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近日,他在個人社交賬號上提到了杜甫,卻受到了質疑。他當時是這樣說的:
最辛酸的死法,代表人物杜甫,據說杜甫晚年漂泊到了湖南耒陽一帶,在船上連續幾天吃不上飯,一個縣令聽說了,好心派人送來一堆牛肉和白酒,結果杜甫一不小心吃太猛,撐死了。杜甫的小兒子是餓死的,他自己卻是撐死的,看來一家人要想整整齊齊還真是不容易。
就是因為這段話,有人指出彭敏是在侮辱杜甫。其實之所以會寫這段文字,是因為彭敏在盤點詩人們的死法。他從李白說到杜甫,再到孟浩然、盧照鄰,其實并不是有意針對杜甫。之所以讓有些網友接受不了,其實無非兩個原因:
杜甫一直是我們心中憂國憂民的詩圣,形象偉岸高大,說這樣的人是被撐死的,確實是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彭敏這段話在言辭上,確實有些調侃的意味,特別是最后一句多少有些不太恰當。
不過看過彭敏節目的朋友,就應該了解他,他對古代詩詞名家是有敬畏之心的。對于質疑,彭敏不懼流言霸氣回懟,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更有不少網友贊其霸氣。我們來看看他說了什么:
他這段回懟其實概括起來就是幾點:1. 杜甫被撐死之說并非自己瞎編著,是古書中白紙黑字寫著的。2.自己并無惡意。3. 對如今的教學方式提出質疑。4. 杜甫可能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樣子,他可能性子急,為人小氣。
對于他提到的這4點,其它3點其實都不用多說。讓網友爭議最大的是第3點,我們小時候學古詩詞時,是不是真的“一葉障目”了?上學時,為了讓領悟力還不是很好的我們對詩人們印象深刻,也為了考試時能更好通關,多數語文老師其實是把每個詩人都貼上了一個標簽的。
杜甫是憂國憂民的大丈夫,所以他就是完美沒有缺點的;李白是狂傲大氣,所以他一定是桀驁不馴的;蘇軾一生豁達,所以失落和挫敗感和他就沾不上邊。但事實上,杜甫肯定不是完人,他在唐代的人緣也遠不如孟浩然等人好;李白晚年入獄后給上官寫下了不少詩,“應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別說狂了,簡直是卑微至極;蘇軾一生寫了362首詞作,其中有不少都是傷春悲秋,感嘆人生坎坷的。
如果說這些大家都還勉強能接受的話,那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李紳,就更令人大跌眼鏡了。此人不但不像《憫農》中表現得那么富有同情心,而且還是一個酷吏,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渡江逃難。
正是因為這些,不少網友們提出一個觀點:詩和人,一碼歸一碼。確實如此,我們品讀古詩詞的時候,沒有必要神化大詩人們,事實上這樣也無法完全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而老師在教孩子們讀詩時,也可以選擇性地讓大家了解更多的真相和事實,只有這樣詩人們的形象才會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雖然筆者認為彭敏調侃詩圣的語氣有些過了,也并不贊同他這樣做,但他對古詩詞教書的思考還是值得點贊的。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