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蔣少龍,1950年代初出生于成都,“老三屆”+“新三屆”學人。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經濟學家》雜志社編審、四川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農村發展促進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現已退休。作者:蔣少龍
位于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蜚聲國內外。主要是因為抗戰時期的李莊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接納了國難時期的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一代大師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童弟周、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云集在此長達六年之久。從1940年至1946年,這六年李莊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南邊陲小鎮提升為中國抗戰文化中心之一。在李莊禹王宮前合影,前排左五為羅南陔曾外孫女闞文詠
2021年4月中旬,我們一行20人追尋大師足跡,重走李莊之路。有幸的是,李莊鄉紳羅南陔老先生的曾外孫女闞文詠女士與我們同行并擔任講解,為我們的李莊之行增色不少。李莊在抗戰時期是太有名了。接收國際郵件,只需要寫上“中國李莊”四個字,就可準確收到,因為在這里云集著當時中國最頂級的學術大師。而鮮有人知的是,支持支撐中國學術的和接納這批大師的,卻是一群默默無聞的李莊鄉紳。讓我們永遠他們的名字:羅南陔、張官周、楊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楊明武、鄧云陔、張訪琴、李清泉、羅伯希……1940年8月,李莊羊街8號羅南陔府邸。區長張官周、鎮長楊君惠以及宛玉亭、范伯楷、楊明武、鄧云陔等鎮上名人聚集于此。就是這些李莊的鄉紳,他們在此做出了一個影響李莊命運,也將影響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重大決定。16字電文從李莊發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李莊的鄉紳們為戰火中流離失所的知識分子和莘莘學子騰出了“九宮十八廟”:同濟大學校本部設于禹王宮(今慧光寺),工學院居東岳廟,理學院居南華宮,醫學院居祖師殿。鄉紳的私宅大院,則用以解決師生們住宿。李莊本來不足10000人,這一下人口驟增,外來者最多時達到12000余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隨之也先后輾轉來到李莊。來到安靜的李莊鄉村,盡管免除了整日躲警報的煩憂與家破人亡的威脅,但與重慶、成都相比,環境條件又實在過于偏僻簡陋,這給正著力科學研究學者們帶來很大困難。直到晚年,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這段生活仍記憶猶新:“在同濟大學條件很苦,點菜油燈,沒有儀器,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線或太陽光在顯微鏡下做點實驗,有什么條件做什么研究工作,可是學校連一架像樣的雙筒解剖顯微鏡都沒有,工作實在無法開展。”大名鼎鼎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當年來到李莊,曾經驚嘆中國的學者們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居然做出了震驚世界的科學成果。張家祠建于1839年的清朝道光年間,占地4000平方米,傳統四合院木結構。其窗戶上的形態不同栩栩如生的100只仙鶴,是李莊古鎮的精品之一。梁思成先生曾將張家祠百鶴窗與旋螺殿、魁星閣、禹王廟九龍碑并稱為“李莊四絕”。1940—1946年,中央博物院遷駐李莊張家祠,如今開辟成“中國李莊抗戰文化陳列館”(羅哲文書)。其兩側的對聯“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一語,乃是抗戰時期李莊的準確定位。李濟舊居系清代晚期建筑,位于李莊羊街22號。現代考古專家李濟曾在此居住一段時間,他的文兒因患傷寒病逝于此。史語所和中國營造學社分別位于李莊鎮外的板栗坳(栗峰山莊)和上壩月亮田。1941年在栗峰山莊舉辦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盛典
大師云集歡迎蔡元培先生
作者在史語所舊址留影
板栗坳共有八處清代住宅,分別是桂花坳、田牑上、下老房、老房子、財口門、牌坊頭、戲樓院、新房子。其中桂花坳是傅斯年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居住長達6年之久。田牑上是史語所的圖書館,當時這里是中國最好的文科圖書館,擁有13萬冊精品書籍。戲院樓是甲骨文研究室,董作賓等人曾在此完成大作《殷歷譜》。傅斯年舊居
