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64卦之前,還有一道關卡需要我們克服的,那就是《周易》的“經”與“傳”。不少朋友《周易》原文讀的滾瓜爛熟,有些讀經的小朋友甚至可以背誦全文,他們還問我:《周易》到底講的是啥?交流后發現,他們十有八九分不清“經”與“傳”的。試問,那還怎么消化?如何吸收?豈不成了“鸚鵡學舌”?坦率地說,我并非反對背誦國學經典,我反對的是為了“背誦”而“背誦”,不注重“地基”,只喜歡“空中樓閣”。學習《周易》就好比造房子,必須首先打地基。我們前六講的內容,介紹了河圖、洛書、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天干地支、八卦與64卦,都是《周易》的“地基”。而分清“經”與“傳”也是我們在讀64卦的時候,需要掌握的常識,否則貿然進入64卦,就如進入一座迷宮,東西南北都搞不清楚。
一、《周易》是儒家經典嗎?
有人說《周易》不是儒家經典,又有人說是。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靠譜呢?
前一種說法有據可查。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七年,期間,他給64卦的每一卦加上了卦名、卦辭和爻辭。在此之前,64卦只有卦象,沒有文字,故稱“無字天書”。從周文王開始,《周易》變成了“有字天書”,分為四個部分: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
如圖所示,《周易》64卦分為上經和下經,第1-30卦為上經,第31-64卦為下經,包括64個卦象、64個卦名、64句卦辭、384句爻辭,再加上用九、用六,總計450句話,大約5000字。
周文王之后,又過了大約800年,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贊《周易》。對于《詩經》和《尚書》,孔子用了一個“刪”字;《禮記》和《樂記》,孔子用了一個“定”字;《春秋》,用了一個“修”字。唯獨《周易》,孔子未作任何改動,并且用了一個“贊”字。眾所周知,孔子晚年喜愛《周易》,研習《周易》韋編三絕,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為了幫助人們讀懂《周易》,著《易傳》專為解讀《周易》。綜上所述,以孔子的為人及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不可能將《周易》據為己有的。所以,《周易》不是儒家經典,而是諸子百家共同的源頭。
既然《周易》不是儒家經典,那么,為什么還有很多人說《周易》是儒家經典呢?
這一說法與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有關,《周易》和《易傳》本來是分開的,是兩部書。可是,鄭玄在給《周易》作注的時候,把這兩部書合在了一起,變成了一部書。鑒于鄭玄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后來的《周易》版本,都是將《周易》與《易傳》合在一起的,一直到今天。
如圖所示,《周易》分為《易經》與《易傳》,周文王著《易經》,孔子作《易傳》,《易經》與《易傳》就相當于《周易》的兩條腿一樣,缺一不可。《易傳》依附于《易經》,如果把《易經》比作是一棵大樹的話,那么,《易傳》就是纏繞在這棵大樹上的藤。
“卦象”是核心,卦名、卦辭解讀卦象,爻辭解讀爻象。《易傳》包括七篇文章:《彖傳》解讀“卦辭”,《象傳》解讀“卦象”和“爻辭”,《文言傳》重點解讀乾、坤兩卦,《系辭傳》總論64卦,《說卦傳》專為說明八卦的卦象,《序卦傳》講述了64卦的排列次序,《雜卦傳》從卦象看卦與卦的聯系。
《彖傳》和《象傳》隨《周易》的上經、下經分成上、下兩個部分,《系辭傳》也因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于是,本來“七”篇文章就成了“十”篇文章,因此,《易傳》又稱《十翼》,“翼”,即鳥的翅膀。孔子的理想:為《周易》裝上十個“翅膀”,讓《周易》飛起來。《周易》一旦飛起來,會是什么樣子呢?那就是“世界大同”(中國人的世界觀)!中華三圣,從伏羲至周文王,再到孔子,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時至今日,縱觀世界,中華文化必將復興!請記住,我們是“復興”,而不是“崛起”,因為在歷史上,我們長期站在世界之巔!讀完64卦,我們也許會發現,孔子的大同思想,非行不可!
