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體一直向著越來越簡便的形式演變。
草書的興起和早期發展最能體現這一特點。在草書發展的稍后階段,書法家們發揮草書的美學潛能,使之成為更自由的藝術表現手段的興趣非常明顯。
關于草書起源的傳統理論有幾種。
以考古的實證為基礎的理論認為它起源于秦代(前221~前207年)初期。必須記住:草書和隸書在這個時代同時興起,同時經過演變的過程,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草書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1)章草,草書最早的形式;(2)今草或稱草書,發展于公元2世紀;(3)狂草,始于公元8世紀。
從4世紀開始,草書已成為書法大師表現他們個性的主要手段。每一代新人都能通過草書掌握這個時代的精神和力量,而不管其他書體的盛衰一這是對草書作為一種書體的功效和長存的贊語。
在元初,趙孟頫(1254~1322年)和鮮于樞(1256-1301年)標志著北宋四大家——蘇、黃、米、蔡的影響經歷金朝和南宋,到此結束了。
從北宋起,對正統的魏晉風格就未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和繼承,特別是章草,幾乎已被遺忘。北宋四大家中無一人擅長這種書體。
▲ 趙孟頫 《宗陽宮帖》
盡管南宋高宗用章草寫經書,但他并未能使之興盛起來。宋朝皇室后裔趙孟頫在元代書家中是對章草感興趣的第一人,這也許是受高宗的影響。現在至少存有三幅趙孟頫的章草作品。
▲ 趙孟頫 《秋深帖》
到了元代中期和明初,章草已勝過今草,經過復興,發展成熟為占主要地位的書體。
▲ 康里巎巎《奉記帖》
元明的章草是經過轉變的書體。
在主要書法家趙孟頫、俞和、康里巎巎、楊維楨和吳鎮等人的筆下,它實際上綜合了幾種書體的特點,這一傾向從唐代即開始,當時在占主要地位的今草書體中,就摻入了一些章草成分。
孫過庭(648?~703?年)的《書譜序》和賀知章(659~744年)的《孝經》就是代表這一傾向的著名作品,到元朝得到普遍接受。
字與字之間的大量連筆是今草的成分,迅疾而銳利的點畫以及更多地運用筆鋒是章草的成分。因此,書法家用章草筆法寫今草,或用今草筆法寫章草。
趙孟頫和鮮于樞共同研究草書。趙孟頫敬重鮮于樞,因為鮮于樞有
北人豪邁雄渾的氣魄,而這正是南人趙孟頫所缺少的。
▲ 鮮于樞《石鼓歌》全卷
鮮于樞的藝術個性與草書的潛能相適應,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草書《石鼓歌》卷(作于1301年)筆力雄健遒勁,即使在快速寫出的筆畫中,線條仍反映出運腕的穩健,力送毫端,寫出剛勁、優美的折角和鉤。這種筆力的掌握運用在他的草、行、楷書中是一致的。
▲ 鮮于樞《論草書帖》
鮮于樞草書的成就主要來自他悉心研究古代書體大字的作品。他收藏頗富,作為元初的一位重要收藏家,他的鑒賞力極有權威性。他的一
件最典型的草書作品《論草書帖》,是對他以前的重要草書家的藝術所作的歷史性評論:“張長史、懷素、高閑皆各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閑用筆粗率,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
這里強調了法度與古意,它們補充了趙孟頫的書法觀點,成為元朝后期學者所奉行的書畫基本準則。
最引人注意的是對黃庭堅的攻擊,不僅尖銳地批評他的草書,而且批評他給南宋人留下來的獨立精神。鮮于樞認為這種影響具有毀滅性,促使他根據晉朝的標準重新估價唐宋的成就。
