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初探
來源 / UrbanDesign
作者 / 劉志強 朱文一
讀
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城市中心城區的可建設用地越來越少,土地價格越來越高,中心區寸土寸金,占用大量用地的基礎設施經過設計及改造,成為城市公共活動場所。原本冰冷的基礎設施空間作為城市公共活動空間使用,賦予基礎設施新的用途,我們將這一過程稱之為基礎設施城市化。
從1999 年Stan Allen 的InfrastructuralUrbanism 到2011年Katrina Stoll 與Scott Lloyd的論文集Infrastructure as Architecture Designing Composite Networks 再到2013 年Pierre Belanger的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Urbanism beyond Engineering,最近十幾年來,關于基礎設施城市化的研究越來越多,尤其是最近幾年,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都有加速趨勢。本文針對北京已經出現的基礎設施城市化情況,按照基礎設施城市化后的主要功能,對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現狀進行研究。
1
-THE FIRST-
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總體狀況
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處于起步階段,但北京基礎設施的建設較為完善,這為北京基礎設施的城市化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北京中心城區主要基礎設施
關于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北京的城市道路、橋梁、鐵路、公交站場、航空港等均存量很大且具有較大城市化潛力。
北京中心城區六環路和主要高速路
北京已建成6 條城市環路和多條呈放射狀的城際高速路。其中,5條環路位于中心城區,二環路全長32.7km、三環路全長約 48km、四環路全長 65.3km、五環路全長 99km,共計 245km,而隨著六環路的建成,新機場高速、京秦高速、首都地區環線高速的建設,截至 2017年,北京高速公路的總里程已達 1,013公里。
這其中,形成了數量眾多的高架橋,這些橋下空間有些處于城市的黃金地段,而目前多數橋下空間僅用于停車或空置,它們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成為基礎設施城市化的對象,成為城市和社區的公共空間。
此外,北京遺留了包括京師環城鐵路、京張鐵路、國家綜合性鐵路試驗基地的環形鐵路、正陽門東站、正陽門西站、西直門火車站、馬家堡車站等大量鐵路設施(圖 3),而北京 600余處公交場站和即將停用的南苑機場等基礎設施同樣具有城市化的潛力。由此可見,北京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具有極大的城市化潛力。
北京中心城區鐵路和主要車站
關于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北京有數量較多的已經停用的發電廠, 2016年北京最后一座燃煤發電廠關閉,京能石景山電廠、國華電廠、前門發電廠、華能北京電廠等均成為廢棄設施,亟待城市化利用;而北京的煤氣廠已經進行了城市化改造,出現了像 751這樣的基礎設施城市化項目;楊梅竹斜街的輸配電箱則為北京的輸變電設施城市化作出了示范。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已經成為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的先鋒。
北京中心城區廢棄電廠
在給水排水設施方面,根據《北京自來水廠名錄 2017年最新版》數據,北京共有自來水廠和供水站 136家,其中,東直門自來水廠作為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已經被用作北京市自來水博物館,展示北京自來水行業發展歷程。
北京中心城區主要自來水廠
此外,北京遺存有大量水塔,北京大學的“博雅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關村東升科技園鍋爐廠水塔外立面進行了重新繪制,而北京印鈔廠水塔等大量水塔則仍未城市化,北京給水排水基礎設施的城市化已悄然加速。
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中,垃圾場成為城市化的主要空間,據統計,北京共有超過 2,000處非正規垃圾場,正規垃圾場 15座,總占地面積250hm2,隨著城市的蔓延,這些原本處于城市邊緣的垃圾場將成為城市中心城區中價值較高的土地,北京園博園就是對此最好的回答。
北京中心城區主要垃圾填埋場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數據顯示,截至 2017年北京街旁綠地和道路綠地面積分別為 3,526hm2和 10,108hm2,其中大部分都沒有用作公共活動空間,只發揮綠地這一單一功能。郵電通信系統因現代通信業的發展而處于高速升級階段,傳統的信件通信方式在萎縮,北京的郵政、電話和電臺設施因這一進程具有城市化的必要。
