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做事靈敏,言談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傳”字有兩解,一為“師傅之于己”,一為“己傳之于人”。依上文“為人謀”“與朋友交”推之,當謂“己之傳于人”。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重賢輕色、侍奉父母能竭心盡力、侍奉君王能舍棄自己的身軀、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認為他已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子貢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道,富貴而謙虛好禮的好。”子貢說:“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一樣下功夫,恐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要學的知識,并有所發揮。”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
【譯文】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侍立。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與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優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愿意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說:“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樂,使少兒能得到關懷,使朋友能夠信任我。”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原文】冉求曰:“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劃。”
【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而是我的能力不足。”孔子說:“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話,是走到中途才廢棄而停止,但現在你還沒開始,就給自己劃了一條截止的界限而停止前進了。”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原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譯文】樊遲問怎樣才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倡導)人民應該遵從的仁義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問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領會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例就理解其他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去教他了。”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條,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您的自我表述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內容編輯自|讀史
人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