梁思永、董作賓舊居
史語所圖書館舊址
《殷歷譜》是借卜辭中有關天文歷法的紀錄來解決殷商年代的問題。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四卷,下編十卷,是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史重要的參考資料。董作賓于1945年4月于李莊板栗坳完成并出版,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只印了200部,且每部都有編號。時蔣介石親自簽發嘉獎令以茲表彰。大學者胡適評價該書“彥堂這部書真可以說是做到了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境界,佩服佩服。”可惜的是,現今眾多院落已由各家農戶居住,其原來的整體性也被破壞殆盡。從整個村子的現狀看,這里并不富裕,70多年前尚可觀的院落現在已破舊不堪且愈發嚴重。1940年昆明頻遭日機轟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李莊,營造學社因依靠圖書資料也跟隨遷往,租住在李莊上壩月亮田。中國營造學社到了李莊后,處境艱難,工作經費幾近枯竭,成員工資也失去了保障。幸虧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負責人傅斯年和李濟伸出援助之手,同營造學社合作,開展對建筑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和編纂工作,分別把他們納入編制,發放工資,營造學社成員才不至于有凍餒之苦。林徽因到李莊后生病多年來一直未出月亮田,躺在床上,蒼白、瘦削的身子,宛如她那首《靜坐》詩中的描述:“.條枯枝影,青煙色的瘦細”。好友費慰梅看罷也不禁欷戲。一天在李莊鎮內參加學生游行的女兒梁再冰中途跑回家中,氣喘吁吁告訴了母親日本投降和外面世界的精彩盛況,林徽因“聞之狂喜”,頓時變得神采飛揚,大有“積疴頓失”之感。又見梁思成與好友費慰梅風塵仆仆地從遠方趕來,林徽因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之情,她提出要在這歷史轉折的偉大時刻,親自趕到李莊鎮加人游行隊伍,傾吐憋在心中八年的塊壘,為抗戰勝利發出自己的歡呼之聲。盡管生活如此的艱苦,但梁思成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編寫《中國建筑史》,林徽因以頑強的毅力,帶病撰寫了《中國建筑史》宋遼金部分,并對整部書稿做了校對和補充。1944年,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在李莊誕生。從板栗坳出來下山往右走不了多遠,可看到江邊巖壁一塊大石上鐫刻著三個大字:高石梯。這是一段500多級臺階的登山小路。當年大師們就是從江邊下船,從這里走向板栗坳的。這段路不僅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史語所的大師走過,后來來此考察的李約瑟、費正清以及前來參加研究生答辯的西南聯大教授梅貽琦、鄭天挺等人也走過;不僅董作賓、李方桂等人研究的甲骨和頭骨從這兒抬過;中央研究院1132箱圖書、儀器、檔案和標本也從這兒抬上過,其中圖書就有10萬冊,還有大量明清內庫甚至御批檔案。這些沉重而又寶貴的資料都是人工抬上山的,其難度不僅令人聯想到中國知識精英們艱難的求索攀爬之路。難怪英國大學者李約瑟把高石梯稱贊為“一條壯觀的石級小路”。據說在高石梯曾有一座半山亭,陪同我們上山的闞女士說,如果在這里修建一座大師亭多好啊!可以想象大師們既可在此歇氣,又可以坐在小亭中聽泉乘風觀長江看山勢。然而可惜的是,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如果。對于李莊顯赫的往事,年輕人并不知曉,老人們則選擇了沉默。1949年后,前往臺灣的史語所所長傅斯年被視為戰犯,留在大陸的梁思成成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羅南陔、張訪琴、楊君慧等鄉紳則在李莊操場被當眾鏟除。李莊鄉紳的精神領袖羅南陔死于鎖喉炮:一顆精確的子彈,從他的后頸窩穿過口腔,奪口而出一一除了損毀兩枚門牙之外,幾乎沒有留下任何血跡!從前的榮耀都已淪為傷痕,面對曖昧不清的時局,遺忘是最有效的方法。當年離開李莊以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同仁們湊錢刻了一塊“山高水長”的石碑。他們在“留別李莊栗峰碑銘”中寫道:“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光地。滄海驚濤,九州煎灼,懷我好音,爰來爰托。朝堂振滯,燈火鉤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學府。我東曰歸,我情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