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像一座房子,剛搬進去的時候,什么都想擺在里面,比如財富、情感、名譽、利益等等,結果發現東西太多了,反而沒地方放自己了。
這時候我們只能學習做減法,不想交的朋友,拒絕了;不喜歡的應酬,推卻了;不適合的工作,趁早辭了……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更是一種智慧。
人的一生,多數時候只是為別人而活,我們往往依靠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認知自己,從別人的眼中審視自己。
但幸福和快樂,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用心體會,而不是靠別人的贊譽和認可編織而成。別人的掌聲背后,站立的往往是一個孤獨的自己。
沒有一個人,把自己活成別人的樣子,還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的生活,該適當做些只為了自己開心,而無關利益和名譽的事。
古代一個皇帝想整修京城里的寺廟,便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把寺廟整修得美麗而莊嚴。
很快,大臣們找到兩組設計師:其中一組是京城里有名的工匠,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皇帝不知該選哪一組,便出了個試題,給他們三天時間,讓他們分別去整修兩座小寺廟。
于是,工匠們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種顏料和工具,而和尚們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便開始設計整修。
三天之后,工匠們裝飾的寺廟五顏六色,所用的工藝也精巧至極。前來檢查的皇帝滿意地點點頭,轉身來到和尚們整修的寺廟。
走進寺廟,皇帝愣住了。寺廟被打掃得十分干凈,所有的物體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外界的色彩:天上的云,地上的樹,以及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外界的一切,都變成了它美麗色彩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種莊嚴深深地打動了。
事實上,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有時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如實地呈現它們。
我們每個人也都一樣。無論我們是誰,是什么樣的人,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而活。不要去羨慕和抄襲別人,不要變成別人的復制品。
在生活中,我們首先需要面對的是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去做。當我們真正為自己去栽培那朵生命之花時,我們一定會快樂的。
禪宗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遠游,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問他:“你出門云游,為什么還不動身呢?”
小和尚說出了自己的憂慮:“我這次云游,一去萬里,不知要趟過幾千條河,翻過幾千座山,歷經多少場風雨,所以,我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啊。”
方丈聽了,沉吟了一會兒,點了點頭:“這么遠的路,是需要好好地準備準備。你的芒鞋備足了嗎?一去萬里,道路迢迢,鞋不備足怎么行呢?”
于是,方丈吩咐寺里的僧人,每人幫小和尚準備十雙芒鞋。寺中有上百名僧人,很快就送來了上千雙芒鞋,像小山一樣堆在小和尚面前。
此時,方丈又吩咐大家說:“你們這師弟遠去,一路上不知要歷經多少場風雨,大家每人替他備下一把傘來。”不一會兒,寺里的僧人便又送來了上百把傘,堆放在小和尚的面前。
看到如此多的芒鞋和雨傘,小和尚十分不解:“方丈,徒兒一人外出云游,帶上這么多的東西,別說是幾萬里,就是寸步也難移啊!”
方丈微微一笑:“別急,你這一去,山萬重,水千條,沒船又如何到達彼岸呢?待老衲吩咐眾人,要每人給你打造一條船來。”
小和尚聽聞此言,慌忙跪下:“師父,徒兒知道您的用心了,我馬上就上路!”
一個人上路遠游,一鞋一缽就足矣,東西太多,就走不動了。
編輯 | 養生君
公眾號ID:yangsheng_zz
▲ 免費訂閱咨詢
傳播養生知識,解答健康問題
投稿或廣告聯系后臺
批評或贊美戳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