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需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才能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承認不足不是逃避,是明白知道在這方面不會有大成,然后選擇性的讓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專業在另一方面變得更強。
這是一個出差季。從陰雨綿綿的南方,到天氣晴好的北方,這一季,是似乎總是路上。在路上的日子,為了打發閑暇時光,一本書的陪伴是恰到好處。稻盛和夫總是不溫不火,我是說那種大熱,他總是像他的企業經營一樣,一直保持那種穩定發展的節奏。而他的《活法》更讓我有此感覺。他的活法,理解企業經營與理解人一脈貫通。因為是筆記,或者說在讀書過程中的一些感悟,我隨手寫在自己的筆記上,事后翻閱,總感覺也算是一種成長。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都有各自的取舍,我想將我的理解與取舍分享在局部,供讀者取用。
一、人出生的時候像一塊石頭,未經打磨,粗糙有棱角,這是天性使然。但死亡的時候,應該像美玉一樣晶瑩剔透。越活越明白,越活越能看透,或許才是我們追求成長的意義與價值乃至最終的方向。
二、我們為什么要保持低調,那是基于對自我的管理,對未知的恐懼,一旦膨脹,很多不好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就像病原體,你身體好的時候,什么病扛一扛都能過去,你身體不好的時候,常年累月以后,一場感冒可能就會要了你的命。時時低調,謹慎,會讓企業和個人的成長越來越好。
三、總體而言,整個社會的經營之道,依舊是“術”為主。如果說,我們擁有更通透的經營之道,也只是基于對“對人性”、對“做正確的事情的”皮毛了解。我們依然需要學習,時時實踐,時時反省,并時時告誡自己只是很小很小的“運營一枚。
四、如果你認為這僅僅只是一份工作,這是侮辱了你自己。雖則工作的單純表現是為獲得報酬,但工作真正的價值在于磨練自己的心性。這份價值不僅僅對公司,關鍵是對你自己。
五、對經營者而言”利他“是不可或缺的詞匯。利他,既利消費者,您的合作伙伴,也要學會利員工。企業的管理者,如果從內心里利用自己的小聰明,就是自私自利的。那么企業的員工就不會是”利他“的。他只會變本加厲。既貪企業的利潤,還會將手伸向社會(利用職務之便)。管理就是修行,你能成多大事,取決于你的修行段位有多高。
六、真正的商人應該是雙贏。商人從商的極致就是讓對方得利,然后自己也從中獲利。
七、運營做的越久就會發現,所有的運營最終都指向了經營。運營是術,經營是道。運營是手法是策略,經營是業績是結果,運營為經營的業績達成負責。術與道的完美結合就會產生良好的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
八、管理的目的,下策是”控制“,中策是”放手“,上策是”培養“。培育的目的不是讓員工變得跟我們一樣的人,而是變成比我們還優秀的人。
九、不是為了做證明題,而是運營中的謀局和謀勢,一直在左右著我們的結果。看了一段小視頻,是說李嘉誠在5G上的表現。說當年李嘉誠賣了國內的房產,然后投資到國外,當時有很多報道說,別讓李嘉誠跑了。當5G出來以后,當大部分的歐洲國家不用華為的5G技術的時候,有兩家公司給了華為200億的5G訂單,而這背后都有李嘉誠的影子。所以,在某些時候,作為運營的我們,不要總是站在旁邊人云亦云,要深度思考,為什么這么做?做局和做勢,在運營中從來都是”謀劃“先行。
十、所謂貴人,不是要給你多少錢?而是愿意幫助你,指引你的人。而你是那個能聽進去的人。聽都聽不清楚,他所有的幫助與指引都是廢話。
以上的內容,您也別翻《活法》這本書了。這都是我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如果有更深的感受,我想,就是”利他“兩個字,讓我從運營者的角度,工作中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運營,以及我對待員工,乃至我個人的成長問題。其實一本書洋洋灑灑幾十萬言,能學到一句話,而且去踐行,就”值“了。成長總是一個過程,你不可能一蹴而就,總有磕磕絆絆。從一塊頑石到晶瑩剔透,是時間與歲月的杰作。
ps:圖片分別來自于四個地方,前兩張來自于浙中桃花源景區的桃花,我還沒走到景區,車太多,就找個停車場隨意的停下來,拍照。后面兩張,一張來自于杭州機場,另外一張就是山西的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