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蘭
2018年03月30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核心閱讀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內涵,提供了新思路。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新時代特征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于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精髓。當今世界面臨諸多重大問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作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生生不息的生命體,和合思想是其源頭活水之一。弘揚和踐行和合思想,根據時代特征確立和合系統思維,對于中國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大意義。
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使中國更具自身凝聚力
自身凝聚力是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的重要前提。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其重要原因在于和合思想的包容性。中華傳統文化以整體和諧為最大特征。因為和諧,整個社會即是一個運化自如的體系,其政治、經濟、法律乃至宗教等均為這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前提是整體的包容。
從政治思想上看,春秋時期,華夏民族已有以文化區分民族的取向,而不唯血緣關系。如華夏人接受夷人的風俗習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和合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顯示出寬厚與親善,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漢民族的出現,也是“華夷互化”的歷史結果。從歷史進程看,春秋以降為民族大融合時期。戎、夷、狄、蠻與華夏族聯系密切,并在民族交往間逐漸華夏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36郡之內已大體無民族區分。和合思想包容性對于民族心理的培育,對于中華民族整體性的形成具有歷史意義。
在包容無數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中華民族還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各種域外文化,體現出一種整體和合趨勢。縱使西漢中葉以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趨向已基本定型,卻仍能以非凡的氣度包容輸入的異域文化,其中包括外國宗教,諸如佛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中,魏晉以來出現的儒、道、釋融合的思想潮流,更是和合思想包容性的具體體現。中國內陸的中央政權從未有過宗教的神權統治,也沒發生過宗教戰爭。這既是中國歷史一大特點,也是和合思想包容性的具體體現。《周易·系辭》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和合思想使中國人易以開闊的胸懷包容和吸納外來文化,豐富和發展本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根系。
和合思想的文明性使中國更具世界關懷力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文明性也是和合思想的內蘊和精神所在。具有文明性特質的和合思想不以戰爭或暴力沖突為手段對待外界,能促進中國煥發出巨大的世界關懷力,從而以進步的思想理念提高人類的精神水準。
《國語·鄭語》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指出了和而不同的相處路徑。這是和合思想決定的中國和平崛起的內生性,也是給當代世界的啟示。人類社會不斷演進的歷史,始終和文明的多樣性與文化的差異性相生相伴。不同種族因居處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語言習俗、價值觀念各異而擁有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同時又因經濟文化類型的差異和物質資源互補的需求,不同民族之間不可避免地進行著廣泛交流。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和而不同的世界。和合思想對承載著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國家和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如何對待多樣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實際上給出了理想的答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交流、擴大共識,既可避免國家之間、民族之間“文明的沖突”,也能增強多民族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而這是和合思想始終倡導并不斷實踐于世的。
和合思想是中國特色的傳統思想,也是中華民族給現代社會的寶貴精神財富。可以說,基于西方經濟學基礎上的國際經濟理念過于簡單地貫徹著動物界的進化規則,忽視了人類社會及國際社會的和諧共生要求。與此相比,將和合思想貫徹到國際經濟關系之中,更適合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和平發展,有助于處理好各種國際經濟關系,體現出世界關懷力。和合思想的文明性代表著人類未來的走向,它作為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最亮麗的中國名片,是世界思想文化寶庫中最富生命力的代表性元素。
和合思想的開放性使中國更具全球調適力
傳統和合思想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依自身的邏輯有著不同的展開形式或表現形式,體現出開放性特征。其內在機理在于,和合思想因包容,必然使所吸收的內容為適應整體而發生合理的改觀,而整體也會因之而出現新的變化。和合思想是一種既追求同一性又包容差異性的思想,它通過對同一性與差異性的承認與超越,形成新的和合體。即作為一種能夠包容并超越同一性和差異性的思想,必然地具有開放性。可以說,開放性構成了和合思想存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成為和合實踐內在的驅動力,在文化的傳承與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奠定了民族的開放精神。
時代在發展,現實需要的并非單純拘泥于對傳統和合思想理論繼承,而是重視其價值啟示,將其應用于改革開放的實踐過程中,以此為群己和合、民族和睦、國家共贏等提供理論借鑒,造就理想的社會與國家圖景。故而和合思想的開放性也在當代展現出向實踐開放、向世界開放、向未來開放的特征,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整合功能。可以說,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合思想所體現的開放性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大庇天下”,使世界更加和諧、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當今,以所謂“普世人權”踐踏他國主權,以本國國民權益踐踏世界公理的現象已成為西方霸權主義的常態。即如《人權與帝國:世界主義的政治哲學》所言:“如今,人權只剩下可悖論可以提供給這個世界。”如何處理好世界普遍價值認同與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等問題,對于國家的制度選擇和文化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對主權的尊重與和平的維護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早在1955年,中國政府提出國際關系的“五項原則”,被譽為“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即是一個典范。而今,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在中國世代相傳的理念,為今日中國的和平發展作出生動注解,和合思想豐富而深刻的內涵詮釋了中華民族造福人類的當代表達。和合既是中國古典智慧,也是現代文化方式的選擇,其開放性適應了中西文化價值沖突融合與傳統現代化轉換的需要,在化解當前經濟文化與社會沖突,減少國際政治動蕩中,具有強大的調適功能,為新時代廣泛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