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發現,現實生活中有著這樣的規律,事業成功生活富足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往往待人謙遜有禮,各方面能力也相對突出,而貧窮家庭教育的孩子似乎總和他們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什么家庭的狀態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今天的文章將從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為什么窮人家的孩子往往也很窮?
心理學:心理貧窮比物質貧窮更可怕
首先自然環境因素不可忽視。家庭經濟狀態決定了教育關注的理念和程度。有調查表明,貧窮家庭的父母花更多的時間在保障基本生活開銷上,因而鮮少有時間關注孩子思想性格養成。而現實里拮據的生活無法給孩子創造更有力的發展條件。
比如富裕的家庭會注重孩子的性趣培養,學習樂器、語言能力、體育項目等等,綜合全面的提高孩子的能力,但窮人家的狀態不支持孩子對這些有所向往。甚至他們連供孩子念書的錢都成了生活的難題,何況是其他奢望呢?
因而,在貧窮的生活狀態下容易使得孩子形成自卑感,他們會意識到自身家庭條件的不足,開始變得孤僻,不愿和他人接觸,遇見事情逃避的狀態。同樣的,在教育方式上,富裕家庭的父母一般知識水平較高,會采取鼓勵孩子的方式,孩子受到鼓舞,充滿了自信心。
心理學:心理貧窮比物質貧窮更可怕
思想教育方面,父母會對孩子產生直觀的影響。在十歲之前是孩子人格思想的養成階段,我們知道心理圈流行一句話,三歲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在此年齡段期間形成的性格和思維將會長久的影響孩子。
富人
富裕家庭里對孩子的教育關注程度更高,細致到每一個孩子發展和成長的點上,一旦孩子接觸活產生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則會在第一時間為孩子做出指引。所以,這些家庭成長的孩子在今后的做事風格和態度方法上都遵循一定的規則和高度,視野更加廣闊,心胸也更加寬容。
窮人
而窮人出身的孩子或許考慮的仍是吃飽穿暖,缺乏人生態度的格局感。舉個簡單的例子,父母忙于掙錢養家糊口,可能起早晚歸的勞動,總灌輸給孩子的思想便是打工掙錢,久而久之孩子對上學也失去了興趣,即便有機會深化學習,也覺得是在浪費時間,不如早點干活掙錢。由于經濟的壓力,他們貧窮的思維也會逐步的影響孩子,導致孩子想快些脫離學校。
心理學:心理貧窮比物質貧窮更可怕
從心理學角度看,貧窮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延續著和父母相同的貧窮狀態,不僅僅是因為經濟條件的欠缺,更是因為思想和心理上的窮困。值得父母重視的是,作為孩子的父親母親,你的思想和行為是孩子最直觀的學校,一旦在貧窮的家境中導致孩子產生了不全面的價值觀念,這巨大的差距足以讓孩子離富裕很遙遠!
心理學:心理貧窮比物質貧窮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