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
【譯文】
太陽表癥,誤用攻下法,表癥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表邪郁閉、內迫于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太陽病下后微喘的辨治。
太陽表癥誤用了下法,發生微喘,這是正氣尚能與欲陷之邪抗爭,也是其氣上沖的一種表現,所以知邪未內陷而仍在表,治療當然仍須解表,如屬表虛癥,則宜桂枝湯。然而畢竟肺氣上逆失降,故又隨癥加入厚樸、杏仁以降肺氣。
【原文】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譯文】
太陽病,當表癥沒有解除的時候,切不可用瀉下的方法。如果使用下法,就違反了治療規律而使病變加劇。想要解除表癥,宜用桂枝湯。
【評析】
本條講太陽表癥的治療宜忌。
表癥治當解外,里實癥治當攻下。本條著重指出外癥未解者,不可攻下,就是針對著表里癥兼見而言的。至于用桂枝湯,只曰“宜”,不曰“主之”,不過舉出一方為代表,還當隨癥加減化裁。
【原文】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評析】
本條講汗下后浮脈未變,仍當解表。
太陽病,使用汗法后,表癥未除,理應尋求表未解的原因,是否為汗不如法,或是病重藥輕,暫時藥力未到,還是病人體質關系等,找出未效的主要原因,然后確定方藥。因為也有一汗再汗而表仍未除的,桂枝湯后服法就交代得頗為清楚。可是有些醫生一見服解表藥未解,即懷疑病邪入里,而輒用下法,果真病屬里實,用下法是應該的,不知脈浮為病勢在表,不應下而遽用下法,誅伐無過,必致正傷邪陷,病變叢生;所幸其人正氣尚強,表邪未陷,沒有出現結胸、下利等變癥,其脈仍見浮象,表明邪仍在外,這時仍可治以解外的方法,宜用桂枝湯。本條主要為了糾正不重視辨證單,靠習慣用藥的陋習,所以不厭其煩地反復論述,確實是苦口婆心,有些注家只著眼于文字方面,以至目為錯簡訛誤,未免偏見。
【原文】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譯文】
太陽表癥,脈象浮緊,發熱,周身無汗,如果自動發生鼻衄的,就可以獲得痊愈。
【評析】
本條講太陽表實癥,可能通過鼻衄而自愈。
脈浮緊,發熱無汗,為麻黃湯癥,雖然未提惡寒,但既云脈浮緊,則必有惡寒。身無汗,表氣閉塞,邪氣既不能從汗外泄,勢必發生自衄的癥候。鼻衄后邪氣得泄,因而獲得痊愈。
【原文】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①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釋】
①須:等待的意思。
【譯文】
脈象浮數的,照理應當使邪氣從汗出而解,假使誤用下法,以致發生身體重、心悸動的,就不可再用發汗方法。應該是自動汗出,其病乃得解除。所以是這樣,因為尺脈微弱,這是里氣不足的標志,等待表里之氣趨于恢復,津液通和,便會自動汗出而愈。
【評析】
本條講表癥誤下后,見身重、心悸、尺脈微的,不能再用發汗,可以等待自汗出而愈。
此舉脈象浮數的表癥,誤用攻下,里氣因下而虛,出現身重心悸尺脈微弱,此時即使邪未全陷而表癥仍在,也不可用發汗法,否則,必犯虛虛之戒而生他變。特提出“尺中脈微”,表明脈癥必須合參的重要意義。不過本條的里虛程度尚不太甚,所以可等待里虛自復,津液自和,就可能自汗出而愈,此即《內經》“待其來復”之旨。前條脈澀,為表郁而營衛滯澀之征,故須更發汗始愈;本條脈微,為里氣虛弱,故不可發汗,當待其自汗出而愈。
【原文】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①,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注釋】
①尺中遲者:尺脈的至數一息不足四至,與緊相較,應是遲而無力。
【譯文】
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癥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癥,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為什么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癥。
【評析】
本條講營虛血少,不可發汗。
脈浮緊,身疼痛,為太陽傷寒的典型脈癥,照理應當發汗使邪從表解,但是,必須寸關尺三部脈俱緊,邪實而正不虛始為切當,如果尺脈不緊,汗法就當慎用。前條因誤下里虛,尺脈微,不可發汗;本條尺脈遲,亦不可發汗。因為尺脈遲,是營血不足的征象。《內經》說“奪血者無汗”,汗與血有著密切而不可分離的關系,所以營血不足患者,不可單純使用汗法,否則就會營血更傷而發生其他變癥。這里的尺中脈遲,乃與緊相較而言,不能單從至數理解,應含有微弱無力的精神在內,可與尺中脈微互參。既然是營血不足,那么,后世的養血發汗方法,當可斟酌使用。
【原文】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譯文】
脈象浮,是病邪在表,可以用麻黃湯以發其汗。
【評析】
本條講表癥脈浮,可以發汗。
正氣抗邪于表,故脈應之而浮,因此,見到浮脈,即知邪在表,治當發汗解表。前已有“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和本條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必須明確這類突出脈象的條文,并非單純憑脈定治,只是通過脈象說明病機、病勢,因而舉脈略證,臨床仍當脈證合參,決不能僅據脈浮就用麻黃湯,何況同是脈浮,也有浮緊有力與浮緩無力的區別,浮緊才是麻黃癥的脈,所以必須掌握論中文字的特點,才能避免局限片面,才能求得深入理解與獲得完整的認識。
