華戰爭。很快,義和團的刀槍不入的神話在西方的洋槍洋炮面前徹底被拆穿了,八國聯軍很快占領京城,慈禧攜光緒等人倉皇出逃。1901年初,清政府接受了西方列強的條件,其中包括強烈要求處死的12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然而,他們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人被處死,有人被流放,有人僅被罷官,有人戰死沙場。
徐桐
徐桐是清朝大學士,理學家,保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因在戊戌變法中攻擊維新派,而深受慈禧信任。1900年,徐桐還支持慈禧立溥儁為皇儲,廢黜光緒帝。后來,他支持慈禧向西方宣戰,并借助義和團排外。八國聯軍攻入京城后,感到大勢已去的徐桐自縊身亡。
他塔拉·剛毅
剛毅曾因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名噪一時。他反對戊戌變法,支持廢黜光緒帝,因此深受慈禧信任,并升任兵部尚書。剛毅同樣主張借助義和團消滅洋人,并率領義和團同洋人開戰。1900年8月,剛毅在隨慈禧西逃的路上,因腹瀉死于山西。后來,西方要求嚴懲剛毅,但清廷因剛毅已死,只是將其生前官職予以追奪。
李秉衡
李秉衡是清朝四川總督、長江水師大臣。他曾在甲午戰爭中坐看威海衛失守,拒發援兵而飽受詬病。八國聯軍進攻大沽后,李秉衡率兵北上,試圖保衛京城,但在楊村兵敗,退至通州后服毒自盡,時年七十歲,謚忠節。后來清廷在和議后,下令追奪李秉衡的一切官職并撤銷恤典。
愛新覺羅·載勛
載勛是康熙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五世孫,第九代莊親王奕仁第二子,封輔國公,襲封莊親王。載勛力主借用義和團的力量排外,而且試圖廢黜光緒帝。期間,載勛在府中設壇,頭裹紅巾,身著短衣,一副義和團的打扮。后來他擔任九門提督,專門負責捕殺洋人。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載勛隨慈禧西逃,后被洋人列為“禍首”之一,要求嚴懲。1901年2月,慈禧為了討好洋人,最終賜載勛自盡。
毓賢
毓賢是清末著名的酷吏和極端排外人士,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后,毓賢曾率兵勤王,后來隨慈禧西逃。在清廷與西方議和時,作為“禍首”之一的毓賢本被革職并發配新疆。后來,清政府加重了對他的懲處,對毓賢即行正法。不久,詔書在甘肅追上了毓賢。1901年2月22日,毓賢在蘭州被斬首。
庫雅喇·啟秀
啟秀是清末禮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是晚清頑固派大臣中重要人物。庚子事變中,啟秀被日軍俘虜。清廷本只將啟秀革職,但是在八國聯軍的強烈要求下,最終將他處死。
徐承煜
徐承煜是清朝大學士徐桐之子,八國聯軍即將攻入京城之際,徐桐決定以身殉國,他命人在大廳正梁結了兩個繩套,并讓兒子徐承煜陪他一起殉國。然而徐承煜表面上答應父親,但在他踢掉其父墊腳的凳子,自己卻換裝逃跑,但一出門就被日軍俘虜了。次年,清廷與八國聯軍和議之后,決定將徐承煜處斬。行刑前,日軍設宴款待,徐承煜以為自己要被釋放,十分高興。但當聽說次日自己將被斬首,徐承煜嚇得魂飛魄散,神志昏迷。
趙舒翹
趙舒翹是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其為人剛正不阿,不懼權貴,多次平反冤案,深受百姓好評。清廷與西方列強和議時,起初只是將他革職留任,但在西方的武力威懾下,清廷先后改為“交部嚴處”,“斬監候”。后來奕劻、李鴻章上奏,倘若不按列強的要求辦,西方軍隊將繼續西進,于是慈禧下令“斬立決”。消息一出,西安百姓紛紛為趙舒翹請命,擔心發生民變的慈禧,最終下令賜趙舒翹自盡。在山西巡撫岑春煊的催逼下,趙舒翹的親屬用紙張覆蓋住他的面部,再反復多次灌酒使其窒息而亡。
英年
英年是清廷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工部右侍郎,他曾隨慈禧、光緒西逃。《辛丑條約》議定后,在西方列強的要求下,英年被下獄,后被賜在獄中自盡。
愛新覺羅·載漪
愛新覺羅·載漪是道光帝之孫,1899年,慈禧曾欲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意圖取代光緒帝。義和團運動中,載漪曾極力向慈禧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起初慈禧并未認可,但在他多次進言后,慈禧才肯相信。義和團事變后,載漪被洋人列入“禍首”名單,清廷下令將載漪流放新疆,但在慈禧的操縱下,載漪被流放到西安。清朝滅亡后,載漪生活一度窮困潦倒,在袁世凱的資助下才勉強度日。后來,載漪回到北京。1917年,在張勛復辟之機,載漪才真正的重獲自由,直到1922年去世。
愛新覺羅·載瀾
愛新覺羅·載瀾是載漪之弟,他和其兄一樣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后被洋人列為“禍首”之一要求嚴懲。清廷在洋人的逼迫下,無奈對載瀾奪爵,下令斬監候。此后,慈禧念及載瀾是皇親國戚,下令發配新疆,永遠監禁。在流放地新疆,當地官員考慮到載瀾的皇族身份,并未對他為難,反而在生活上給予十足的優待。于是,載瀾繼續在新疆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辛亥革命后,載瀾擔心作為八國聯軍之一的俄國不準他東歸,在向俄國政府申請后并得到同意后,才返回東北老家,最后病死在沈陽。
董福祥
董福祥是清末著名將領,官至太子少保、甘肅提督、隨扈大臣。他曾率軍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亂及農民起義。義和團事變,董福祥手下的許多士兵曾參加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八國聯軍攻占京城后,董福祥率軍護衛慈禧及光緒帝西逃。后來在議和時,洋人強烈要求處死董福祥,但慈禧年其護駕有功,百般維護,只是對董福祥以革職永不敘用論處。董福祥一度對此十分不滿,強烈要求整軍再戰,但慈禧擔心此舉破壞和談,令其回鄉養老。1908年,董福祥病重,在他臨死之際曾寫下遺囑,將其儲蓄上繳國庫,不久后病逝,享年70歲。清政府迫于列強壓力,不敢為其舉辦儀式,也沒有按常規賜予謚號,只是為他豎立“董少保故里碑”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