二、乾卦的“經”與“傳”。
“經”包括四個部分: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乾卦被譽為“天下第一卦”,卦象由六個陽爻組合而成,下卦是乾卦,上卦也是乾卦,是八純卦之首,讀作:乾下乾上,乾為天,乾卦第一。“乾:元亨利貞。”是“卦辭”,解讀卦象。從“初九”到“上九”,是六句“爻辭”,解讀六個爻象。“用九”比較特殊,既不是卦辭,也不是爻辭,是64卦中乾卦獨有的,說明《周易》的體例:凡是陽爻,用“九”表示。乾卦六爻自下而上的代號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彖曰”是《彖傳》,解讀“卦辭”;“象曰”是《象傳》,又分為“大象”和“小象”,大象解讀“卦象”,小象解讀對應的“爻辭”。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兒子從兩歲開始“讀經”,如今已超過十年,《論語》、《老子》和《周易》均能全文背誦。我聽他背完乾坤兩卦,問他哪句話是“經”?哪句話是“傳”?孩子懵了,說以前沒有人跟他講過。我朋友也疑惑:“不是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
“你兒子讀經十年,《周易》都會背誦了,何止百遍?為什么其義不見呢?”
“為什么呢?”
“《三字經》一句話就講清楚了:口而誦,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你兒子有沒有‘心而惟’?”
……
有人說:現代教育把人教成了白眼狼,讀經教育把人教成了孔乙己。無論是現代教育,還是國學教育,假如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人云亦云,事倍功半是必然的。
三、《周易》與一日三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周易》如影隨形,碗筷里面有“乾坤”,餐桌之上藏“天地”。“民以食為天”,吃飯自古以來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一日三餐,筷子不可或缺,我們就以“筷子”為例,來說明《周易》的思想幾千年來對中國人的影響。
如下圖所示,頤卦——《周易》第27卦,震卦在下,艮卦在上。有人說這個卦象似“一個人張開的嘴巴”,震卦象征下排牙齒,艮卦象征上排牙齒。震卦代表雷,雷是動的,就是說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下排牙齒是動的。艮卦代表山,山是止的,也就是說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上排牙齒是不能“動”的。大家吃飯的時候仔細體會一下,看看是不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的。假如一個人吃東西的時候上排牙齒竟然動了,那就表明這個人病入膏肓了。
如圖所示,頤卦第1爻初九是陽爻,第6爻上九也是陽爻,中間的四個爻都是陰爻。我們發現,頤卦的卦象就似“一雙筷子”在夾菜。在用餐夾菜的時候,你也許會驚訝的發現,一根筷子動,一根筷子不動,才可以把菜夾起來。動的那根筷子代表下卦的“震卦”,不動的那根筷子代表上卦的“艮卦”。我們不妨留意一下,假如兩根筷子都動,能不能把菜夾起來?除非你是“半仙”。
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說“一雙筷子”而不講“兩根筷子”呢?從頤卦的卦象不難看出,“一雙”代表整體,強調的是“合”,而“兩根”強調的則是“分”。筷子是“中餐餐具”的標識,刀叉則是“西餐”的標識。筷子的著重點是“合”,而刀叉的著重點是“分”,所以西方人把做人、做事分開了,做人靠宗教、做事靠科學。我們去飯店吃飯,如果聽到有人喊:“服務員,再拿一雙筷子來!”一定是中國人。當你聽到:“服務員,再拿兩根筷子來!”十有八九是老外。我們中國人都是“合”在一起的,比如做人與做事是合一的,現實與理想也是合一的。“一”代表“太極”,“雙”代表“陰陽”,一內含二,二合為一,這才是中國文化的固有的特色。
筷子的長度應該是:七寸六分(相當于25.4厘米)。有朋友問:“在頤卦的卦象上,能看出六,但是,七在哪里呢?”請大家看卦象,頤卦的上卦是艮卦,艮卦在伏羲八卦里排序第“七”。那么,“七寸六分”有什么含義呢?“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摘自《三字經》)寓意“七情六欲”。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欲的。頤卦講的是養生之道,大象說:“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換言之,筷子的長度(七寸六分)提醒我們兩件事:一是吃飯七八分飽即可,超過八分飽對我們的健康是不利的;二是要適度控制“七情六欲”,適可而止,過猶不及。
我們不妨抽空量一量自己家的筷子長度,達標嗎?我去一家大型超市買筷子,有幾十個品種,從幾元到三百多元,我拿著尺子挨個量過去,最長的只有25.1厘米,沒有一個達標的。有一次,我去一朋友的農村老家,他們家的老宅里還保存有過去的“竹筷”,我量了一下,剛好是25.4厘米(七寸六分)。如果一個家庭里有小胖墩的、有富貴病的,那么,這個家庭的筷子長度一定是不達標的。所以,這個家庭就不懂如何節制飲食?如何適度控制七情六欲?
