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共計2713字 · 建議閱讀5分鐘 ]
文 / 唐存才
這百年來,戰國陶文的研究已是古文字學和璽印藝術最富魅力的學術空間。時至今天,此類金石藝術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重視。
下面列舉其中之二三,供廣大書法愛好者欣賞:
此三晉陶文出河北臨漳習文鄉北吳莊田野,殘陶應為平口直壁狀,器飾繩紋,存抑印高2.2厘米、寬2厘米,釋文:“業千釿”,未見著錄。
業即鄴字,古文字未見此結構。釿字為先秦布幣單位之一,此首次出現于陶文,千釿應是計量值,是以此陶器為三晉量器無疑,而千釿者是指量器所量之物的重量?容量?或其它?待學者進一步考證。
匋州
據史料考,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國聯手瓜分晉國,后稱趙、魏、韓三國為三晉。此三晉陶片出河北臨淄習文鄉三臺遺址,存二字抑印,印面高1.9厘米、寬2.3厘米,惜略有殘損,釋文:“匋州”,未見著錄。
何琳儀考州字甲骨文
| 邾國陶文 |
▼
闢
邾國陶文出山東鄒城嶧山鎮紀王村一帶,所見陶文多為單字抑印或刻畫文字,是以從古璽印藝術角度看,邾國陶文藝術效果略遜于戰國時期齊燕等列國陶文。
此殘陶件為陶豆柄,存單字抑印,印文高1.7厘米、寬1.3厘米,釋文“闢”,見著于《簠齋藏陶》《鐵云藏陶》《季木藏陶》等?!墩f文》:闢,開也。從門,辟聲。段注《說文》引申為凡開拓之稱。古多假借辟字。從門,辟聲。印文遒勁圓渾,不遜金文之制。
| 齊國陶文 |
▼
陳叔立事歲□
此齊國陶文出山東臨淄齊故城遺址劉家村田野。陶片見裝飾粗繩紋,存朱文抑印,印文反文。印面高3.5厘米、寬3厘米。釋文:“陳叔立事歲□”,未見著錄。陳叔為齊故城官造窯場督造官,考已著齊國陳氏立事者共四十一人,陳叔未見。此可補齊陶文史料并陶片為官造量器殘件。
何琳儀考
蒦陽南里人鹿
此齊陶文出山東臨淄齊故城遺址小劉家莊東北田野,為陶器殘片,器飾細繩紋,存抑印2.1厘米見方,釋文:“蒦陽南里人鹿”,見著于王獻唐《海岳樓齊魯陶文》等。
何琳儀考鹿,甲骨文作
王卒之料
先秦古陶器完整者極少,此陶文抑印于齊故城量器之腹,量器出山東臨淄齊都鎮東周村北窯址遺址,以水實測容量為225毫升。抑印朱文,印面尺寸2厘米見方,釋文:“王卒之料”,未見著錄。
齊陶文“王卒”尚見“王卒左敀某”等。何琳儀考料字,從米,從斗,會以斗量米之意。斗亦聲。《說文》:料,量也。從斗,米也其中。
丘齊平里內
陶片為丘齊制陶工坊所造陶器殘件,出山東臨淄齊故城遺址于家莊東南田野,傳世丘齊陶文少見且抑印字數多、印面尺寸較大,是以學者有“丘齊之出皆為名品”之說。
此陶片抑印清晰初版無疑,抑印尺寸3.5厘米見方,釋文:“丘齊平里內
丘齊鄉
陶文出臨淄齊故城遺址齊都鎮督府巷村農舍,陶器飾細繩紋,存抑印高2.8厘米、寬2.5厘米,陽文款式,惜右邊略有殘損,釋文:“丘齊鄉
此陶文文字排列均衡中見奇妙,丘、肖與鄉、
| 秦國陶文 |
▼
咸中□
秦國建筑板瓦殘片傳出陜西咸陽窯店農舍,板瓦凸面飾繩紋,凹面存抑印,惜未能抑清,僅中、
陽游
先秦秦國陶文多出于陜西咸陽窯店鎮,此陶質建筑板瓦亦出此地,瓦凸面飾繩紋,瓦凹面存抑印,惜殘存二字,單字尺寸約1.4厘米見方,印文極深峻且字口外溢,當是濕抑,釋文:“陽游”,考秦陶文未見著錄。何琳儀考“游”,從水,斿聲。汓之吳文?!墩f文》游,浮行水上也?;蜃髑龅?。又《說文》游,旌旗之流也。從
咸亭商里羅器
先秦秦國陶文多出于陜西咸陽窯店渭河之畔,此陶片即傳出于此地,為陶制罐器底部殘件,存抑印約高3.2厘米、寬2厘米,釋文“咸亭商里羅器”,考傳世秦陶文未見著錄。
“咸亭”為“咸陽亭”省文,“商里”為陶工集居地,“羅”為制陶工匠名。秦國陶文抑印章法整飭規范中見文字疏密有致,開秦漢印典之先河,此陶文堪稱經典。
咸高之賁
| 燕國陶文 |
▼
左匋攻秦
燕國陶文多出于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此陶文傳出易縣郎井村南農舍,陶片為陶器上腹殘件,存抑印高4.3厘米,寬1.3厘米,旁存三枚平乳釘紋飾,釋文:“左匋攻秦”,為燕國三級監造陶文品種,見著于《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三卷》等。何琳儀考“秦”字,甲骨文作
府
此為陶罐器,傳出易縣燕下都遺址高陌村北農舍,惜器口部殘損。器身存刻畫文字
■ END ■
出品人 | 施晗
主編 | 李妙染 責編 | 趙國林 王景
投稿、合作請加微信:zouxun01
▼
尋找平凡世界的藝術支點
往 期 回 顧
觀點 | 中國式審美 | 樂山大佛變“小鮮肉” | 8000個農民工“造假名畫”28年 |樓蘭殘紙 | 田蘊章炮轟王鏞|范曾為徐悲鴻補畫|有多少展覽在自欺欺人 | 沒有審美,世界與你無關 | 楊開慧的書法,字比人老
人物 | 徐生翁 | 沈曾植|謝無量 | 黃賓虹 | 于右任丨井上有一 | 沈鵬 | 孫伯翔 | 石虎 | 朱新建 | 朱關田 | 王鏞 | 石開 | 劉正成 | 沃興華 | 陳國斌 | 邱振中|胡抗美 | 陳忠康 | 白砥 | 鮑賢倫 | 劉彥湖 | 王冬齡 | 陳振濂 | 張旭光|叢文俊 | 樂泉 | 楊濤 | 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