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5月20日下午靜安區文化宮
1、部分學員的習作點評;
2、介紹書法作品的幅式;
3、重點講解漢字左中右結構的書寫特點。
在前面的幾次講課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漢字中“獨體字”、“上下結構及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的特征和書寫要領。今天集中簡介“左中右結構”的特點。
先弄清一個概念:所謂“左中右結構”是指由三個偏旁(部首)、自左向右橫向排列所組成的漢字結構。【上中下結構一般稱為“排疊”】此類結構與左右結構有所類同,但結字方式更趨復雜。
下面簡介書寫左中右結構漢字的四個原則:
1、整體緊湊,偏旁求窄。任何一個漢字,不論有多少“零部件”,給人的直觀是“方塊字”,因此,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必須將構成字的三個偏旁(部首)加以收攏、收縮,盡量使每個“部件”寫得窄一些。將原來應該相對舒展的線條、筆畫有意識地擠扁。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已經講解的“上中下結構”的漢字書寫的特點也是如此。【字例:見學校發的教材第28頁】。如“巘”字、“徽”字......這些字都排列得相當緊湊。
2、穿插適度,防止松散。如果說前面一個原則是強調“部件”的緊湊,而這個原則是強調部件與部件之間的鑲嵌與滲透,有的“部件”上懸,有的“部件”向兩側擠占。有的字,如“緃”幾乎筆筆銜接,“密不透風”。
3、掌握比例,合理占位。最為通俗的理解:筆畫多,占位多,筆畫少,占位少。【字例:“浙”字如果分為五份,“三點水”則僅僅占一份,其他兩個偏旁各占兩份。這種比例關系無法用工具去“測量”,只能用“心”去測量。意在筆端,存乎一念,此之謂也!
行筆至此,腦子里又映現書法界的一位前輩講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寫字不是靠寫出來的,而是靠“悟”出來的。不理解書法原理的寫字就是“寫字”,而懂得書法規律去寫字則叫“書法”。這恐怕是區別“寫字”與“書法”的本質。
4、注意平衡,中間務正。這個原理出自趙孟頫的書論:“結構92法”的其中第22法:“三合者,中間務正”。【板書“湖”字的特點】。趙孟頫的這個原理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經驗:左中右三個部分,在書寫時要注意中間部分的重心平穩,是保持字態平衡的關鍵。“中間務正”的“正”其實是“端正、平正”的意思。不可欹側。“湖”字,左側的“三點水”可以欹側,右側的“月”可以欹側,而中間的“古”必須端正。
另外,講到平衡,從偏旁占位的角度去分析,如“微”字,除了中間的偏旁端正以外,由于這個字中間的偏旁筆畫較多,因此他必須擠占了比左右兩個部分偏旁的空間。趙孟頫稱為“中占著獨雄”。中間偏旁姿態上揚,而兩側偏旁揖讓。【揖:拱手行禮】好像一個將軍兩側站了兩個童子。
下面,現場練習,提問、演示。
下一講繼續講解“左中右結構”的結字分類:1、并列式;2、鑲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