為什么筷子的一頭是圓的,一頭是方的?寓意“天圓地方”。什么意思呢?方的這頭,是在提醒我們說話做事要有底線,也就是要有原則性,不能“有奶便是娘”;圓的這頭,是在提醒我們說話做事要有適當的靈活性。如果一個人只有原則性而沒有靈活性,這是什么樣的人呢?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任血流。反之,如果一個人只有靈活性而沒有原則性呢?那樣的人必定是小人。最理想的情況是: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適當的靈活性——內方外圓。所以,古代圣賢發明筷子的時候,為什么是一雙筷子呢?為什么每根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呢?就是要告訴我們,筷子的使用,講究的是協調配合。這就是陰陽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創造性運用。據說在古代,筷子還有刮痧的功能。大家發現沒?刮痧用的就是方的那一頭。一般的小毛病根本無需吃藥的,一根筷子就可以搞定。
請觀察一下自家的筷子,是一頭圓一頭方嗎?坦率地說,我只在我那位朋友家的老宅里看過正宗的“竹筷”,長度達標,一頭圓,一頭方,粗細均勻。我們再到大型超市的筷子專柜去看看,有的筷子一頭大圓,一頭小圓;有的筷子方的這頭,方又不方,圓又不圓;還有的筷子兩頭一樣圓,這不是教人圓滑嗎?現在的筷子生產廠家,是做不出正宗的筷子的。要么是偷工減料,要么就是不懂得筷子的原理和內在的用途。
我們的圣賢、祖宗非常有智慧,他們擔心子孫后代可能會忘記“傳統”,所以,他們把“傳統”融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把“傳統”融入于我們的“節日”里,甚至把“傳統”融入于我們的餐具筷子里,以便讓子孫經常看到、用到。可是呢,“百姓日用而不知”(摘自《周易·系辭傳》),因為我們現代人的“腦子”早已經“西方化”了,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總而言之,筷子不僅僅是餐具而已,它所承載的更多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方人是通過宗教來表達自己的信仰,而我們中國人則不需要,我們只崇拜祖宗圣賢。所以,今天的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丟掉了祖宗的智慧,看不起自己的老祖宗,數典忘祖。那些整天握著筷子吃飯,卻嘲諷自己的同胞沒有信仰的人,說的難聽一點,這樣的人就是漢奸。
從一雙筷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家庭是否有家教?甚至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國學素養。學習《周易》的幾乎都是有使命感的人,我們學習《周易》,就是要喚醒國人!復興國學!復興國學,是不需要唱高調的。即使會背誦幾部經典,也不可以到處顯擺的。而應該從最不起眼的一些生活細節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
【作業】
1、以《讀書口訣》的方法,朗讀乾卦至少七遍。
2、乾卦的“傳”與“經”是如何對應的?
3、筷子的啟示?
下一講:乾卦元亨利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