目前,北京有法國郵政局、清代郵政局等郵政設施遺產。關于防災安全基礎設施,城市消防設施、地震臺等是城市化的重點,北京的鷲峰地震臺被作為展覽使用。郵電通信和防災安全基礎設施的城市化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城市化方式有待探索。
總體來說,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相較于世界其他大城市仍有差距,但其長久的歷史和近代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這一進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
-THE SECOND-
作為博覽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
部分基礎設施自身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適合用作城市博覽空間。 1995年泰特美術館的成功改造揭開了作為博覽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的序幕。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是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和北京自來水博物館。中國鐵道博物館共有 3個展館,其中,正陽門館是其主展館,于 2010年由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站改建而成。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是2000年時由東直門水廠改建而成,主要建筑為原東直門水廠的蒸汽機房。
首先,作為博覽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為城市和社區提供了公共活動空間。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位于距離毛主席紀念堂東南側不遠處的前門大街,其北側為城市廣場,南側為典型的舊城社區。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則位于原東直門東北側約 600m的東直門北大街清水苑社區,其南北兩側為居住區萬國城 MOMA和使館壹號院,西側毗鄰二環路。從區位來看,兩者既緊鄰城市公共空間又距離周邊社區不遠,結合其功能,兩者在為城市提供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也為周邊社區的居民提供服務。
其次,基礎設施城市化使得基礎設施本身成為博覽品。正陽門東站始建于 1903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車站和交通樞紐。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的前身東直門自來水廠是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
東直門水廠來水亭展覽建筑遺產
兩處博物館建筑原本功能與現在的展覽內容存在密切聯系,透過建筑本身我們可以了解很多重要的歷史信息,相較于博物館內的展品而言,這些信息更為生動。事實上,當我們在空間中游走,已經是在博覽歷史。所以,我們可以說基礎設施的城市化為基礎設施成為展品提供了契機,以城市為背景,這些基礎設施成為“城市展品”的一部分。
最后,作為博物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是對于基礎設施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再現。由于京奉鐵路為英國修建,所以正陽門東站在建筑樣式上體現了 20世紀初英國流行的維多利亞女王風格,整座建筑灰白相間,十分優美。
1997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對其進行改造,保留了中央候車大廳的南墻和南樓西墻,并把大圓拱置于鐘樓南側。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包含有兩座歐式建筑,一個是具有巴洛克風格的綠頂圓亭“來水亭”,一個是具有歐式教堂風格的蒸汽機房。
東直門水廠蒸汽機房
“來水亭”運用了中國傳統建筑手法中糯米灌漿和磨磚對縫的傳統工藝,由于當時中國還未能掌握紅磚燒制工藝,蒸汽機房的用材為德國進口紅磚,按當時物價,一枚磚價值一銀元,所以,這座折中主義建筑本身就價值連城。在基礎設施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些設施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得以被再次挖掘并放大呈現給公眾。
博覽空間較為靈活的屬性有利于滿足基礎設施城市化的要求,隨著城市居民對于博覽需求的日益旺盛,作為博覽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項目也將越來越多。
3
-THE THIRD-
作為運動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
