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坐落在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 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被焚,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079年)元兵南下再毀,自建600多年中歷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為磚塔。
塔為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0米,東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須彌座,座上承剎桿。磚作相輪十三層,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風從雁門關一帶乘勢而來,吹響了位于代縣城中阿育王塔頂的梵鈴。風是此時此地的風,而鈴聲似乎來自遙遠的古代、遙遠的西土佛國。塔底置放的佛陀真身舍利子通過風搖梵鈴,智慧和高德傳遍所能企及的地方,惠及眾生。
敦煌文獻記載:“佛滅度后一百八十六年,摩竭陀國鐵輪王名阿育,開前故塔,取其舍利八萬四千粒,使七寶為資驅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寶塔,每一塔中安舍利一粒,請雞頭末寺十六萬八千僧中,第一座號曰耶舍尊者,于五指端放八萬四千道光明,敕鬼神尋光盡處,安塔一所,大唐國內得一十九所也。”
隋以前,我國有十九座佛祖真身舍利寶塔,代縣的阿育王塔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十八座分別是浙江寧波阿育王寺舍利塔、江蘇南京大報恩寺塔、山東臨淄西天寺、山西永濟普救寺舍利塔、陜西扶風法門寺真身佛塔、甘肅敦煌瓜州古塔、甘肅敦煌大乘寺塔、河南洛陽白馬寺齊云塔、甘肅武威姑藏故塔、甘肅山丹南湖公園發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四川成都新都寶光寺寶光塔、四川崇州白塔寺白塔、河南新密超化寺塔、河南武陟妙樂寺塔、山西太原晉源阿育王塔、山西榆社縣塔、山東莘縣黃縣塔。其中法門寺、大報恩寺和寧波三地的佛祖真身舍利對外開放。
代縣的阿育王塔,一千四百多年來,數次重建和修復,至今依然呈現建筑之美,藝術之美。圍著塔身順時針走動,40米的高度調動了我的仰視角度。目光注視塔身的紋理和雕飾,塔是圓錐體、佛教藏式造型。下面部分裸露的青磚與白灰混合壘就,往上似一朵倒扣的蓮花與下面的磚體相合,倒扣的蓮花上面頂著一只盛開的蓮花,葉脈流暢,花瓣輪廓明顯。蓮花上又用一層層的青磚轉圈收縮,縮到一定高度后,塔身轉直,布有均等的氣眼若干。塔是實塔,氣眼的作用并不清楚。再往上,又是青磚外露,圓周縮小,此段是塔瓶,瓶體頎長。再向上看,便能看到塔剎,承起塔頂銅制鎏金花瓣寶傘。傘邊有一圈的梵鈴。梵鈴隨風搖響,整個塔園有了一種靈氣和生動。阿育王塔顯示了建筑師的美學創意和藝術造詣。其佛教的寓意難以揣度。
千年時光一倏而過,阿育王塔卻見證著一切,在述說在傾吐,只是蕓蕓眾生無法破解其密碼。佇立塔前,凝視、靜思,試圖從陣陣梵鈴聲中,從磚塔的每一道紋理中讀出哪怕一絲絲信息。這塊土地曾經并不寧靜,兵家必爭之地上迸發出電石火光。轔轔車馬碾過,雞飛狗跳人亡。
《譬喻經》中說,佛塔的建筑初衷,讓眾生不受貧困,壽命長遠,得往生十方凈土。阿育王塔并沒能阻擋戰火的紛飛,百姓的離亂。佛陀肯定很沮喪,很無奈,阿育王塔默默地矗立于大地之上,任風吹雨打,歲月剝蝕。
若干年后,邊靖樓于左近赫然挺拔,戍邊將士們駐守其上,瞭望雁門關,勘察軍情,指揮若定,軍事地位和功能日益彰顯。阿育王塔估計會更加黯然失色,暗自神傷。
俱往矣,動蕩的歲月。如今,不管邊靖樓還是阿育王塔,精神象征的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