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奧斯卡,對商業電影多少有點不屑一顧,反而對獨立電影情有獨鐘。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于上個世紀中期的好萊塢,而好萊塢向“集團化”和“全球化”的轉型非但沒有打擊到獨立電影,反而促進了其發展。其中一些甚至取得了比好萊塢最引以為傲的大片更好的票房成績,在各大電影節上,獨立電影也不再被忽視,而是頻頻獲得各種大獎。獨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了。而獨立電影的區別也十分鮮明。預算低于3000萬美金。
就現在來看,好萊塢電影公司都在忙著打造系列大片,或者在知名IP的基礎上對電影進行翻拍或續拍,很多續集早就搶好了檔期,未來三年暑期上映安排都已成定局,這種續集趨勢在短期內也不會發生改變。但這些影片在今年暑期檔的表現,也警告他們應該重新評估對電影項目的選擇。中國的觀眾的口味的多元化,使得跟風之舉和虛有其表的作品不再受歡迎。
獨立電影的老板都什么來頭?
1993年,湯姆克魯斯和和經紀人寶拉·瓦格納創立了克魯斯-瓦格納制片公司。隨后該公司負責制作了《碟中諜》系列、《少數派報告》、《香草的天空》、《最后的武士》、《俠探杰克》系列等18部影片,這些片子多數由克魯斯本人主演并擔綱制片人,電影累計票房收益超過29億美元。寶拉·瓦格納于2008年離開,公司變更為湯姆·克魯斯制片公司(TomCruise Productions),繼續制作《碟中諜4》、《俠探杰克》系列作品。
2001年,布拉德皮特與當時的妻子詹妮弗·安妮斯頓和好友BradGrey一起創建了PlanB公司。這10多年間,他已經參與制作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大片:從最早的《特洛伊》、另類怪誕卻又異常精彩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和《海扁王》系列,到商業大片《無間行者》、《僵尸世界大戰》、《點球成金》,再到小成本投入的文藝片《生命之樹》(影評)、《美食、祈禱和戀愛》、《時間旅行者的妻子》以及近年來讓工作室名聲大噪的題材電影《為奴十二年》和《塞爾瑪》,皮特幾乎玩轉了每個領域。
除此之外,還有被阿里收購的斯皮爾伯格的獨立制片廠——AmblinPartners,接連出品過《盜夢空間》、《蝙蝠俠》的傳奇影業。躋身好萊塢八大的獅門影業,前段時間因為“性騷擾”事件下臺的韋恩斯坦獨立制片公司,自1977年開始,制作及發行的電影高達270余部,其中還包括《第一滴血》、《國王的演講》、《無法觸碰》等經典之作。
而這些獨立制片廠的幕后老板,無一不是名震影壇、深諳此道的老江湖。比起一觸即破的名譽泡沫,他們更希望尋求在電影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和在制作過程中話語權。從最開始“抱”大型制片廠的“大腿”,到獨立制片成為奧斯卡的???。憑借的不單只是他們自己的影響力,還有獨到的眼光和對奧斯卡的精準把握。
什么樣的獨立制作電影得名又賺利?
根據著名海外電影分析師Stephenfollows和BruceNash(NashInformation Services,LLC創始人)對于美國電影市場的研究,覆蓋2000年-2016年之間在納什信息服務數據庫中的所有電影,統計所有收入來源并估算市場營銷和發行成本,找出60部最賺錢的電影。研究結果顯示:最賺錢電影中的模式預算為1000萬至2000萬美元。①
一、喜劇片
研究表明,低俗是喜劇片的制勝法寶。例如《壞媽媽》(BadMoms)、《律政俏佳人》(LegallyBlonde)、《鄰居大戰》(Neighbors)、《壞老師》(BadTeacher)、《波拉特》(Borat)、《熱血警探》(HotFuzz)和《像男人一樣思考》(ThinkLike a Man)等影片都有一個中心主題或反叛的人物角色,而不是我們在更高預算的電影中所看到的更加情景化的喜劇片。
從整體而言,這類影片都有一個特點,讓喜怒哀樂在你臉上呈現,電影制作者會設計一個理念,盡可能的去炒作它,讓一大部分觀眾產生“我的朋友會喜歡這部片子”的想法。
二、劇情片
想要在這個預算范圍內獲得成功,以優質的劇情片取勝,是十分穩妥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榜上有一半的電影是非美國片,包括《國王的演講》(TheKing’s Speech)、《女王》(TheQueen)、《菲洛梅娜》(Philomena)、《藝術家》(TheArtist)、《模仿游戲》(TheImitation Game)、《龍紋身的女孩》(The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帝國的毀滅》(Downfall)、《潘神的迷宮》(Pan’sLabyrinth)和《觸不可及》(LesIntouchables)。
