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生前曾經自謂:其詩第一、畫第二、書法第三。但現在“回頭看”,尤以其草書藝術成就為最高。他在書法藝術上畢生曾下過很大功夫,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年少時初學楷體,由唐碑入手,后受碑學影響改學清代包世臣執筆懸腕方法,臨習《張猛龍碑》、《賈使君碑》等魏碑,后又臨寫《禮器碑》、《張遷碑》等漢碑,繼而又摹習顏、柳等諸人法度;第二階段為從30歲起學筆行書,汲取米芾、趙孟睢⒍洳⑼躅臁⒒票齪緄認認途瑁┎芍詡抑ぃ櫸縹槐洌壞諶錐撾60歲后專攻草書,師法“二王”、懷素、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人筆墨意韻,以畫法入書,知白守黑,計白當黑,精積力久,自成一格。72歲后因洗澡不慎燙傷小指和無名指后改以三指執筆,最終“集千家米成一鍋飯”,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化境。他在創作上力倡書畫同源、先入后出,既學古人但卻更師造化、重參悟、求創新。他尤重執筆,認為應以中鋒為上,愛用長鋒羊毫,融合碑帖,多以水墨參差,剛柔相濟,虛實多變,取意外之境,憑藉靈性淋漓盡致地進行創作。其行筆相對較慢,常常力透紙背,所作草書如龍飛鳳舞、似仙風道骨,老辣瘦韌,圓渾矯健,果感飄逸,可謂“遠看有勢,近看有質”,頗具一種“得道成仙、出神入化”之書卷氣息,人們從起伏跌宕的滿紙煙云中還可領略到如同音樂的節律美、詩文的抒情美和國畫的虛實美。趙樸初先生有詩贊曰:“散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