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于天道,順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依據于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于“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老子認為,人應該過一種合于天道、順乎自然的簡單生活。人在其中無禍無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謂“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就是幸福。而人心應該簡單、單純,所謂“虛其心”,其反面是“實其心”,權力、金錢、美色充滿心中,終日心事重重,勞苦愁煩。顯然,“虛其心”要快樂得多!
上善若水,知白守黑。水的力量看起來柔弱,但是山洪暴發的時候,洪水摧枯拉朽的威力驚人。水滴石穿,柔能克剛。火看似兇猛,被它燒傷的人卻很少;水看似柔弱,溺死其中的人卻很多。水無形,卻虛懷若谷,包容天地;火剛烈,卻鋒芒盡露,過早夭折。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告訴我們的生活智慧就是明明具有巨大力量,卻以柔弱的面目顯示出來,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知白守黑”。
明知有風頭,卻不去搶,明知有便宜,卻不去占。只想占便宜的,吃的都是大虧。明知有飛黃騰達的可能,卻守著平實簡單的日子,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禍福相依,遵循常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與禍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正與反相輔相成,互相包含,互相轉化,天地萬物就是這么永恒變化著的。
因此,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呈現相反的狀態。比如,最緊張的氣氛反倒是大寂靜,“于無聲處聽驚雷”;最高明的進攻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智慧的言說是拈花一笑……而人們要獲得幸福快樂的的生活,就應遵循天地間的常道。這“常道”就是上面說的上善若水、知白守黑,不識常道而任意妄為,自會引來兇險,失去幸福。所以,能成大器的,都是隱忍質樸、不張狂不賣弄的;有智慧的,都不會夸夸其談。面對難事,就像做簡單的事情;面對大事,從做小事里求(yiQIg.cOm)。
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貪得促使人背離天道,沒有滿足,恣意妄為,人生災禍大多由此而起。正是過多的欲望破壞了平和舒泰的生活,給人帶來不幸。
從表象上看,人是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運行與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縱容了欲望,卻從根本上失去了幸福。欲望之門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張從欲望的反面入手,以“無欲”來獲取幸福。他要人們“無知無欲”“見素抱樸”,認為“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叮囑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本來平坦易行,但人們好走捷徑,往往弄巧成拙。其實,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和快樂就在眼前。老子認為,真正的幸福潛藏在平常自然的心里,快樂存在于對簡單生活的滿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