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太極文化的價值與力量
練習太極推手要有一定的太極拳基礎,太極拳的動作練得熟練正確、松柔沉穩,能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輕靈和緩、虛實分明,方能在太極推手的運用中充分發揮技巧。通過推手的鍛煉,可以進一步檢驗練習太極拳的方法、勁力和姿勢是否正確。
推手對掌握練拳時的松柔沉穩、培養內勁、訓練自身的靈敏機巧都有極好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但是,首先要練好太極拳,要了解太極拳中的每個動作,為什么要這樣做?它與身體結構有什么關系?技擊意義是什么?內氣運行要達到什么功效等等。對太極拳的鍛煉和研究是提高推手技術水平的前提,二者互相促進、互相提高,這一點決不能忽略。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由著熟面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打手歌》云: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明確指出練習太極拳及其推手的學習步驟和將能達到的藝術境界。所謂“著”,就是招式,是指練太極拳和推手的一招一式的動作。“著熟”,就是要將這些動作操作純熟,不僅是姿勢正確,而且這些動作的用法也要熟練掌握。推手中的掤、捋、擠、按稱之為“四正手”。何謂“掤”,何謂“捋”,何謂“擠”,何謂“按”,在練習推手之初,就應該首先將它弄明白、做正確,并且認真地操練。待這些“著”熟練以后,推手中才能逐漸領悟對方是如何來勁的情形,這就是太極拳術語中稱之為“聽勁”和“懂勁”的功夫。這是推手技術中最細致也是較難掌握的一步功夫。待掌握了“聽勁”“懂勁”功夫后,繼之不斷深化、愈練愈精,最后就能達到“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從心所欲”“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階及神明”的高深階段。
“聽勁”和“懂勁”是推手技術中最重要的核心,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沒有學會聽勁就談不上懂勁。因此,練習“聽勁”是推手練習的第一步功夫。所謂“聽勁”并非是用耳朵去聽,而是靠大腦中樞神經的靈感指揮,靠自己平時練太極拳所練就的既松柔又沉著的手臂去接觸對方的手臂,靠這種皮膚觸覺的感應來體察和掌握對方來勁的意圖。兩人在推手過程中,雙方都在運用這種觸覺“聽勁”。“聽勁”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練好推手、達到懂勁的關鍵。知道如何去“聽”對方的勁,然后才能逐漸“懂”對方的勁,掌握對方的勁,進而根據對方來勁的剛柔、勁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時間的早遲、部位的高低等等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順勢借力,或“化”或“發”,不先不后,恰到好處,使對方偏移重心,身體失去平衡,受制于我,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練習太極推手要求做到沾連黏隨、不丟不頂。不丟,即是不脫離;不頂,即是不相抗。走化之勁無形無痕,發放之勁要于不知不覺之中。要達到這種階段,沒有很好的“聽勁”和“懂勁“功夫,是很難辦到的。《拳論》上形容聽勁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將這種明察秋毫的靈敏度運用于推手。在聽勁方面,就能細細地、準確無誤地體察出對方來勁中極其細小的變化情況。我則不先不后、不早不遲、恰到好處地運用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推手技巧,隨屈就伸,化勁于無形,發勁彈抖崩炸。在推手中,如果沒有練就“聽勁”和“懂勁”功夫,是不可能掌握好這種尺度、達到這種要求的。
在推手中,如果不學會“聽勁”“懂勁”,和人一搭上手,必然非丟即頂,瞎撥亂抗,顧此失彼,沒有一點兒太極推手的味道。非但練不好推手,反會練出一些不易改正的毛病。不但不能提高自身的靈感,反而感覺遲鈍,兩臂呆滯、僵硬,把身手練壞,發揮不出推手的技巧。所以,二人在推手時,事先一定要持以虛靈的氣勢,以神意沾著對方,出手時輕輕接觸,不能用大力抵抗,不多動,不妄動,輕輕地隨著對方的來力而跟之隨之,順勢以應之。“聽”出對方來勁的意圖后,進而掌握對方的勁,化解對方的勁。
推手時雙方都在一進一退、一攻一守的各種變化中比聽勁,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比反應。這一掤一捋一擠一按,看似簡單,細究起來,卻有深刻道理。只有認真地去探索、研練,久面久之,才能提高太極推手水平。太極推手決不是隨便兩手搭靠,劃幾個圈,做幾個動作,而能知其深邃內涵的。所以我們學練太極推手要從太極拳理論中所強調的“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