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對于歸鄉的游子來說,“收入”是個避不開的話題。“工資高不高?”“工作累不累?”面對親朋好友的關切,事業有成者自然樂意分享成功的喜悅,收入微薄者難免會覺得尷尬。平心而論,在外拼搏不易,特別是大多數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收入可能還沒有在家做小生意的鄉親們多。這樣的現實,多少會讓一些人覺得,讀書沒什么用。
“讀書無用論”其實不是什么新概念,只是春節期間,大家都打扮得光鮮亮麗回家,更容易產生比較的心態。大學生賺得可能沒有初中生多,坐辦公室的可能不如開店的,讀書無用的看法也就更容易得到認同。
覺得讀書無用的人,基本是根據賺錢多少得出的結論。我們都知道,大學生畢業后,多是成為企事業單位的普通職員,與在商界打拼的人相比,工作雖然更安穩,但賺大錢的機會確實少很多。東村的某某初中畢業去城里開店,回家開豪車,西村的某某品學兼優,名校畢業后在政府部門工作,月薪幾千元……諸如此類的對比,對于鄉親們而言并不少見。再加上市場經濟時代,有人敢想敢闖,頭腦靈活一點,就算沒有讀多少書,也有機會在城市里扎穩腳跟,并打拼出不菲的身家。與之相比,原來考大學還能有個鐵飯碗,現在同樣需要找工作。這一切,都為“讀書無用論”創造了土壤。面對勸學的言論,說不定還會有人覺得,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讀書照樣有作為,讀書花錢費本,反而不劃算。
這當然是很狹隘的看法。這一論調的短視之處,在于把賺錢當成了讀書的唯一目的。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老祖宗固然說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同時也告誡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事實確實如此,一個人是否接受了教育,受教育程度高低,最大的區別是思想和眼界不同。有句話說得好: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一生。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了解的東西更多,精神世界就會越富足。這種精神上的富足,不僅是個人的財富,對一個家庭和他的家族而言,也意義重大。這是因為,讀書能提升個人的氣質,而這種個人的改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自己和家人,進而對整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興衰延續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古人說“詩禮傳家”,國外盛傳三代培養一個貴族,都是這個道理。
當然,急功近利的人可能對虛無縹緲的氣質才華不會產生太大的共鳴。事實上,就算是用功利性的眼光來衡量,這個社會對于受教育者的獎賞,也遠遠多于不讀書的人。2016年,有媒體對我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教育背景做過分析調查,絕大多數高管都有高學歷,半數高管來自名校。而前不久刷爆網絡的烏鎮飯局圖片,更是將這一現實披露得淋漓盡致。在這張圖片中,出席飯局的16位網絡大佬無一例外都是學霸,都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高校。
事實證明,讀書不僅有用,隨著時代發展,讀書的作用還將更加凸顯。現實中,不讀書而有大作為的人終究還是少數,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失敗的創業者才是真正的大多數。當我們贊揚少數不讀書的草莽英雄時,更要看到那些更多的失敗者,警醒自己,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