城市中心區高昂的地價使得城市中的公共運動空間成為“城市奢侈品”,世界范圍內,很多城市已經將基礎設施用作運動空間,以滿足人們在擁擠的城市中對運動的需求,比如滑板界具有傳奇色彩的伯恩賽德滑板公園,此后,世界各地利用橋下作為滑板公園的案例相繼誕生。
在北京以小區為單位的鄰里關系中,只有某些小區提供零星的簡單體育設施,社區網球場、籃球場比較少見,足球場更是十分罕見?;A設施城市化為運動空間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大型基礎設施的立體化利用為城市和社區創造了運動空間,這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較為普遍,北京的海淀區上地 G7高速橋下足球場也是其中一例。
首先,作為運動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增加了社區公共空間。中心城區高昂的土地價格和開發商以盈利為首要目標的小區式開放方式決定了北京城中很難出現社區運動空間。橋下空間等大型基礎設施經過改造后的運動空間彌補了這一不足,這種城市公共空間的出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社區關系,增加周邊社區居民運動場所,同時,這里也成為愛好者俱樂部的發源地,為相同愛好的人們提供了一處可以交流學習的場所,增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層。
此外,選擇合適尺度與形態的基礎設施空間改造為運動空間有利于運動。海淀上地的五人制足球場長 36m,寬 24m,三人制足球場長 12m,寬 9m,而雙向六車道的寬度為 22— 26m,這與高架橋本身的尺度密切相關,而五人制和三人制足球比賽對于高度則并無苛刻要求,顯然 G7上地段橋下約 6m的高度通過圍網的簡單限定,已經適合進行足球比賽。而高架橋本身作為場地的屋頂,具有遮陽、遮雨的效果,比起室外場地,這樣的運動空間更加具有氣候適應性。運動的種類與基礎設施的形態尺度相匹配,經過設計的運動空間將會成為一處宜人的運動場所。
最后,作為運動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會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有利于城市運動氛圍的營造。足球場鋪設了人工草皮,綠色的人工草皮與高架橋下原本灰色的主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加上在此運動的球員和來往穿梭的車輛,形成了城市中的獨特景觀。
海淀橋下球場設置有人工照明,晚間由射燈照亮整個球場,在夜晚的映襯下,被照亮的球場顯得格外具有活力,原本只有車輛高速往來的高架橋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而球場的設置改善了基礎設施冰冷的形象,使得基礎設施本身更加人性化,這種具有社區意味的城市景觀,為周邊地區注入了活力。
如今,城市居民對于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從而對于運動的需求也愈加強烈,作為運動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地出現是對此最好的證明。
4
-THE FORTH-
作為休閑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
基礎設施在城市中分布廣泛的特點使得其適合用來作為城市休閑空間使用,美國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韓國的 7017空中花園都是基礎設施城市化用作城市休閑空間的代表。
目前,北京的休閑空間多為城市或社區公園,居民對于游覽公園的休閑方式接受度較高。 2013年,中國第九屆國際園藝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園博會主會場是由被稱為“永定河大沙坑”的北京著名建筑垃圾場改造而成,園博園陸地面積 267公頃,加上 246公頃的園博湖,總面積 513公頃 。園博會結束后,園博園于 2014年面向公眾開放,成為城市公園。事實上,隨著城市發展,北京有大量的垃圾場需要搬遷,垃圾場造成的土壤環境問題需要解決,而園博園是成功的典型案例。
首先,作為休閑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增加了城市綠地,完善了城市綠地系統,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由于基礎設施自身就是一個較為完整的系統,所以,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完整的基礎設施系統轉化為休閑空間在城市空間層面容易與城市綠地系統相融合,成為城市休閑綠地系統的一環。
北京園博園的規劃呈現“一軸、兩區、三地標、五展園”的空間布局 [6],其帶狀的空間形態沿永定河展開,與西北側的蓮石湖濕地公園和東南側的曉月郊野公園、世紀森林公園無縫銜接,共同構成了城市綠地系統。
另外,用作休閑空間的基礎設施本身作為活動場所,可以吸引游客,帶動其他基礎設施的城市化。北京園博園匯集了各地園林的藝術精品,在國際風景園林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成為了北京的一處景點,具有城市名片效應,吸引游客來此游覽,成為休閑旅游的場所。
