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中,大部分的古代王朝都是土地面積遼闊的大一統國家,但是國家的管理自然也是離不開各層官員,而說道官員的選拔,又要提到始于隋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可以說是古代時期官制史上的最大進步,除了最大程度的做到了“寒門出貴子”,也改變了無數的底層百姓學子的一生命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時的人們同樣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努力改變命運的,雖然其中也有不少弊端,比如模式僵化,還有發展到清朝時期的八股文,又成為了束縛人們思想的枷鎖。但是科舉制的存在,還是有著相當多的正面意義,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科舉制起源于隋朝,唐朝時又進一步的對該制度進行完善,科舉制也基本成型。仔細算下來,從隋煬帝楊廣即位的公元605年開始實行科舉,一直到清末時期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并于公元1905年廢除后,科舉在古代中國一共經歷了整整1300年的歷史。
那么,在這1300年的歷史中,古代哪些地區的知識氛圍更濃厚,出的狀元最多呢?
除了民族自豪感,大家都還有一種家鄉自豪感,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家鄉人杰地靈,那么下面就列出數據來看看哪些地方才算是當之無愧。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除了是說蘇杭兩地的風景秀麗外,對應到兩地培養學子方面也同樣適用。其中蘇州排名第一,歷史一共出了3900多位進士,其中又有54位狀元,比如范仲淹就是出自于蘇州的吳縣。一提到范仲淹,大家第一想到的都是他的詩詞作品,不過其在政治方面也頗有建樹,雖然其主導的“慶歷新政”最后以失敗告終,不過依然可見其魄力和能力。
蘇州之后,杭州排在第二位,一共有3500多位進士和15位狀元,位列歷史第二位。
還有江蘇常州、浙江的紹興和寧波也都是科舉大戶。此外,以徽商而出名的徽州人在科舉史中同樣有一席之地,也出了2000多位進士。另外一個科舉大戶就是江西的吉安,雖然江西的發展相較于江浙還有一定差距,但同樣也是人杰地靈之地,吉安共有近3000位進士和20位狀元,還有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和南宋的愛國詩人文天祥皆是出于吉安。
福州作為一個省會城市雖然與同省的廈門相比存在感較低,但是福州卻也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福州有3200多位進士和26位狀元。
還是福建同省的泉州也是學術氣息濃厚,因為泉州自古以來就是重要對外貿易港口,經濟的繁榮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泉州共有2200多位進士和19位狀元。
福建省第三次上榜,這次得到提名的是莆田。一提起莆田,又讓人想到“莆田系”,雖然這個詞匯并不是特別正面,但是莆田也是出了不少的知識分子,共有2300多位進士和22位狀元。
其實這還不算什么,最夸張的是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的科舉考試中,莆田同出了文武兩位狀元,分別是徐鐸和薛奕,宋神宗也是親自題詞寫下了“一方文武魁天下,萬里英雄入彀中”的詩句。
到了南宋,莆田又再創神話,這次則是1300年科舉史中唯一一次的“四異同科”。 南宋高宗紹興八年的一場科舉考試中,當年全國一共出了293位進士,而興化一地就出了16人,而興化就是莆田古時的稱謂。四異同科就是指考試的一科,在興化就有四人同時考中,因為當時并未設立殿試,最后由黃公度取得狀元,陳俊卿中為榜眼,從此也留下了“魁亞占雙標”的說法。
莆田歷來就是有著優秀的科舉“基因”,而全盛時期則是在明朝,整個明朝時莆田出了500多位進士,其中300多人都是在朝廷中擔任著四品以上的官職,最鼎盛時期甚至是朝廷一共六部,其中五部的尚書都是莆田人。
宋度宗趙禥稱莆田為“文獻之邦”;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也稱“興化多進士”;宋朝理學家朱熹也發出過“莆田人物之盛”的感嘆;清代乾隆皇帝也稱贊莆田“科甲冠八閩”。
例舉過數據后,大家也都會發現這么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北方的城市都沒有得到提及。
雖然有著共同的文化,但是南北方之間的生活差異還是很明顯的,而且關于粽子或者豆腐腦應該是咸的還是甜的,也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即使古時,南北之間也是存在爭論的,比如明朝朱元璋時期就發生了一次關于南北雙方的爭議,還因此出現了流放和凌遲。
明洪武三十年,這一年朱元璋任命來自于湖南茶陵的劉三吾作為當年的主考官,這次考試一共選拔出了50多位進士,接著又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殿試等環節,并由朱元璋為這50多人排名次。
