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青綠山水畫臨摹課程第二階段教程(北師大王鵬)
我兩年前寫的《青綠山水畫教程》帖子一直為網友轉載,網址是:http://blog.sina.com.cn/s/blog_930edec301019sbb.html
這是我研究生青綠山水畫課程的第一階段,現在把第二階段的課程內容和學生作業整理為教程。教學過程中講授和示范同樣重要,用筆態勢、細節處理教師都應該示范到,這樣學生就會明白,單獨的口頭解釋不容易被學生理解。
首先要辨析一點:我在《青綠山水畫教程》帖子里寫的相關步驟,比如在上石綠石青等重色之前上底色,先上赭石,再上汁綠(花青調藤黃),其實上汁綠屬于我個人的畫畫經驗,并不是古人應有的步驟,是為了造成畫面的厚度,畫出一個符合現代人視覺審美習慣的色彩效果。古人的步驟應該就是赭石底色上直接上石綠和石青色,這種色彩應該是很鮮艷很純的,用現在色彩學的觀點說是比較“火”、“生”的,并不和諧。
但現在我們看古代流傳下的絹上重彩青綠并不覺得“火”,反而很沉穩,這是為什么?這是由于古絹由于年代久遠,裱畫的漿糊和絹絲本身腐爛變色,就是現在古畫常有的古舊色調,年代越久色彩越深。艷麗的青綠色由于仿古色調的襯映,反而顯得沉穩、隱艷,協調,這是歷史歲月的作用。紙上設色雖然時間長也會變黃淡遠不如絹本變得這么重。
上圖分別是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圖》局部和《桃花源圖》局部,同一時代同一作者,顏色應該是比較接近的,但是我們明顯看到絹石青本的《桃源仙境圖》顏色暗、重,沉穩,而紙上畫的《桃花源圖》底色則清新,淡石青石綠色則比較純,顯得“生”,可見古人的畫法就是單純的用石青石綠反復上很少加中間色和復合底色調和的,但是絹的變色形成了現在重彩青綠沉穩的效果。
辨析了這么多,只是為了說明我在《青綠山水畫教程.》里所寫的技法是我的經驗之談,為了適應現在人的審美,為了色彩的和諧厚重個人使用的方法,我們在探討古人的畫法時,這一點要說清楚。
我在這階段課程上讓研究生選擇的臨本要比第一階段難度大,而且各有特色,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下面分別記錄他們的作畫步驟
第一幅臨摹,研究生王天樂臨仇英《罔川十景》之一,絹本。
首先是墨稿,畫青綠山水和其他山水畫一樣,要以墨立骨,山石樹木云氣,墨色和用筆都要講究。王天樂這件墨稿就畫了一周,質量很高。不能著急上顏色,要把墨稿畫充分、細致。
山石開始染三綠,青色的山石也要先上三綠,再上頭青。綠色的山用三綠又多染了2遍,色彩既豐富又滋潤。
白云渲染白粉。
陳少梅受唐寅影響大,所以山石的皴法面皴拉長為線皴,筆式靈活,這張畫最難的不是設色,而是山石用筆的味道。
綠色山頭用赭石打底,青色山頭用墨加花青再染2遍。
綠色山頭用三綠渲染多遍,青色山頭染一遍三綠后再用頭青多遍渲染。
此圖山形都用幾何形歸納,線條多成平行線,非常富有裝飾性,氣息寧靜沉穩。
墨稿非常難畫,主要難在桃樹,每一筆都要交代清楚,并且有力。
最后需要強調兩點:
1、青綠山水屬于工筆重彩,如果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