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在試卷中所占分值有逐漸增長的趨勢。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
1、注意古今詞義、色彩的變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色彩變化)
譯:先帝不因為我低賤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來看望我。
⑵璧有瑕,請指示王(單、雙音節(jié)詞的變化)
譯:璧上有斑點,請讓我指出來給大王看。
⑶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詞義變化)
譯:(我)派遣軍隊守住函谷關(guān)的原因,是防備其他盜賊進來和意外變故
2、注意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狀)
譯:一只狼徑直地離開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樣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劍出燕京(為動)
譯:君子為知已而死,提著劍離開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使動)
譯: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復(fù)生,使白骨長肉啊!
3、注意有修辭的語句的翻譯
⑴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比喻)
譯:于是派蒙恬在北邊修筑長城并守住邊防
⑵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借代)
譯:我認為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更何況大的國家呢?
⑶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比喻)
譯: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說法的語句的翻譯
⑴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
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后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陳情表》)。
譯:我生下來六個月,慈愛的父親就離開我去世了;到了四歲,舅父強迫母親改變守節(jié)的志愿,把她嫁給了別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譯,要分開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達:指譯文應(yīng)該通順明白,符合漢語的表述習(xí)慣,沒有語病。如: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憑勇氣聞名在諸侯中間。(應(yīng)譯為“憑著(他英勇善戰(zhàn)的)勇氣在諸侯中聞名”)
1、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的習(xí)慣
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譯:一個廚師丁替文惠君分解牛。(應(yīng)改為“一個叫丁的廚師”)
⑵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譯:犧牲最慘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的那次戰(zhàn)斗。或:犧牲的慘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的那次戰(zhàn)斗。
2、注意古漢語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⑴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省略句)
譯: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謂倒裝)
譯: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現(xiàn)在哪里呢?
⑶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后置、省略)
譯:人們又有誰愿意讓自己的潔白之身受臟物的污染呢?
⑷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無標志的被動句)
譯:我被拘留不能回來,國家的事情于是無法收拾。
3、雅:要求在準確通順的基礎(chǔ)上能表達得生動優(yōu)美,能再現(xiàn)原作的風(fēng)格和神韻。
①秦,虎狼之國:秦,虎狼的國家。(應(yīng)譯為“秦,像兇惡的虎狼一樣的國家”。)
②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樣高潔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我們在翻譯時出現(xiàn)的錯誤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意思翻譯不準確、無中生有,二是句子不通。這是我們翻譯文言文的大忌:想當(dāng)然,甚至靠想象;譯出之后,句子卻是不通的。
三、文言文翻譯的“二標準”: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文從句順。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就是說以對譯為主,實在是直譯不通時采用意譯的辦法。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成的。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后,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
2、“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意思,不遺漏,也不能多余;換言之,原文和譯文必須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要落實,原文中沒有的意思,在譯文中一定不能出現(xiàn);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文從句順”:譯文要明白通順,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xí)慣,沒有語病。
四、做到“二標準”的“六方法”
我們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到底怎樣達到“二標準”呢?教大家二招,就足夠用了,我們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聽起來好像復(fù)雜,其實就是六個字,一個標準三個字,簡言之,就是“留刪換”、“調(diào)補貫”。
1、留、刪、換。先針對“字字落實”,我們講三個方法:留、刪、換。
如“頃之,煙炎張?zhí)臁敝械摹爸保胺蛄鶉c秦皆諸侯”中的“夫”,“不知其淺深”中“淺深”是個偏義復(fù)詞,“淺”沒有必要譯出。
如:“可燒而走也”中的“走”(使……逃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背),“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中的“自”(從)、“逾”(過度)、“侈”(奢侈)。
小結(jié):對文句的每個字,我們根據(jù)實際用這三個方法,就不會有遺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實”了;一句話――“字字落實留刪換”。
2、調(diào)、補、貫
(1)調(diào):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如:“何謂得之于心?”(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鏗然有聲者”、“以勇氣聞于諸侯”。
(2)補:即補出省略內(nèi)容。古漢語較簡約,省略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就要求我們翻譯時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把省略的內(nèi)容補出來。
如:“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中省去了“樊噲”;“果地震隴西”中的“于”。
看來,用了以上五種方法,好像翻譯已不存在問題了,事實上也并不盡然。我們試著翻譯下面兩個句子看看:
①主人下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馬,上了船)②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有并吞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如果簡單地直譯就有問題了,好在我們還有第六個方法。
一般說來,最后一個方法總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學(xué)看了這個方法就很高興了,以為前五個都不行了。但是,必須說明的是,這個“貫”不能隨便使用,因為對文言文翻譯而言,我們首先要“直譯”(留刪換調(diào)補),在“直譯”不能完成時,不得已才用“意譯”,這個“貫”就是所謂的“意譯”。
小結(jié):從現(xiàn)代漢語看來,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從句順”,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運用,所以“調(diào)”和“補”對翻譯是很重要的;“貫”雖然作為備用方法,但它的“結(jié)合語境”的精神還是極為要緊的。簡言之,“文從句順調(diào)補貫”。
五、堅持四個步驟,確保翻譯準確
六、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