同時,大型休閑空間的發展促進了周邊基礎設施的建設,園博園周邊的地鐵 14號線豐臺段提前 2年通車,園博大道、梅市口路、北宮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全部貫通,開通 4條園博園公交專線,周邊設置高壓變電站和再生水設施,園內則設置有 9個停車場,提供上萬個停車位。在原有基礎設施升級更新的背景下,新的基礎設施不斷建成,促進了整個基礎設施系統城市化。
最后,基礎設施城市化用作休閑空間改善了周邊環境,提升了地區景觀質量。原本臭名昭著的垃圾場,因為常年填埋建筑垃圾,形成了 30m的深坑,通過巧妙的景觀設計,利用此高差形成了下沉式花木景區錦繡谷,形成瀑布跌水景觀。
另外,采用水源凈化工程,引入生物浮床、表流濕地、替流濕地等,建設生態濕地,凈化了永定河的水質,也使得土壤環境得以改善。園內的 5個展園:傳統展園、現代展園、創意展園、濕地展園和國際展園經過精心的景觀與建筑設計,極大提升了原本地處城鄉交界帶位置的景觀水平。
北京園博園的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將原本無人問津的垃圾場變成了城市綠肺。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建設“中央公園”的可能,但每一座城市都有對城市休閑空間的迫切需求,基礎設施城市化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為城市提供更多的休閑空間。
5
-THE FIFTH-
高架橋下空間綜合功能利用案例
部分基礎設施本身具有較強的歷史文化價值,其自身即可作為文化創意的素材或靈感來源,這使得一部分的基礎設施城市化可以用作文創空間。事實上,這一起源也與經濟因素密切相關。由于部分廢棄基礎設施空間的租金十分便宜,而空間本身又較為適合藝術創造,所以吸引了不少藝術家租用這里作為工作室,這也促使人們開始關注作為文創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作為北京三大起源之一的 751就是文創空間基礎設施城市化的典型案例。
首先,作為文創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有利于激發社區活力。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位于北京東北角,在著名 798藝術區的東側,場地北側為北窯地小區,南側為麗都壹號和將府家園。 751由火車頭廣場、動力廣場、老爐區廣場等組成,廣場利用改造后廢舊的基礎設施作為展示和發布場所,展覽和文創產品發布,吸引了大量愛好者和游客來此參觀游覽,增加了社區的活力,周邊社區內的居民也可在閑暇時來到廣場內參與活動。
此外,作為文創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打造了城市時尚空間。文創產業常常與時尚體驗相伴相生,經過改造的基礎設施吸引大量設計師駐扎于此,通過提供與文創設計相關的配套服務,包括從設計到生產再到發布等重要環節,使得具有引領時尚效應的產品與該空間發生密切聯系,基礎設施城市化形成的文創空間成為城市時尚空間。751利用“ 1號罐”“ 7,000立方米儲氣罐”“ 15萬立方米巨型罐”改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創展示交流空間,通過舉辦國際時裝周、 INTRO、GQ等大型活動和明星演唱會,使得這里成為北京的時尚空間。
最后,基礎設施城市化形成的城市文創空間可以提升城市藝術品位甚至有成為城市名片的可能。文創設計本身就具有引領作用,結合大型基礎設施城市化使得這一效應得以放大,事實上,經過改造的基礎設施本身已經成為大型藝術品提升了城市的藝術品味,通過一系列活動的策劃宣傳,使得城市居民的整體藝術品味得以提升。
相較于先鋒藝術家的創作,人們對這些大型基礎設施更加熟悉,因而城市化的過程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和理解,其示范效應更強。大體量的基礎設施占用的城市空間更大,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具有成為城市名片的可能性。
就像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因其獨特遺傳密碼而形成了獨有外形與性格,每一座城市也應該有其鮮明的城市特色,而一個城市的文創空間理應是這串密碼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解密一座城市文化的關鍵。作為文創空間的基礎設施城市化實際上是一個加密和解密的過程,對于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十分重要。
示
啟
基礎設施城市化在全球范圍內是一個熱點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都處于高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理論與實踐項目在全球范圍內集中出現。
本文僅從一個側面對北京基礎設施城市化進行了研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基礎設施城市化的類型也必然會越來越豐富,而北京作為一座具有建城 3,000年歷史的古城,具有大量基礎設施遺產,這些基礎設施遺產具有的潛力也尚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