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擺脫這些可怕的疾病
腦血管病
時間是關鍵、時間即大腦
早期治療、早期回歸社會很重要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各有優勢
王阿婆像往常一樣,打掃好衛生起身準備去菜場,鎖門前,她覺得手好像不太聽使喚,但沒太在意。出門一會兒,就倒地不省人事了。晨練的鄰居把王阿婆送到了急診,頸部B超顯示,阿婆頸部血管有明顯狹窄,只剩一點點血流。事實上這不是王阿婆第一次犯病了,也用了不少偏方,反而發作得越來越頻繁和嚴重。經由鄰居介紹,王阿婆找到了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多學科融合團隊。經過詳細的評估,全腦血管造影顯示王阿婆除了頸內動脈重度狹窄外,腦血管也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融合團隊領銜專家顧宇翔教授、程忻副教授及團隊成員共同討論后,決定給王阿婆做一個小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用一個很小切口,把血管里的垃圾都掏了出來。手術之后,阿婆又按照醫生給的方案規律地吃了一段時間藥,在團隊肢體康復小組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做了一段時間康復鍛煉。再來復查的時候,王阿婆精神狀態比以前更好了,頭也沒有再暈過。用她自己的話說,“感覺腦子越來越清爽了”!
“我才30歲就腦梗了?”
小吳是一名職場精英,平時工作壓力大。最近,小吳經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常忘記事,昏昏沉沉,有時連講話都有影響,還經常有手腳發麻的情況。去醫院做了頭部磁共振,小吳發現自己年紀輕輕竟然已經有小腦梗的現象,進一步檢查發現,雙側的腦動脈都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甚至閉塞。在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多學科融合病房就診后確診是煙霧病!在醫生的講解下,小吳了解到這一疾病的嚴重性。為此,神經內科團隊針對他全身情況做了評估,制定了個性化用藥方案以改善癥狀。神經外科團隊則根據他的血管條件,運用了目前國際最先進的多模態影像導航以及神經電生理監測及腦血流動力學評估的方法,進行了精準的腦血流重建手術。手術后,康復護理團隊又結合他的術前認知損害程度,為他量身制定了認知康復計劃。沒多久,小吳就康復出院,原來的不舒服全都沒有了,腦子也像原來一樣靈活了,繼續投入到原來的工作生活中。
腦血管病,泛指腦部血管的各種疾病,包括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狹窄、閉塞、腦動脈炎、腦動脈損傷、腦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腦動靜脈瘺等,共同特點都是引起腦組織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導致患者的殘疾或死亡。
以“腦梗”和“腦出血”為代表的腦卒中,大家最熟悉,已成為我國疾病致死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煙、缺乏體力活動、不健康飲食習慣等是腦卒中常見的危險因素。
融合病房,為什么融
融合病房,怎么融
在融合病房,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神經介入、康復及腦血管專病護理等多學科融合,探索疾病綜合化治療新模式,嘗試 4 大融合:
No.1
形式融合
組成融合團隊,納入病房管理
No.2
理念融合
以患者為中心,一體化治療護理
No.3
技術融合
簡化治療流程,提高治療精確性
提升復雜腦血管病治療能力
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
No.4
成果融合
建設公共和個性化平臺
創新整合能夠使用資源
病房根據腦血管病常見癥狀,共設4 個功能小組,設計隊徽佩戴,方便患者識別:
建立了多項制度:定期共同交班制度、定期聯合查房制度、定期疑難及手術病例討論制度等,針對不同病種進行床邊多學科查房等,提升融合病房的協作性。
融合病房,效果怎么樣
在腦血管病融合診療模式下,團隊不斷創新,協作探索腦血管病新的未知領域,在各項腦血管病的治療上都達到了國際先進的水平。通過融合:
提升治療規范率,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改善疾病預后
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提高患者的診療體驗
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優勢互補,團隊主要成員參與編撰2019年中國蛛網膜下腔出血專家共識,揭開了出血性腦血管病診療新的篇章。
團隊依托腦血管病重癥床位,建立了急性出血性及缺血性腦卒中診療綠色通道,極大提高了急性重癥腦血管病的診療效率。
此外,結合基礎研究及先進的人工智能方法,團隊成員在腦血管病診斷與治療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方案,優化了傳統的急性腦梗、動脈瘤及其他疾病的診療模式,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提高了手術療效。相應成果發表在Brain,Stroke等國際知名刊物中,向全世界發出了中國腦血管病治療的聲音。
腦血管病多學科融合病房相關成果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應邀在各腦血管病論壇上介紹相關經驗!
在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指導、健康界主辦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全國醫院擂臺賽(城市類)華東賽區決賽中,華山醫院虹橋院區神經外科護理團隊的“腦血管病融合病房MDT護理團隊構建與規范化管理實踐”獲“最具價值案例獎”!
華山西望,夢想啟航。
內外兼修,攜手共創。
疾病為先,評估至詳。
患者為首,共促健康。
享譽申城再前行,輻射全國名氣揚。
專科煥新創品牌,血管融合鑄輝煌。
顧宇翔,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副院長,北院神經外科執行主任。目前主要從事應用血管內介入與顯微外科技術對腦血管疾病、腦卒中的臨床診治工作,同時開展腦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與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目前擔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腦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腦防委中青年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腦血管病復合手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卒中學會復合介入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同時兼任《中國神經介入資訊》副主編、《中國臨床神經科學雜志》及《中國腦血管病雜志》編委等。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教育部科技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等多項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