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一)人氣與天氣相通
天地之問,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是通過“氣”的作用來實現的。氣周流于全身,無所不在,內則溫養臟腑,外則統攝營衛,入于經隧,則出入內外,以行血氣,于是人體得以實現協調統一的活動。人氣與天氣相通相應,即是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如張景岳說:“故凡上下之升降,寒熱之往來,晦明之變易,風水之留行,無不因氣以為動靜,而人之于氣,亦由是也”。(《景岳全書》)由于人體具有適應一切自然變化的本能,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運動變化規律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我國古代醫家所創的子午流注針法,即是以自然界時間周期變化為條件,配合十二經氣血流注次序,逐日按時定穴,這可以說是對《內經》“人氣通天”理論的一個有力驗證。
(二)五臟之氣與天地、陰陽、四時、五氣相應
五藏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靈樞·本藏》)
人體五臟與自然界四時陰陽、五氣相應,無論從病因學或病理學的角度來看,在臨床上均可得到驗證。例如風氣通于肝,春季易感受風邪而化熱,引起頭痛、目赤、鼻衄、咽喉腫痛等一系列病變。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春氣者,病在頭”。春令陽氣上升,肝腎陰虧的人,此時風陽易動,肝風上擾,則發生眩暈、耳鳴,甚至引起中風等病。如《金匱翼》說“人之為病,有外感之風,亦有內風之病。而天人之氣,恒相感召;真邪之動,往往相因。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即痰火食氣從內發者,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這說明內風與外風的辯證關系。又如濕氣通于脾,長夏濕熱交蒸,最易感受濕邪,引起頭重身痛、關節重痛、胸脘痞悶、下肢浮腫等癥。由于脾喜燥惡濕,若脾陽不運,濕自內生,又易導致脘腹脹滿,或大便泄瀉等癥。如林佩琴說:“濕為陰邪,其自外受者,霧露泥水,由地氣之上蒸,經所謂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也;自內生者,水谷生冷,由牌陽之不運,經所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也’”(《類證治裁》)五臟與四時陰陽變化相通相應,故與四時風火濕燥寒五氣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風火濕燥寒五氣又有內外之分,內生者,屬于五臟病理變化,外生者,屬于自然界外在致病因素,兩者的概念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又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
(三)經脈與四時、五氣相應
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御。(《靈樞·五亂》)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素問·藏氣法時論》)
上面兩段都是討論經脈與四時、五氣相應關系的經文。結合臨床,一般有兩方面指導意義:一是按五氣所主的時令季節,如上述經文所說的,春為足厥陰少陽主治,夏為手少陰太陽主治等,結合相應的臟腑、經脈進行辨證論治,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不必具體推算節氣。另一是按六氣所主的時令季節,結合與之相應的臟腑、經脈進行辨證論治,如大寒、立春、雨水、驚蟄這四個節氣,共六十天,為厥陰風木所主,此時外感病,以傷風為多見。若陽氣升發太過,感受風溫病邪發病的,叫做風溫。從春分、清明、谷雨至立夏,為少陰君火所主,此時外感病,以火邪為多見。在溫熱病中,亦多見火熱偏盛的證候。從小滿、芒種、夏至至小暑,為少陽相火所主,此時外感病,以傷暑為多見。特別是夏至以后,濕熱交蒸,因此暑熱挾濕之病較多。從大暑、立秋、處暑至白露,為太陰濕土所主,此時外感病,以傷濕為多見。由于此時是多雨季節,天氣炎熱,氣候潮濕,故常見濕熱病,以及溫病中的濕溫病。從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為陽明燥金之氣,此時外感病,以傷燥為多見。由于此時雨水減少,氣候干燥,故感寒而病的,則表現為涼燥,感熱而病的,則表現為溫燥。從小雪、大雪、冬至至小寒,為太陽寒水所主,此時外感病,以傷寒為多見。如果久晴不雨,氣候溫暖,也可見外感風熱,甚至與風溫相似的冬溫病。六氣與五氣的劃分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都是反映常年氣候運動的規律。六氣中的火與暑雖有個性的差異,但都具有熱的共性,所以屬于同氣。五氣以五臟聯系六氣,六氣以六經聯系五臟,它們之間并沒有本質的矛盾。
(四)順應四時陰陽的重要性
