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高校,包括我所在的大學,研究生期間所能拿到的最高榮譽是校長獎學金,次之的是國家獎學金。校長獎學金,是我基本不敢想的,而國家獎學金去年與我失之交臂。國獎,對一個研究生而言,即意味著豐厚的物質回報,也意味著榮譽與肯定,我還是比較看重的。
今年,由于實驗年前才完成,在此之前只完成了一篇中文的小綜述投稿,退修進入主審之后,才發現我所投的期刊不在學校《國內核心期刊目錄》里的特類和A類里,不能為自己提供任何的加分,準確地說,特類和A類里沒有任何生態類的學術期刊,B類里有《植物生態學報》和《生物多樣性》兩個雜志。
中文綜述雖看上去簡單,但也承載著幾十個夜晚的挑燈夜戰,去讀每一篇文章,去理解每一個遇到的生澀概念, 不斷修改。現在卻發現,這對于研究生綜合素質評測和獎學金是零,是可以忽略的工作,內心也是尤為失落。
去年,人在學校,由于本科也在這個學校,對學校的一些情況比較了解,參加了研究生僅有的幾個學生組織,周末在學生活動中做了不少工作,即使在極度重視科研成果的研究生綜合測評中,我也在專業的幾個人中綜測成績第一,然而由于科研成果(論文)為零,在隨后的答辯中,惜敗給了入學前跟隨小導師做了一些工作并在入學后以二作身份成功online及published一篇sci論文的同學。
當時,為此我也憤憤不平了好一陣。因為我覺得他做工作了,我也做工作了,而且我覺得我的工作更苦更累更繁雜,為什么得到肯定的不是我?我由于是本校推免,我畢業設計也是在實驗室做的,按理來說我應該比其他人更快地出成功,然而傳統的實驗生態學(相對于生態系統服務評價、政策建議等新興領域)研究具有連續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而年少輕狂的單槍匹馬重新闖進實驗室已經許久沒做的“分子生態學”領域,畢業設計大部分實驗都是在摸實驗條件、建立實驗平臺(包括購置缺少的儀器設備、找耗材供應商、配置緩沖液、學習實驗技術及數據分析方法等),研一入學已經是秋季,接著幾年前師姐的課題做了很不成功的實驗(至少不足以發文章),然后整個冬天都在和老師討論實驗設計,一直到5月份春暖花開才能外出采樣,隨后是室內的DNA提取、PCR等分子實驗等,一直忙活到10月份出國,才基本把實驗走通,之后國內的童鞋幫助我pcr并送樣測序。所以,到研二開學評獎學金,即使一直“去實驗室最早,離開實驗室最晚”,我覺得我沒有科研成果也是比較正常的。
研二,來到莫斯科訪學交流,前期同時在預科系和生態系有課程,只能深夜分析國內傳來的實驗數據,并撰寫上面提到的中文綜述,也算是艱辛備嘗。豈料,這篇中文綜述無法給我提供任何加分,好不失落。此時,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無奈、努力的無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做的選擇和所處的環境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境遇成敗,并不是努力了,一定會有論文,一定會有收獲;然而,不努力更難撿到餡餅。
現在剛剛撰寫完一篇SCI論文的我,早已沒了研究生初入學時的銳氣,不如人意的實驗結果、不知所云的統計概念、捉襟見肘的英語功底,徹底摧毀著我的對科研的熱情與抱負。
由于沒有國內的各類學生活動,而中文論文不計分數,SCI論文發表遙遙無期,國獎,又一次與我漸行漸遠。
對于一些教授來說,國獎之于研究生,猶如小紅花之于幼兒園小朋友,但小紅花確實是某一階段的目標,這個榮譽可能深刻影響著這個小孩的未來。想知道,指導科學網博友中的碩導博導們怎么看待研究生的論文與國獎?有沒有小導師為了所帶學生的獎學金調整過論文排序?或者遇到到什么關于獎學金的小插曲?
此外,深刻領悟到實驗平臺對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作為入門菜鳥碩士生請不要輕易做空中樓閣的嘗試,否則時間、精力、經費的投入可能血本無歸。想起自己以前在組會上的指點江山,有點可笑,還是非常感謝導師對我idea和實驗的全力支持。話說回來,塞翁失馬,走過的彎路和經歷的磨練的也可能轉化成人生的財富,開始新一篇論文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