在草書中成功地恢復了嚴格的法度并不只是由于他一人的努力,但是他最早提出恢復的方針,并在整個元代收到了成效。
鮮于樞的書法作品體現了他的書法理論實現的程度。草書《石鼓歌》卷突出地展現了他的個人風格,但是盡管具有許多優點,仍可找出它的不足——粗糙、缺乏神韻。另一方面,在冊頁中由于他學習晉代大師的結果,顯得格外有韻味,這證明,如果在書法家心目中將古人的風格作為完美的典型,就可以使他的藝術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到了元末明初,發展為三種草書——章草、今草、狂草的綜合。它們結合得如此緊密,以致有時難以精確指出究屬哪一種草體。如果說宋到元的過渡伴隨著一次“革命”,否定了南宋書畫的風格和價值。元到明初的過渡則不同,在書法風格上沒有產生斷裂現象。明初的書法是元末書風的繼續。
特別是康里巎巎(1295~1345年)、楊維楨(1296~1370年)和饒介(約1300~1367年)的書法對明初有重要影響。
康里巎巎,元朝高官,是第一個專寫草書并因此聞名的書法家。有一段軼事說,康里巎巎聽人談到趙孟頫一天能寫一萬字,他回答說自己一天要寫三萬字后才擱筆,已習以為常。這也許有所夸大,但說眀康里巎巎的勤奮和快速,這是他的兩個突出特點。
與鮮于樞相比,康里巎巎的筆勢較輕,轉折較圓潤。他用力較均
勻,字的大小一致,著力點放得較低,這些都有助于增快書寫速度。
嚴格說來,這些特點對其他任何書法家來說,可能是缺陷,但康里巎
巎的書法具有一種清新活潑、純凈脘俗的神韻,流暢而不柔媚,平和
而不單調,所有這些使他列于書法大家而當之無愧。
康里巎巎草書柳宗元《梓人傳》卷糅合各種草體的卓越范例。它以今草為主,但有章草的筆勢,和鮮于樞的《石鼓歌》相比,在草書類別上的變化很明顯。康里巎巎的風格并不同于復興的二王正統,如在鮮于樞比較精致的作品中所見的那樣,而是呈現出一種新“面貌”,甚至更多地摻入章草的成分。
饒介書法是楊維楨和康里巎巎書法的混合物,他和康里巎巎一樣,體現了今草和章草成分的新結合,兩人對明初書法的發展有最強烈的影響。
楊維楨的個性太獨特,他書法的風格過于怪僻,因此追隨他的人不多,但是在他晚年,對于作為松江派的詩人和文學家,間接地產生了重要影響。不一定是由于他的風格,主要是由于他的個性的力量。
楊維楨的自書《元夕與婦飲》詩冊頁是一幅突顯其風格特點的作品。雖然楊維楨主要以他的詩著稱,但他的書法實際上是元代表現個性最有特色的。
▲ 楊維楨《題鄒復雷春消息》
楊維楨書法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幅是他在鄒復雷《春消息》(梅花)畫卷上的題詩和跋(佛利爾美術館藏),其中的筆法呈現出大幅度的變化,濃重的墨色之后是干枯的淡墨,大小不一的字在觀賞者眼前猛烈跳蕩。書體是行書和草書的混合,但充溢著狂草的韻致。
▲ 楊維楨《元夕與婦飲》
《元夕與婦飲》冊頁是篇幅較小的作品,但它包含了楊維楨書法一切突出的特點。其中的字向下伸展,向側部傾壓,看起來似乎堆積在一起,沒有通常明晰的縱行之間的空白。角和直線占主要地位,濃重的墨色和蛛網般的撇捺及游絲形成對照。運筆的節奏快速果斷,筆畫的起筆勁健利落,形成三角形的“頭”,接著以直捷的行筆;常用扁平的筆“腹”寫出寬闊的橫和豎。字的布局與一般不同,在緊密的分布中表現出強烈的空間感。筆畫的局部,鉤和撇、捺,常常偏離規范——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楊維楨所表現的藝術個性。與康里巎巎圓潤輕盈、幾乎一致的筆法相比,楊維楨的自我意識更強,更為怪僻、多變,這些特點和他的文學作品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