夫四時陰陽,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荷疾不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對養生和指導臨床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自然界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是地球在繞日公轉的周期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南北半球接受日光的多少也隨著變化而形成的,由于一切生物都需要適應自然變化才能獲得生存,所以人體陰陽的消長同樣存在相應的節律。基于此,《內經》認為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法則,目的在于使人體陽陽保持互為生長的連續性,以適應四時陰陽變化,與外在環境保持平衡協凋。根據這個原理,在臨床上結合時令季節,氣候變化,進行辨證論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有這樣的記載:“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認為失血而面色反見微赤,又非氣候炎熱之時,當是血去陰傷,虛陽浮越,陰陽不能相互交紐的危篤之癥。這是色不應時,與時令相反,所以是病情危重的表現。脈診也是這樣,《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結合四時陰陽變化進行病機分析,了解機體與外在環境保持協調統一的情況,這在診斷上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五)適應寒暑的生理變化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眺,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
人體適應外界寒暑變化,主要依靠衛氣的調節作用,如果衛氣開合失常,則衛外功能低下,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襲,輕者為傷風感冒之類,病在皮毛,重者為外感六淫重癥,病邪深入經脈臟腑。由于疾病的形成,往往是內外因素招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要預防外邪的侵襲,一方面需要維護正氣以增強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要慎寒暑、注意生活起居。就臨床來看,因表衛不固而易患感冒者,常用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以實衛固表;若因下焦陽虛而表衛不固者,當以芪附湯(黃芪、附子炮)溫陽固表。但是,表衛不固,不完全由氣虛或陽虛引起,亦有因痰飲內阻,或濕熱稽留,致使衛氣不能護衛于外,引起反復感冒者,又當根據病因進行治療。
(六)人體與晝夜陰陽相應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素問·金匱真言論》)
晝夜陰陽消長與人體的關系,無論在生理活動或病理變化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反映。不如《內經》有許多具體論述,而且兩千多年的醫學實踐,又大大豐富了它的內容,并顯示出它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繼《內經》之后,仲景早已把這一理論運用于臨床,提出了六經病欲解的具體時間,這對于把握病理機轉,大有裨益。如明代醫家趙養葵說:“陽病則晝重而夜輕,陽氣與病氣交旺也。陰病則晝輕而夜重,陰氣與病氣交旺也。若夫陽虛病則晝輕,陰虛病則夜輕,陰陽各歸其分也。治之者既定其時,以證其病,若未發之時,當迎而奪之,如孫子之用兵,在山谷則塞淵泉,在水陸則把渡口。若正發之時,當避其鋒銳;若勢已殺,當擊其惰歸;恐曠日持久,反生他患也。至于或晝或夜,時作時止,不時而動,是純虛之證,又不拘于晝夜之定候,當廣服補藥,以養其正,如在平川廣漠,當清野千里。又以十二時,分配五臟六腑,自子自午,行陽之分;自午至亥,行陰之分。仲景云:少陰之病欲解時,以子至寅,乘此陽道方亨之時而投之,藥易以入,故仲景《傷寒論》中,逐時分治,不可不考。”趙氏結合自己臨床經驗所作的具體分析,都很給合實際。
(七)人體氣血盛衰與日月相應
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故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素問·八正神明論》)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發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瞧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靈樞·歲露》)
人體氣血活動與天時變化密切相關,潮水的漲落又直接受月相變化的影響。因此《內經》認為人體血氣也同潮水一樣受月球的影響,形成有規律的盛衰變化,后世的子午流注針刺療法,就是在《內經》這一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子午代表時間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兩個對立面,如一天之中的子午兩個時辰,一年之中的夏至,冬至兩個節氣,都是陰陽盛衰變化的轉折點。子和冬至,都是陰板轉陽,一陽初生,午和夏至,都是陽極轉陰,一陰初生。從子到午,或從午到子,隨著時間的先后不同,陰陽各經氣血的盛衰,也象潮水定期潮落一樣。潮水漲落的原因,是由于日月吸力的影響,其中尤以月球的影響為大。在一晝夜中,地球繞太陽自轉一周,日月所行的度數,和地球常有背向的不同,向則吸力較大而潮漲,背則吸力較小而潮退。在陰歷的朔望兩天,日月兩種吸力相合,潮最大;上弦和下弦兩天,日月兩種吸力互消,潮最小。古人掌握了這一規律,從實踐中體會到,人體的氣血和各部分組織的生理活動,對此有著一定的感應能力和不同的反應,于是指出“因天時而調血氣”的針刺原則。
(八)陽氣的晝夜消長規律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