【原文】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譯文】
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治療可用發汗法,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癥的,適宜用麻黃湯。
【評析】
本條講表癥脈浮數,也可用麻黃湯發汗。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譯文】
病人經常自汗出的,這是營氣和,但營氣雖和,而在外的衛氣不和,由于衛氣不能與營氣諧和,所以常自汗出。因為營行于脈中,衛行于脈外,可以再用發汗的方法,使營衛趨于協調而愈,宜用桂枝湯。
【評析】
本條說明營衛不和所致常自汗出的病理特點與治療方法。
【原文】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譯文】
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原因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稍诓∪税l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病則可愈。
【評析】
本條講因衛氣不和而時熱汗出的治法。
【原文】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譯文】
太陽傷寒,脈象浮緊,沒有及時發汗,因而發生鼻衄的,仍可用麻黃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表癥失汗致衄,雖衄而表仍未解的治法。
文中只提出傷寒脈浮緊,也屬于舉脈略癥,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等表實癥狀,是必然具有的;唯因沒有及時使用麻黃湯以發其汗,以致表邪郁遏,無從宣泄,上迫陽絡而為鼻衄。但衄后表癥仍在,可知邪未從衄解,此時決不能見衄治衄,而用涼血泄熱方法,仍宜治其表閉,表實癥得解,則衄血自止。至于是否用麻黃湯原方?應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決定,但是,治療大法是應該遵循的。
【原文】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譯文】
傷寒發汗后,表癥已經解除,過了半日,病人又發熱煩擾,脈象浮數的,可以再發其汗,宜用桂枝湯。
【評析】
本條講汗解之后,表癥復作的治法。
傷寒發汗后,脈靜身涼,為表癥已解;但半日左右,又覺心煩,而且脈象浮數,乃表癥又作,未提惡寒、發熱、頭痛等癥,當是屬于省文。所以會表癥復作,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為余邪未盡,復行聚合;二為汗出后調護不慎,復感外邪。但不論其何種原因,汗解之后必然肌腠疏松,故只宜桂枝湯解肌,而不須麻黃湯發汗。
【原文】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譯文】
任何疾病,用發汗法,或涌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致耗血、傷津液的,若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則一定會痊愈。
【評析】
本條講誤治而亡血傷津的自愈機轉。
凡病,當指中風、傷寒等各種病癥而言。若發汗、若吐、若下之“若”字,意同“或”字,假設不定之辭。汗、吐、下都是治病的大法,但如使用不當,或用之太過,便能傷及正氣,耗損津液?!巴觥保瑔适У囊馑?,所謂亡血,并不是指吐血、衄血等失血癥狀,意為血液損傷,實質上與亡津液相近,因為血與津液都屬于陰,津液耗損之后,血液亦必損傷。陰陽本來是相對存在的,陰陽協調則健康無病,若一方偏盛或一方衰弱,就會發生疾玻本條意在示人由于汗吐下而致血與津液受到一定損傷時,但只要陰陽尚能協調,則仍具有自我康復的能力,亦能漸趨于恢復。
凡藥則酸斂,苦泄,甘緩,辛散,咸軟。要之,藥多禁忌,貴在配伍。
酸:14sJ
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熱:
柴胡:泄膽熱
黃芩:清心火,泄脾熱
黃連:清心火,泄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梔子:泄心火
茵陳:退黃
芍藥:泄熱養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破結除滿
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實:破氣散結
厚樸: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氣
葶藶子:泄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本經》作辛,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濕
白術:燥濕健脾
苦參:燥濕殺蟲
苦參為較常用中藥?!渡褶r本草經》列為中品。
別名:地槐、白莖地骨、山槐、野槐。
來源:為豆科植物多年生類草本小灌木苦參(野槐)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