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生,除了生活的方式與內容,更應該關注生命的價值和質量。生命研究離不開養生,養生需從明理開始。
《黃帝內經》“人生百年經”
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氣血懈惰,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
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
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
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注釋
○人生十歲:人發育成長到10歲左右。五臟:心、脾、肺、肝、腎5個臟器官合稱為“五臟”,這里是用以代指整個身體。始定:指功能初步穩定。血氣:血脈和氣脈。血,由食物精華通過氣化作用而造成的一種物質。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循環運行于脈道,以奉養全身。氣,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又指臟腑器官的功能,如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等。中醫學認為,氣以生血,血以養氣,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生理上相依相附,病理上相互影響,氣病能導致血病,血病也往往生成氣病。所以,血與氣常并稱為“血氣”、“氣血”。已通:指機能健全,渠道暢通。好:喜愛,愛好。走:走動。
五臟(資料圖 圖源網絡)
○始盛:開始旺盛。趨:快步走。
○大定:完全定型。盛滿:旺盛充足。步:跑。
○六腑: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6個腑器官合稱為“六腑”。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是經絡系統中直行的主要干線。《靈樞》:“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共分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兩大部分。大盛:十分強盛。腠理:泛指皮膚、肌肉、臟腑的紋理及皮膚、肌肉間隙交接處的結締組織。分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是身體滲泄體液、流通氣血的門戶,有抗御外邪內侵的功能。發頒白:頭發斑白。
○肝氣:肝臟的精氣。肝居脅下,其經脈布于兩脅,與膽相為表里,在體合筋,開竅于目。它的主要功能:主藏血,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所以有“肝主血海”之說。主筋的運動,全身筋腱關節運動功能,全賴于肝氣的滋養,肝氣衰則筋不能動,肝風內動,則抽搐震顫。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運化,肝氣升發,能舒暢氣機。肝氣郁結,則氣郁易怒,不思飲食。主謀慮,肝與精神活動有關,肝病多急躁善怒,急躁善怒又往往謀慮不周。肝葉始薄:肝臟的機體(其形如樹葉)開始消縮薄弱。膽汁始滅:膽汁開始消減。膽附于肝,內藏膽汁,助胃消化。《脈經》:“肝之余氣,泄于膽,聚而成精。”膽的精氣稱膽氣,膽氣除分泌膽汁外,還能主持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素問》:“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氣虛則怯,喜歡嘆息,或數謀慮而不能決斷。 目始不明:眼睛功能開始退化,看東西昏暗不清。
○心氣:心臟的精氣。廣義泛指心臟的功能活動,狹義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臟是五臟中最重要的一個臟器。《靈樞·邪客》:“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問·六節臟象論》:“生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的主要功能: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心主神明,高級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神經機能活動是靠心氣制約的。心若出現病變,血脈與神明將起相應的異常變化。心主汗,汗為心液,臨床上的有些自汗、盜汗病癥往往是植物神經系統某些功能紊亂,常常與心有關,須從補心治療。心之竅為舌,舌為心之苗,心的病變往往可以從舌體上反映出來。氣血懈惰:指氣血功能減退,流動緩慢孱弱。
○脾氣:脾臟的精氣。脾臟,其經脈絡胃,與胃相為表里,在體合肉,開竅于口。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脾統攝血液,使其能正常地循行于經脈,不使外溢;脾主四肢、肌肉的營養活動。脾與胃為營血化生之源,被稱為人的后天之本。虛:虛弱無力。枯:干燥老化。
○肺氣:肺臟的精氣。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嚨,開竅于鼻。其主要功能是:肺主諸氣和負責呼吸。肺吸入的清氣和脾所運化的飲食精微(水谷精微)相結合,而后輸送、分配、供給五臟六腑和整個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肺還有通調水道,參與水液代謝的功能。肺能輔佐心臟支持血液循環。因此,肺氣宜清肅下降,才能保持正常的運作和發揮其功能。魄離:指魄離開其所在而游動,所謂“魄不守舍”。中醫學認為,魂魄都是精神意識活動的一部分,《靈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而并精而入者,謂之魄。”《類經》:“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魄屬于本能的感覺與動作,如聽覺、視覺、冷熱痛癢感覺和軀干肢體動作,新生兒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屬于魄的范圍。魄與精緊密關聯,精足,則魄健。魄健。則感覺靈敏,動作準確。否則,就會記憶出錯,動作失準。言:說話。善誤:指記憶力差而好忘事,經常出現記憶錯誤和表述錯誤。