可是等到最后發榜的時候,來自于北方的大臣們不愿意了,原來是這50多位被選中的進士都是來自于南方,沒有一個是北方的學子。承認比別人弱并不難,但是如此懸殊的對比還是讓北方大臣們心有懷疑,便聯合上奏皇帝認為同屬南方人的劉三吾有徇私舞弊的行為。
朱元璋細細一看也是覺得有些不太尋常,便任命侍讀張信等人組織重新批閱考卷。張信一行人經過幾天的批閱后,發現南方的考生確實更為優秀,而這50多位進士也皆是憑借真才實學考中的,便向朱元璋送達了此次科舉考試無舞弊情況,并且考生也皆是真才實學的結果。
復審結果出來后,北方大臣們和考生還是很不滿意,認為劉三吾和張信等人肯定是有串通行為,于是再度上書朱元璋表達不滿。朱元璋也是有意早點解決這個鬧劇,也并未再重新組織審閱和審判,突然就下旨判定劉三吾等人為“藍玉案”的余黨,將劉三吾發配至西北充軍,二審考卷的張信等人則是凌遲處死。此外,這次的狀元也被開刀問斬,其余進士也都被罷免,朱元璋又重新錄取了全部來自北方的61名進士。
先不說事實如何,劉三吾和張信等人的情商也是屬實偏低,因為藍玉案中大部分被牽連的都是北方官員,而朱元璋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平衡。而且萬一北方考生因此而向北投靠北元,肯定又是不利于明朝的統治,所以最后才以血腥的手段作為解決方式。
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從整體來說南方學子確實是要優秀些,不過這也和從宋朝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相關。其實直到隋唐兩代時,還是北方更為占優,不過從五代時期就開始逐漸的出現偏移,最終在宋代時,由南方徹底占據上風。
古代時期,平民百姓除了是立下戰功,另外一條道路也只能是通過科舉才能有命運的改變,雖然過程中也是存在著不少的徇私舞弊的情況,但相對來說還是更公平的。不過,古時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讀書的,因為讀書的綜合成本較高,而貴族子弟自然也是有更好的教育資源。
還是以科舉開始的隋唐時期作為例子,隋朝的首都是洛陽,唐朝是長安,因為兩者都城均在北方,教育資源方面也是全國居首。到了唐朝中后期又爆發了安史之亂,這也導致作為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都城成為了動蕩之地。因為北方戰亂頻發,這也導致北人逐漸南移,而南方又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優勢,成為很多人的理想居住地。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五代后,南方又開始加大發力,雖然北宋將都城設為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但是國內經濟南方占上風的局面已經無法逆轉。北宋滅亡后,南宋將都城設為臨安,即現在的杭州,南方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徹底成型。
由此可以見得,出產人才的情況也是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的。只有經濟發達,人民生活穩定,才是教育的基礎,另外人才的多少也和人口基數有很大的關系。最后就是種種因素的影響之下,這才使得南方在科舉史上占據了絕對性的地位。
從隋朝到清末??婆e一共1300余年的歷史中,也為歷代王朝提供了不少的文臣武將。比如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之一,素有“詩佛”稱號的王維就是唐玄宗時期的進士;與顏真卿相提并論的“楷書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權,也是唐中宗李純時期的狀元;還有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是南宋的最后狀元。
當我們以現在的“上帝視角”看待科舉時,對其情緒或者看法也多少有些一言難盡。雖然考試至今仍是我們被選拔的主要制度,而且有關方面也總是提著全面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口號,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現在的考試仍然屬于應試教育,所以很多人同情當年科舉考生,因為我們同樣也是這么過來的。
反方向來說,科舉制最為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其自身的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后來的八股文更是成為了克制人們思維的枷鎖。
不過以總體來看,科舉好歹也是存在了1300年,所謂存在即合理,而統治者需要以科舉維護自己的統治,而考生們也心甘情愿的做出這種服務。而寒門出貴子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即使封建社會缺乏法制,科舉仍是人們心中的努力方向。
明清之后,科舉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愈發嚴重,所以還沒等清政府被推翻,科舉就率先被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