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趙孺卿》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論與實踐上得到更大發展,風格各異派支繁衍,成為專門之學。特別是清代碑學盛行,碑學書家無不兼擅篆刻,除為我們熟知者外,金農、桂馥、何紹基等均精篆刻。清代篆刻與其碑學是相輔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與浙江籍的,當然也有僑居揚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與徽派之說。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說。
趙之謙:《仁和魏錫曾稼孫之印》
在浙派、皖派風靡印壇百年之后,作為篆刻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條'印從書出'、'印從刀出'、'印外求印'的復合型創作道路。至此,篆刻藝術的形式與審美體系得以最終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創作中所考慮的,是如何實現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實現各自的審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謂是名家輩出,而就風格而言呈現出更多樣化的色彩,但這些又幾乎都是以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三家篆刻為源頭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無不是以上三家的結合求之的!
趙之謙:《朱氏子澤》
趙之謙:《為五斗米折腰》
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以分為隸》
趙之謙篆書
趙之謙行草
趙之謙:《長陵舊學》
趙之謙:《寶董堂》
趙之謙:《沈樹鏞同治紀元后所湮》
趙之謙:《鑒古堂》
趙之謙:《會稽趙之謙字撝叔印》
圖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