另一半往往是角逐奧斯卡(有的榮獲奧斯卡)的美國電影:例如《斷背山》(BrokebackMountain)、《為奴十二年》(12Years a Slave)、《杯酒人生》(Sideways)、《荒野生存》(Intothe Wild)、《拆彈部隊》(TheHurt Locker)、《黑天鵝》(BlackSwan)、《聚集》(Spotlight)、《斗士》(TheFighter)和《硫磺島的來信》(Lettersfrom Iwo Jima)。
三、音樂片
在預算范圍內,則有一類數量相當龐大的歌舞片,它們大多有點小清新,如《搖滾校園》(Schoolof Rock)和《舞出我人生》(StepUp),但也有去年的奧斯卡寵兒《愛樂之城》(LaLa Land)。
這類電影在迎合普通觀眾口味的做法看來在經濟上卓有成效。該項研究沒有把續集電影納入研究范圍,因為已有觀眾是續集電影成功的一大因素。不過,如果將續集電影納入研究范圍的話,這個類別中還將會包括《魔力麥克2》(MagicMike XXL)、《歌舞青春3:畢業季》(HighSchool Musical 3:Senior Year)和《舞出我人生2:街舞》(StepUp 2:TheStreets)。在1000-2000萬美元預算范圍內發現了6部歌舞片。也讓歌舞片的開發意義,真正的進入了制片人的考量范圍之內。
獨立制片廠在中國的不俗表現
普通觀眾很難分清電影制作方是好萊塢的六大電影集團,還是獨立制片廠,第一部讓人意識到“批片也能賺大錢”②,是2010年上映的《敢死隊》。《敢死隊》上映后獲得了2.16億元的票房,而當時創世星公司買斷版權是花了50萬美金。
批片因為來源大多是資金并不充裕的獨立制片廠,所以它的體量往往要比分賬片小很多。由于一開始買斷費用較低,通常多部打包一次買斷,質量也參差不齊,有些“批發”小商品的意思,所以稱之為批片。批發市場,就是各大電影節?!短觳艠屖帧肪褪且M發行方恒業影業在去年的戛納電影節以50萬美金的低價購得。
2016年全年批片票房超過45億,是2015年批片票房的一倍還多,《你的名字。》(5.6億元)、《血戰鋼鋸嶺》》(4.2億元)、《荒野獵人》(3.77億元)等高票房優質影片更是取得了不俗的口碑。今年,批片成績更是矚目,《愛樂之城》2.3億元、《刺客信條》1.5億元、《一條狗的使命》2億元,《摔跤吧爸爸》12.99億元,以及正在熱映的《天才槍手》,當前票房達2.7億,引進發行方可能凈賺1億左右。
這兩年觀眾的成長和電影市場的變化也說明了這一點,一堆明星加一堆炫酷特效的片子,觀眾并不一定會買賬。在這個光怪陸離的名利場中,完美的故事才能打動觀眾,“制作完美的電影“意味著花費更多的時間尋找好故事,打磨好劇本。同時,敢于嘗試也很重要,與一味這被資金和資源束縛住的大型制片廠而言,獨立制片廠更加偏愛觀眾所感興趣的社會議題,而這些議題也恰好是“奧斯卡精英”們所關心的。
“認真地傾聽看他們感興趣的是什么、他們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問他們想說什么樣的故事。”貼近大眾,為社會解決當前問題。就當前的好萊塢而言,這或許才是它依舊屹立不倒的秘訣。
參考資料:
①譯自:http://stephenfollows.com:Patternsamong the most profitable movies budgeted $10m to $20m
https://stephenfollows.com/patterns-among-profitable-movies-budgeted-10m-20m/ 有刪改
簡介:StephenFollows:作家、制片人、電影分析師,他的電影研究已經在紐約時報,泰晤士報,電報,衛報,每日郵報,鏡報,晚報,新聞周刊,新聞政治家,AVClub和Indiewire功能相繼發表。他擔任英國廣播公司第4電臺系列“電影業務”的行業顧問和客人,該電視臺位居iTunesiTunes播客榜榜首,并為包括華盛頓史密森尼(Smithsonian)在內的眾多客戶提供咨詢服務。除電影分析外,Stephen還是一位屢獲殊榮的作家兼制片人,并在倫敦的EalingStudios工作。
布魯斯·納什 (Bruce Nash):是納什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NashInformation Services,LLC)的創始人和總裁,該公司是電影業數據和研究服務的首要提供商,TheNumbers的運營商,該網站提供票房和視頻銷售跟蹤以及每日行業新聞。納什先生于1997年創立公司,現在為大約1000名客戶提供服務,從主要工作室到首次獨立制片人。納什先生為媒體提供定期評論和分析,包括“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 綜藝”,“ 華爾街日報”,“ 60分鐘”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納什先生是電影紀錄的官方裁判吉尼斯世界紀錄。
②批片跟分賬片最顯著的區別,在于一次性買斷版權,所以批片也叫買斷片。國內片商以固定的價格把影片的放映權從國外版權方買斷,電影進入市場之后由買方自負盈虧,國外版權方不再參與中國票房分成。而買斷片的影片來源大多是資金并不充裕的獨立制片廠,獨立制片廠需要全球分銷來獲得資金才能啟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