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國畫藝術家黎山老師作品
黎山老師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北京華夏詩聯協會副會長,北京陜北人書畫藝術研究會藝術總監,西安秦風畫院院長、西安中國畫研究院院士。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踏碎荊棘坎坷路,馭電追風上征途。
黎山先生出生在民歌的故鄉榆林。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深造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后師從馬剛,劉文西,劉寶申等名家。并在多年的藝術創作中有幸受到了畫馬名家劉勃舒,韋江凡,石齊,賈浩文的指導。使其在繪畫藝術上更是如虎添翼,尤其是在他潛心主攻的畫馬方面,可謂是日臻成熟,筆墨韻已達爐火純情的地步。
提起畫馬,人們會很自然的想到徐悲鴻,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中,徐悲鴻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他筆下的馬更是享譽國內外。黎山先生畫馬借鑒了徐悲鴻的技法,繼承和光大了徐悲鴻一派的闊筆寫實傳統。但能畫出馬之神韻者,可謂鳳毛麟角,然黎山先生的馬幾乎成為畫壇異軍,無論是單騎還是數馬奔騰都姿態各異,曳電生風,氣勢磅礡,讓人領略到畫家勢不可擋的激情與奔放。
為畫好馬,黎山先生多次奔赴內蒙古大草原,餐風露宿,不分晝夜,以馬為友細心觀察馬的習性、形態,動態,神態。這期間他拍攝了無數的錄像,照片,畫了數千張速寫,將馬的各種狀態神韻拿捏到了他的筆下。把多年來對馬的理解與寄情,以擬人化的表現手法,透過一匹匹橫空躍起的駿馬,將自己所崇尚的:雄偉、遒勁、豪放、秀美以及忠厚、耐勞”等美感品性毫無保留的展示了出來。那撲面而來,奔涌而至的壯觀場面向我們展示出畫家抑制不住的創作激情和積極向上的人格追求。畫出了波瀾壯闊的氣魄和力度;畫出了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時代精神。當然也畫出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和摯愛。
細觀近作《百駿圖》作品內融匯了一百匹形態各異的駿馬良駒。他用自己獨到的筆墨語言,恰到好處的畫出了馬的精、氣、神。“或騰或躍、動地而來;或晴空卷雪,黑白相間;或春光綺麗,交頸偎依;或添犢情深,世間摯愛;或長風嘶鳴,悠忽而至;或奮蹄疾馳,絕塵而去……”可謂是百態千姿,形神各異。令觀畫者大有閱盡天下駿馬良駒的感覺。
筆與墨作為繪畫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畫家情感的真實反映和記錄。中國畫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擁有“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筆墨精神。黎山先生作畫,筆飛墨舞,點染交施,信手拈來,隨筆抹去,若輕若重。寥寥淡墨、草草逸筆,看似不太經意,實則氣韻生動,韻味十足。石濤說:“畫者,從于心者也”。黎山先生深知畫作乃心物熔冶之結晶,只有畫家胸中生發出郁勃之精神,氣韻也才能躍然于紙上。古人把“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總結為文人畫之要素,也說明畫家的主體意識在繪畫創作中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哲學中備受推崇的《中庸》有這樣的論述:“盡其心則能盡其性,盡其性則能盡其天”,透過對黎山先生作品的認知,不難發現黎山先生對這種精神有著多么透徹的理解。
黎山先生為人樸實坦誠,性格率真,儒雅倜儻,是位頗具人格魅力和藝術水準的畫家。為藝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在藝術創作上,更是一位完美主義者。每幅作品都傾注了他極大的心血,堪稱為當今佳作。正值藝術創作黃金時期的他,如同他筆下的駿馬,在茫茫無際的藝術空間中奔騰不息,勇往直前,隨心舒卷,海闊天空,已達到天馬行空的境界。美協主席劉大為,著名批評家郭碩,俞悅,曹子云,中國美術研究院劉振光,瞿墨等看了黎山先生的畫展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愿黎山先生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傳世大作貢獻人們服務社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