○腎氣:腎臟的精氣。腎臟與膀胱為表里。其主要功能是: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腎主水,為人體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合三焦、膀胱二腑主津液,與肺、脾兩臟共同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與調節。腎合骨,精能生髓,髓通于腦,所以說,腦、髓、骨的生長及其功能,與腎氣有著密切關系。由此可見,牙齒、頭發的生長與脫落,均與腎氣盛衰有直接關系。腎氣旺盛,則齒硬發長,腎氣衰竭,則齒墮發槁。腎寄命門之火,一水一火,所以腎有“水火之臟”之稱。腎,上連肺,為元氣之根,主納氣。上開竅于耳,下開竅于二陰,司大小便。腎氣焦:腎氣干竭。腎主水,若干竭,就說明要衰亡了。四臟:指除腎臟之外的心、脾、肝、肺。
○形骸獨居:這里指神氣已經離開了的軀體。終:終結;結束生命。
譯文
人生長到十歲左右,臟腑功能便初步穩定,
血氣已能順利暢通,其氣在下所以好走動。
人長到二十歲左右,血和氣都已相當旺盛,
各處肌肉開始生長,所以這時期特好快行。
人長到三十歲左右,五臟六腑已完全定型,
各處肌肉相當堅固,血脈盛滿所以好跑動。
人長到四十歲左右,臟腑經脈大盛而平定,
內外腠理開始形成,榮華頹落而白發初生,
軀體心神平衡不搖,所以這時期喜坐守靜。
人長到五十歲左右,首先是肝氣漸漸衰退,
肝葉始薄膽汁漸消,接著是視力漸漸模糊。
人活到六十歲左右,心氣開始漸漸衰弱了,
時常苦悶時常憂悲,氣血懈惰而喜歡躺臥。
人活到七十歲左右,脾氣虛弱而皮膚干枯。
人活到八十歲左右,肺衰魄離而說話多誤。
人活到九十歲左右,臟臟經脈都漸漸虛空。
人活到一百歲左右,神氣離身而天年終盡。
養生旨要
上列這段經文出自《黃帝內經》,題目是本書編者擬加的。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大凡人體的氣血運行和五臟六腑、各種器官的功能盛衰,在一般情況下都是與年齡相關相應的,但又不成正比關系,它們的生長、發育、壯盛、均衡、衰老、死亡的正常過程,所呈現出大體是一個“拋物線”圖形,也就是說,人出生之后,由嬰幼而童少、而青壯,體魄便由細弱而強壯、而旺盛,到了40歲左右,達到“大盛”,到了頂端,相對“平定”一定時間后,便漸漸由強盛而細弱、而衰亡。
《黃帝內經》(資料圖 圖源網絡)
經文還告訴我們,人在40歲“平定”后的衰落期其年數長度,在理論上是長于強盛期,一般長到10-20年,也就是說,人類壽命,正常的情況下是在百年左右。然而,現實生活的人,其實際表現的強盛期、衰落期長短不一,或20-30年,或40-50年,或60年以上,也有更短的只有10來年,甚至只有幾年的。這種差異,原因就在于各人先天所賦與后天養生情況不同而產生的。
經文明確指出,人的自然生命力具有本來的規律與特征,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尊重這個規律,認清這個特征,全面把握人生歷程及其各個年齡段的生理特征,并在各個年齡段認真做好自我保健,精細地防疾病、防衰老,才能實現健康與長壽。
經文在生理醫學理念上具有一個明顯的觀點,那就是“神附形骸”、“神離形終”、“神形合一”,確認物質性的軀體是生命的基礎,而精神性的魂魄是壽命的主導。要想健康長壽,就得保健養生,首先得養護好精神、調節好情志,神情安定了,自然就會氣血通暢,氣血通暢了,自然就會壽盡天年。
養好精神、調節情志(資料圖 圖源網絡)
經文明確指出,人的生命狀態如何,直接從軀體的外形相應表現出來,這也許正是人的一種造化。讀懂記熟這段經文,人們便可以通過觀顏察色分析健康狀況,做到自測或測他,有利于預先發現情況和及時采取相應保健。
提請讀者注意的是,這段經文以“十”劃分年齡段,并以此描述人體生命力的內在資質和外部表像,這是一般意義的遵循人們以整數敘事的習慣來描述“百年人生”呢,還是從人類生理學、養生學理念揭示人類體魄成長的期段規律特征呢?如果說是后者,那么再請讀讀后面的《男子八字經》、《女子七字經》,融匯而思,定有新的見解,新的收獲。
附錄1:
[春秋]孔子“年齡與人生”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附錄2:
古今年齡稱為舉要
○男女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男女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始齔”或“髫年”。
○男孩8歲稱“始齔”或“韶年”。
○男女幼童稱“總角”或“垂髫”。
○男女10歲以下稱“黃口”;男孩10稱“幼學”。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男孩15歲稱“志學”。
○女孩16歲稱“碧玉年華”或“破瓜之年”。
○女子20歲稱“桃李年華”。
○女子20出嫁稱“摽梅之年”。
○女子24歲稱“花信年華”;
○男子20歲稱“弱冠”,“弱冠之年”。
○男子30歲稱“而立之年”。
○男女40歲稱“不惑之年”。
○男女50歲稱“知命之年”或“知非之年”。
○男女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男女70歲稱“古稀之年”。
○男女80歲稱“杖朝之年”。
○男女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
○男女年100歲稱“樂期頤”、“期頤之年”。
○男女老年稱“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稱“黃發”。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中華養生通鑒》(寧業高編著)整理發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別山文化研究院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