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此次指導意見與今年2月版本之間的最大變化以及突破點在于,對打破剛兌有了明確要求,明晰了剛兌的認定和處罰。
對剛性兌付的機構,如果是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將要求足額補繳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對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則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具體標準由人民銀行制定,最低標準為漏繳的存款準備金以及存款保險基金相應的2倍利益對價。
《指導意見》還規定,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凈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那么,問題來了,此次新規對銀行有何影響?銀行業資管業務的發展又將向何處去呢?
一、銀行不能再做保本理財
目前銀行理財規模是29萬億的水平,保本理財是7萬億的水平。資管新規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而保本理財其實就是商業銀行表內理財業務,表內理財業務是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這樣按照資管新規的規定未來保本理財可能要消失,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這塊可能會對一些銀行造成影響。所以今年在存款增長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部分股份行加大了保本理財的發行力度,因為保本理財是納入存款核算的,可以做高存款基數。
目前,保本理財規模有七八萬億,個別銀行是有四五千億,未來不得開展保本理財可能對部分銀行負債造成較大影響。
二、銀行理財發展速度或受制約
本次指導意見對剛性兌付行為給出了認定標準,同時給出了懲罰機制,甚至舉報機制。剛性兌付此前被視為銀行理財等資管機構發展的“法寶”。而且剛性兌付與資金池某種程度上密不可分。一旦剛性兌付破除,理財投資者的不確定性增大,吸引力會有所減弱,理財發展速度或將受到明顯制約。
不過,客觀來說,無論是現行的制度、產品設計還是投資者的理念,銀行理財產品與其他資管產品的差異略大一些。比如,《指導意見》要求產品端口要實行凈值化管理,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盡享收益,并在這個基礎上自擔風險。
但是在過往的實踐過程中,銀行客戶是習慣預期收益率模式的,基礎資產的風險往往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投資者也不清楚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銀行則把投資收益中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納入自己囊中。其實客戶自己承擔風險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銀行客戶由于過去的投資習慣,一般沒有興趣了解投資端的情況。
因此,打破剛性兌付、實行凈值化管理,一方面對于銀行是一個適應的過程,特別是銀行資管如何圍繞改變客戶的風險偏好進行產品轉化;另一方面對于銀行客戶來說也是一個適應“自負盈虧”理念的過程。
至于對銀行理財短期內的影響。《指導意見》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立過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因為這個過渡期的設置比較合理,留給銀行適應的時間較為寬裕,所以資管新規短期內對于銀行理財業務的沖擊并不大。按照統一的規范,銀行非保本理財將得到更好的規范發展,相關的信息披露規范也將完善起來。
三、銀行資管子公司將應運而生
《指導意見》對第三方獨立托管提出明確規定,要求過渡期后,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托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應當實現實質性的獨立托管。
這也意味著,銀行資管子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陸續成立。此舉是為了建立完善的防火墻,防止表外風險傳染到表內。此前,包括光大銀行在內的多家股份制銀行都提交了設立銀行資管子公司的申請,但并未獲得銀監會通過。
設立資管子公司的申請在當時沒被批復,是因為沒有先例,沒有規則。而如今,有了央行的統一規制和要求,這對整個銀行理財行業是利好,為銀行資管發展打開了一扇窗。資管要建立防火墻,防止利益輸送,在法人結構上,就應將自營和代客分離,設立銀行資管子公司也是符合國際潮流和發展方向。
這一舉措對于銀行資管做大做強來說是好事情。因為設立子公司后,銀行的資產管理部門就具備了主體資格,再加上監管部門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平等準入、給予公平待遇,銀行資管將不再需要借助通道進行投資。對于整個資管行業來說,也從根源上抑制了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的動機。
此前銀行資管業務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身份,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和資管業務牌照,此次新規是超預期的重大突破,資管業務子公司獨立化運作,在人事、組織架構上會更加靈活,為銀行資管業務提供制度性的保證。
四、銀行資管格局或將進一步分化
在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的嚴監管趨勢下,銀行資管業務的發展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考慮到轉型調整需要一定時間,短期來看,銀行資管產品的發行規模和增速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收縮,甚至有可能出現額度上的凈減少;但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國民財富存量的持續提高,對多元化投資渠道的巨大需求將會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此次資管新規的設計上看,不論是凈值化管理、集中度的安排,還是風險提示、信息披露,未來整個資管行業對投資管理人能力的要求會進一步提高,行業分化會進一步加劇。
目前,理財業務的具體細則尚未出臺,預計其將會采取分類監管的方式,即不同的銀行具有不同的業務資質,資管能力強的銀行可能會獲得牌照,能力差的銀行可能拿不到業務牌照或能夠參與的業務范圍很窄。如此,大型銀行在資管行業的優勢地位將被進一步強化,那些從前主要依靠通道業務存活的小銀行或將被淘汰。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開篇即提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遵循“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基本原則。
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以防范資管領域金融風險,歸根到底還是落腳于服務實體經濟,將資產管理業務的功能充分發揮以服務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
這一點,從《指導意見》鼓勵的投資方向也可見一斑——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支持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領域。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支持經濟結構轉型和降低企業杠桿率。
實際上,資管產品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一種直接融資工具,近年來,其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雖然存在著部分資管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等現象,但資管業務中的絕大部分還是進入了實體經濟。
銀行業資管業務在支持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方面存有優勢,預計未來銀行資管投向實體經濟領域的產品將會顯著增加。此外,當前銀行的公募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若發行權益類產品和其他產品,須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但用于支持市場化債轉股的產品除外。因此,預計銀行資管類子公司(包括目前大型銀行已經成立的債轉股實施機構)未來投向這些領域的專項產品(如債轉股專項資管計劃或理財產品)會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來源:上海證券報、金融時報、城商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