人體陽氣晝行于表,夜行于里。早上由內達外,故衛外的功能就增長,日行中天,陽氣就旺盛;日西時,陽氣由表入里,故體表的陽氣相對減弱,汗孔也因之緊閉。臨床實踐證明:一般疾病多是清晨減輕,下午相對加重、夜間更甚,這是邪正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結來。人體病情變化的晝夜節律性,可隨邪氣的性質以及邪正盛衰的不同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如《醫鈴》說:“晝夜最可辨病之陰陽,然而最難辨也。陽病晝重而夜輕,謂陽氣與病氣交旺也,然亦有陽病而晝不重者,蓋陽氣虛之故耳。陰病晝輕而夜重,陰氣與病氣交旺也,然亦有陰虛而夜反輕者,蓋陰氣虛之故耳”。可見陰陽虛實不同,病理反應也不一樣。
(九)氣候因素的致病作用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素問·至真要大論》)
在外來病邪傷害人體的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六淫侵襲人體引起的病變,各有特點,一般說來,偏于陽性的,易傷人體之陰液,偏于陰性的,易傷人體之陽氣。但又可因個性的差異(偏陰、偏陽)或病理轉化而發生變異,例如風邪侵襲人體,陰虛者多從熱化,陽虛者多從寒化,《素問·風論》說:“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濕邪傷人也是如此。《景岳全書》說:“濕從陰者為寒濕,濕從陽者為濕熱。”即如濕熱侵犯中焦,也是因中氣的虛實而異,中氣實,則病多在胃,表現為熱重濕輕;中氣虛,則病多在脾,表現為熱輕濕重,正如《醫宗金鑒》所說:“六氣之邪,感人雖同,人受之而生病各異者,何也?蓋以人之形有厚薄,氣有盛衰,臟有寒熱,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臟氣而化,故生病各異也。是以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譬諸水火,水盛則火滅,火盛則水耗。物盛從化,理固然也。”懂得上述道理,治療六淫外感病才能知常達變。
(十)正邪消長的晝夜節律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時之氣使然。黃帝曰:愿聞四時之氣。歧伯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
病在一日四時中,病情表現出“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等不同變化,是正氣(陽氣)與邪氣互為消長、進退的反映。《傷寒論》指出:“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六經病的欲解時,取決于人體陽氣獲得天時之助后的變化。三陽病的欲解時,發別以卯(少陽)、午(太陽)、酉(陽明)為中心;三陰病的欲解時,分別以子(太陰)、丑(少陰)、寅(厥陰)為中心,正以夜半子時一陽初生,陽氣自此逐漸增長,各經之氣應時而旺,抗病能力增強,因此邪氣遂漸減退,病情得以緩解。其中陽陰病為什么有在本經氣旺之時緩解,有在本經氣旺之時加重,如所說的“日晡所(申時,黃昏時候)發潮熱”呢?原因是前者病勢處平衰退,后者病勢處于發展。如尤在經說:“陽明病,潮熱發于日晡,陽明病解,亦于日晡,則申酉戍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于是發,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傷寒貫珠集》)“邪氣于是發,”指陽明腑熱正盛,邪氣得陽氣之助而病勢更強,“正氣于是復”,是陽明邪氣巳衰,正氣得陽氣之助而病情緩解。總的來說,都是取決于邪正雙方力量的對比。《傷寒論》六經病欲解時的具體劃分雖與本文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則是一致的。
(十一)營衛運行的晝夜節律
衛氣行于陰二十五度,行于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靈樞·營衛生會》)
營衛皆為水谷精氣所化生,但衛氣根源于腎中之陽,營氣附麗于脈中之血,營氣雖與氣血有密切關聯,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氣血。《醫宗金鑒》說:“衛即氣中慓悍者也,營即血中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體而言,則曰氣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則曰營衛。營行脈中,故屬陰也,衛行脈外,故屬陽也。然營衛之所以流行者,皆本腎中先天之一氣,故又皆以氣言,曰營氣乎、衛氣也。”可見營衛的實質不離乎氣血,其作用又有別于氣血。衛氣之所以能護衛于外,營氣之所以能營養于內,主要是通過它們的運行作用來實現的。由于營衛之氣出入表里,流布經絡,如果在病因作用下,一旦出現偏盛偏衰,運行失常的病理狀態,在內則可影響臟腑,在外則可影響皮毛,可以導致許多疾病的產生。仲景常以桂枝湯增損治療多種外感、內傷疾患,正是著眼于調和營衛陰陽,如在《傷寒論·太陽篇》中明確指出:“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則云:“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篇》也說:“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說明人體表里上下,無論是衛病影響及營,或營病影響及衛,一旦營衛失調,則陰陽不和,寒熱偏盛,邪氣留著,百病叢生,因此,在臨床上要探明病因,不得見寒治寒,見熱治熱,也不能見邪攻邪,見虛補虛。如果確因營衛失調所致的病變,往往調和營衛,而后陰陽自和,寒熱自平,邪氣自去,所以桂枝湯在臨床上用途比較廣泛,前人謂:“外證得之調和營衛,內證得之調和陰陽。”這不無一定的道理,但也應在辨證施治原則的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