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盡管有大量限售股陸續解禁并被拋售的不利因素,估值高高在上的創業板總體依然享受著高估值(根據2013年5月底的數據,創業板市盈率在45倍的高水平,比主板高出300%,也比中小板高50%)。
既然創投、高管、實際控制人一直都在減持,是誰在推高創業板的股價?難道投資者認為他們對公司價值的比控股股東和高管們更了解?為什么會有這種怪現象?難道買入的投資者是“傻瓜”?
請看以下經典故事:
一場特殊的拍賣會中,一群聰明的人出價拍買拍賣師手中的一張百元大鈔。規則如下:底價五十元,每次競價最少加價五元,出價最高的人可得到這張鈔票,但出價第二的人也必須按照報價數付給拍賣方錢。
拍賣開始,有人報價50,很快55,60…….直到有人報出95元高價的時候,人們會意識到——再次加價就是100元換100元了,沒利可圖!但出價第二的人別無選擇,必須報100元才有機會不虧(否則就需按照報價數付給拍賣方錢)!那么,這個100元的報價就直接導致先前報出95元的人,為了不付95元,也只能往上加價報出105元! 如此下去……100元的鈔票就會在這場拍賣會中拍出遠高于100元的賣價!
創業板炒作與這個拍賣游戲相似:
(1)看起來像機會的其實會是陷阱。參與的投資者通常低估對手的智商,都認為比別人聰明,然而低估別人智商的時候,往往也將自己綁在了一個尷尬的進退不得的境地。
(2)貪婪和欲望最容易被人利用。進入之時皆為逐利而來,當發現是陷阱時又不愿意接受相對小的退出的成本,結果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有些人認為,創業板上市公司具有較佳的成長性,代表我國經濟的未來。而前一段時間一些創業板實際控制人集體承諾的“暫時不減持”被認為是創業板具備長期投資“標志”。
然而,筆者認為,目前的創業板股票對普通投資者非常昂貴,股價依然被高估。因此,長期而言,并不具備投資價值。具體理由如下:
1)目前的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45倍,為美國納斯達克目前平均市盈率的2倍多,更是遠高于同期的以滬深300所代表的主板目前僅為10倍左右的市盈率(據東方財富網2013年5月底數據)。即使創業板的企業都是高成長性企業,現階段每年的盈利可能有較高的增長率。然而,要維持如此高的市盈率,企業需要連續多年保持高增長,從過往企業發展史看,這很難做到。而經常看到的所謂的十送XX的“高送配”本身不增加價值,只是個炒作題材而已。
2)創業板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如按市價出售其股份,則全部都將有巨額的正收益。最終以市價大手減持是理性的選擇。因此,“暫時的不減持”只是權宜之計。創業板上市公司高管群體中出現了辭職潮,或許說明了最了解這些公司的高管們認為股價確實高估,為了把握這一賣出機會, 甚至連放棄上市公司高管的位置也在所不惜! 這也印證了其股價的高估。 而且,筆者私下也與一些創業板的實際控制人有交流,他們也坦言,價格高得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
3)創業板中的“超級巨星”可遇不可求。雖然在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創業板會誕生中國式的谷歌和蘋果。但是, 要找出創業板中谷歌和蘋果要具有巴菲特般的判研投資標的公司的長期潛質和把握市場長期趨勢的能力。而且,即使在納斯達克市場,谷歌和蘋果也是小概率。誠然,應該有一些創業板上市公司應具有高成長性和高盈利性,而且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但一般說來,創業板公司往往在經營、技術和規范運作上存在風險。而且,創業板公司規模比較小,受到市場的影響沖擊比較大。在茫茫創業板“沙海”中,“谷歌和蘋果”一類的“金塊”畢竟極為稀有,萬一在掘寶過程中不幸踩上地雷(單個公司的經營風險和退市風險),后果不堪設想!
說到這,不少人一定會反問:創業板泡沫一定會破不要緊。我現在充分享受泡沫的“紅利”,在泡沫破裂前我退出不就得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分享一下如下故事:
記得小時后,我們常玩吹氣球比誰吹得大的游戲:一群小朋友每人手持一個氣球,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都在拼命吹,大家其實都知道一定會以氣球吹爆而收場,然而都希望自己手中的吹得最大而對手們的氣球先爆破。至于結局,對于每個參加游戲的小朋友而言,最終的結果幾乎可以確定——把手中的氣球吹爆。
也許您會說,萬一泡沫破滅而被套,我長期投資便是了。其實,如以長期投資為目的,進入時的估值合理是關鍵。目前的平均45倍的市盈率水平,顯然不是長期投資創業板的合適買點。請看國外的“長期投資”經驗教訓:當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只是在3500點左右的水平,在本世紀之初的高峰期(2000年3月的顛峰5048點)入市而不能及時出逃者(相信是大多數),十多年過去了,離解套還遠呢。
只要是泡沫,就一定有破的時候。作為投資者所能夠做的,是與這些美麗誘人的泡沫敬而遠之了。這才是捍衛您財富的投資正道。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